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9小题,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书要读性价比高的原典,比如读一部皇皇巨著《老子》,就胜读坊间万卷陋著。上无老子,则万古如长夜,或者说“天柱折,地维绝”也不为过,《老子》对思想界乃至全人类影响之大,无人比肩。古今中外几人能望其项背?《老子》思想的质量、密度之高,字字珠玑的诗化语言之精美,为历代经典罕见,其洋洋八十一章、浩浩五千言,构建的思想殿堂,远胜玉阙琼宫;后学高山仰止、望洋兴叹,顶礼膜拜,无可________,只要其中一章,也足令作者载入史册。
《老子》中的思想浩渺深邃,( )。其名言隽语________,耳熟能详者,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往往寥寥数语,几乎把万物、思维之“义理”揭示、涵盖殆尽,达到形而上辩证思维之极致,令人思之无穷,取之不竭,受用不尽,让人不禁叹服其辩证法的________。这种极具想象力、洞透力的辩证思维,我们未必学得来,但得窥其门墙亦为幸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逾越 举不胜举 无与伦比
B.跨越 俯拾皆是 无与伦比
C.逾越 举不胜举 精妙绝伦
D.跨越 俯拾皆是 精妙绝伦
答案 C
解析 逾越:超越。跨越:越过地区和时间的界限。根据语境,应选“逾越”。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举不胜举:举也举不尽,形容数量非常多。根据语境,应选“举不胜举”。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根据语境,应选“精妙绝伦”。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光耀百代,普照人类,已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
B.普照人类,光耀百代,已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
C.已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血脉,光耀百代,普照人类
D.已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普照人类,光耀百代
答案 D
解析 关键在于“精神血脉、文化基因、普照人类、光耀百代”四个词语间的由浅到深、由范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传,史书的一种体裁,是我国纪传体史书中列叙历史人物事迹的传记,常与本纪、世家等体裁并列。
B.《老子》,又称《道德经》,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后来被庄周继承发展。
C.阙,本指古代宫殿大门两边的楼台,引申为帝王的住所,如“城阙辅三秦”的“城阙”即是此意。
D.门墙,《论语》中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指师长之门。
答案 C
解析 这里的城阙即城楼,借指京师,此即长安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的“阙”才是帝王的住所之意。
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内”同“纳”,结交;“亡”同“无”,没有。B项“累”同“蔂”,盛土的工具;第一个“恶”同“乌”,哪里;“泮”同“判”,分离。C项“知”同“智”,智慧;“行”同“形”。D项“龟”同“皲”,皮肤冻裂;“当”同“尝”,尝试。
5.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②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③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④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⑤天下归仁焉 归:归顺
⑥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⑦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近
⑧自伐者无功 伐:攻打
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⑩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虑:用绳结缀
A.②⑤⑨⑩ B.①⑥⑦⑧
C.④⑦⑧⑩ D.②③⑥⑨
答案 D
解析 ①“敏”,勤勉。⑤“归”,称赞,称许。⑧“伐”,夸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语气助词,无实义,只是加重语气/语气助词,无实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助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代国政。C项相当于介词“于”,在/助词,相当于“吗”/用在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D项通假字,同“燃”/代词,这样/代词,这样。
7.下列对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止于至善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不贵难得之货 ⑤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⑥其坚不能自举也 ⑦见贤思齐焉 ⑧先诚其意 ⑨譬如平地 ⑩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⑨/⑧⑩
B.①④⑤/②⑥/⑦/③⑧/⑨⑩
C.①⑤⑨/②③/④/⑥⑦/⑧⑩
D.①②⑤/③⑥/⑧/④⑦/⑨⑩
答案 A
解析 ①“善”,形容词作名词,境界。②“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④“贵”,形容词作动词,看重,珍惜。⑤“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特点。⑥“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⑦“齐”,名词作动词,看齐。⑧“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诚意。⑨“平”,名词作动词,平地上堆山。⑩“齐”,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①⑤⑥是形容词作名词;②③名词作状语;④形容词作动词;⑦⑨名词作动词;⑧⑩名词的使动用法。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常见的容量单位有“铢”“豆”“斗”“斛”“石”,“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中的“铢”,“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石”皆属此。
B.古代常见的酒器有“尊”“壶”“爵”“觥”“罍”“卮”,古诗文中经常可见,如“觥筹交错”“卮酒安足辞”“箪食壶浆”等。
C.“盗爱其室”“大夫各爱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中的“室”“家”“国”与现代汉语不同,“室”指现代意义上的“家”,而“家”指卿大夫封地,“国”则指诸侯封地。
D.“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是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人,如孔子、老子、荀子、孟子等。
答案 A
解析 “古代常见的容量单位有‘铢’”说法错误,“铢”是古代质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铢。常指极轻的分量。
9.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3分)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臣下。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尊伦理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道家主张“权力谦抑”(或限制政府权力)。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互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精神心灵自由,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答案 A
解析 B项“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原文的表述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不能有任何作为”错,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项“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答案 A
解析 “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错。原文的表述是“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选项无中生有。
1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答案 D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结合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析可知,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项“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支撑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13.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等;③论证语言简练准确,通俗明白。
解析 题干要求简要说明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一采取的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从论证方法上看,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采用了例证法,例举《易经》,来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并且大量的引用,如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语言简练准确,明白晓畅,不加修饰。
14.先秦儒家思想对你的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②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③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④要勇于担当,坚韧顽强。⑤要彬彬有礼,遵守秩序。⑥要勤于学习,富有智慧。
解析 结合原文“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分析可知,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结合原文“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分析可知,要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要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结合原文“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分析可知,要勇于担当,坚韧顽强。结合原文“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分析可知,要彬彬有礼,遵守秩序。结合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分析可知,要勤于学习,富有智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黄河入海
叶 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先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又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车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蹚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不屈不挠的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4日)
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追溯古人关于黄河源的古老记载时,还联想到了文成公主赴藏和亲的历史往事,这些内容使黄河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厚。
B.文章描述了黄河从雪山到海洋惊险传奇的漫长历程,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黄河在上游、中游、下流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
C.黄河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而入海口处则是“排山倒海的波涛”,不同的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D.“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两者是指蓝色和黄色。黄色的河水汇入蓝色的大海,作者称这一景象是“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
答案 C
解析 有的河段“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是“前些年”的事,不是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也不确切。
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凸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合。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地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在一步步深化。
答案 D
解析 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番情景”,不是指代黄河。
17.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文章的主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8.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②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①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②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
三、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雒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B.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C.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D.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答案 A
解析 “推此类以绳当世”中,“绳”的意思是“纠正”,纠正的是“当世”,之间不应断开,之后应断开,排除B、C两项;“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中,“则”是表结果的连词,之前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在文中是“六经”之一,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之意,被称为“春秋笔法”。
B.太山就是泰山,在古代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C.“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麻葛之类织物做成的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六艺”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
答案 D
解析 “‘六艺’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错,文中“六艺”是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家庭贫困,屡遭困厄。孔子贫穷而且地位低下,曾经做过小吏;后来周游列国,被一些国家排斥、驱逐,也曾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
B.孔子不获任用,满怀苦闷。他在颜回去世时慨叹说:“没有人能了解我了!”也曾对子贡说:“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吧!”
C.孔子通过著述,匡时救世。他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语言简练,暗含褒贬之意,这种“春秋笔法”让乱臣奸贼都因心怀恐惧而有所收敛。
D.孔子成为宗师,令人敬仰。学者都以孔子为宗师,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人,都以孔夫子为标准,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答案 C
解析 “让乱臣奸贼都因心怀恐惧而有所收敛”错。原文“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意思是“如果《春秋》的义法在天下通行,天下那些乱臣奸贼就会恐惧了”,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到他长大后,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管理仓库,出入的东西都称量得很公平;曾经做过管理畜牧的官吏,养的牲畜肥壮繁多。
(2)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也不能给他增删一个字词。
解析 (1)“料量”,称量;“尝”,曾经;“蕃息”,万物蕃息,繁盛生长。(2)“至”,到了;“笔”,名词活用为动词,写;“削”,删。
23.孔子主张“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你赞同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赞同。人不能仅仅因享乐而活着,而应该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留下物质或精神财富为后人造福。
解析 先表明观点,再分析原因。“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君子最痛恨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世人称颂”,传名于后世,是对于人生的激励,传名于后世需要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留下物质或精神财富为后人造福,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应该这样想,这样做。
参考译文
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降生。孔子生下时头顶呈中间低而四旁高的样子,所以就起名叫丘。字仲尼,姓孔。孔子贫穷而且地位低下。等到他长大后,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管理仓库,出入的东西都称量得很公平;曾经做过管理畜牧的官吏,养的牲畜肥壮繁多。孔子由此做了司空。后来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遭到排斥,又受到宋国、卫国的驱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于是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叫他“长人”,认为他很奇异。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在大野这个地方狩猎。给叔孙氏驾车的鉏商获得一只野兽,认为不吉祥。孔子看了后说:“这是麒麟。”鉏商便将它取走了。孔子说:“黄河上再不见神龙负图出现,洛水上再不见神龟负洛书出现,我也就快要完啦!”颜渊死了,孔子说:“这是老天要我死呀!”在他西去大野狩猎见到麒麟,说:“我的主张到尽头了!”现在喟然慨叹说:“没有人能了解我了!”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孔子回答说:“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学人事,上通天理,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吧!”孔子说:“不可以啊,不可以啊!君子最痛恨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世人称颂。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东西给后世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所以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的会盟,实际上是召周襄王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原则,来纠正当世不合于礼乐制度的行为。这种贬斥责备的深义,是为了使后世的英明君王举用和推广。如果《春秋》的义法在天下通行,天下那些乱臣奸贼就会恐惧了。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议之处时,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也不能给他增删一个字词。弟子们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人了解我孔丘的,将因为这部《春秋》,后人怪罪我孔丘的,也将因为这部《春秋》。”孔子生病了,子贡请求拜见。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口休闲散步,说:“赐,你为什么来得这样晚啊?”孔子于是就叹息,随即唱道:“泰山要倒了!梁柱要断了!哲人要死了!”因此他流下了眼泪。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信仰我的主张。夏人死了停棺在西厢的台阶,殷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过了七天孔子就死了。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是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的。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销声匿迹。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们都以孔子为宗师。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人,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贤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又强调见到不贤之人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雍也》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释了“文”与“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对“文”与“质”之间的“度”的把握。
(3)《礼记·大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谓战胜别人只能有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
答案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3)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4)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以上五句话都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孟子》《南华经》《道德经》等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领会到了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认识到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也明白了很多立身处世的道理。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从上述五句话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教材中另选一句,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题:题目中给了五句名言,首先要了解名言的含意。(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意思是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可以从这五句话中任选一句确定立意,也可以从教材中另选一句确定立意,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立意:①肩负重任,勇往直前;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③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开始;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例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
然而,当历史翻到公元21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刚刚席卷全球,全球化的脚步便毫不停息地汹涌而来。沧海横流,英雄依然不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涌现,只是他们不再会被全民崇拜,而我们也只有在书中才能呼吸到些许英雄主义的气息。
当读书人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财富的原始积累又充满了原罪,我们除了信仰的缺失,更迷茫于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前进方向的确立。是英雄的时代早已不再,还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或许所有的太平盛世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于是时代便学会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和有必要历尽艰险,去翻越那险峻的山峰。
山脚的景色同样精彩而又与众不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的高标在现代人追求个性解放、寻求个人信仰并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呼号和实际行动面前轰然倒塌。
人们不再被要求应该如何,而是只被规定不能怎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求学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必须不时地停下来,“生有所息”,面对自我,认识自己,去寻找人生的闪光与生命的救赎。曾经,小资们读着村上春树,试着去享受寂寞,品味孤独,在机械无趣的工作与生活中体会苦中作乐般的幸福。如今,更多的人在“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号召下试着忙里偷闲,追求生活的质量与情调。财富、成就并不是人生幸福的目标,如果“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就算身居要职,腰缠万贯,人的一生也是肃杀秋冬,毫无幸福可言。
一切,都只是一种心境,以及在此心境下所体察到的人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盖《庄子·让王》有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诸神的黄昏,或许很多人不再崇拜强者,孜孜以求,为信念献身,但在晚霞之下,我们却能看到无数星火,在勤劳而又不乏休闲的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燎原光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生有所息”,体现的是生命的多样,人性的华光。我们的世界,也因此更加美丽而又丰富多彩。长吁短叹偶尔需要,汪洋恣意也很重要。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但思考过后是不能停步的,继续前行才是最后的出路。或许你的个性正在磨灭,失落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过分悲伤,因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我们的舞台。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积聚足够的力量,让自我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