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学段四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学段四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9:2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段四 素养形成训练——一课双练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中国70 年,是一部________、开拓创新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________”的英雄气概,创造了“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历史巨变。(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轮番登场,各种主义思潮纷纷亮相。多少轰轰烈烈,多少慷慨悲歌,多少________,依然未能改变江山飘摇、神州陆沉的悲惨命运。诸路皆走不通了,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探索,______找到了一条新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出实现民族复兴的人间正道。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陈出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赴后继 最终
B.革故鼎新 气吞万里如虎 前仆后继 最终
C.推陈出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仆后继 终于
D.革故鼎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前赴后继 终于
答案 D
解析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文段指“新中国 70年”的历史,应选用“革故鼎新”。“气吞万里如虎”语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写刘裕收复中原时威猛的气势。“敢教日月换新天”语出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侧重表达中国发生了开天辟地的新变化。根据语境,应选用“敢教日月换新天”。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文段侧重表达革命者为改变国家命运不断探索,应选用“前赴后继”。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最终:最后;末了。根据语境,应选用“终于”。故选D。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历史逻辑更深层地闪耀着
B.更深层的历史逻辑,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
C.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闪耀着更深层的历史逻辑
D.更深层的历史逻辑,闪耀在这幅最新最美的画卷背后
答案 C
解析 “画卷”承前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巨变”,“历史逻辑”启后“诸路皆走不通了,……找到了一条新路”,排除 B、D两项。“更深层”是“历史逻辑”的定语,排除A项。故选 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B.在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C.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历史再写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D.在纪念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庄严时刻,再写历史新篇章,也将不变的深情与信仰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爱你,中国!
答案 B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纪念”是对已经不存在的或过去的人和事物表示怀念,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存在,应搭配“庆祝”,排除C、D两项;二是缺少主语,“再写历史”应改为“历史再写”。此外,末句的“我爱你,中国”是对前文“深情与信仰”的解释和说明,用破折号合适;冒号通常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排除A项。故选B。
4.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分析:这两个模糊性词语的运用,恰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体现了用语的准确性。
B.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分析:通过列举具体数字,强调了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我们发展、壮大的极好条件。
C.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分析:运用表递进关系的复句,展望我国军队建设的前景——军种逐步完善,力量不断壮大。
D.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分析:“不可避免”强调“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的必然性,意味着我们不必花太大气力,“文化建设的高潮”就会到来。
答案 D
解析 “不必花太大气力”错。
5.下面这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请概括出这三层意思,每层不超过25个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取得这些伟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形成了一条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取得成就的原因;③要随时做好伟大斗争的准备。
解析 首先对文段进行分层,然后分层概括。由分析可知,文段共三句话,一句话就是一个层次,三句话分别表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任务。据此筛选原文信息即可。
Ⅱ 思维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 本词作于1929年10月。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11月26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带有大彻大悟的意味,可以想象这是作者登高望远所见。
B.“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表明了“人生易老”,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
C.“黄花”即菊花,写菊只用一“香”字点出,显得明快利落。
D.全词仅“战地”二字透露出当时的一点环境气息,不用笔墨渲染,这基于作者宽广阔大的胸襟。
答案 B
解析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并未表明“伤感之情”,而是一种乐观精神。
2.自古吟秋之诗词多抒发凄凉、寂寞之情,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否也是如此?试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并非抒发凄凉、寂寞之情。(2)作者借分外清香的“战地黄花”和强劲的“秋风”,描绘了一幅昂扬、勃发的秋日图景。(3)本词写在作者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中国革命较为艰难的时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豪放之情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长沙水”和“武昌鱼”来指代长沙和武汉,意趣盎然地叙述了行踪。“才”和“又”相呼应,表现了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B.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C.词的上阕写游泳,表达情怀;下阕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作者发挥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的联想来抒发豪情,描绘国家的建设图景,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
答案 D
解析 “现实主义风格”错,应是“浪漫主义风格”。
4.“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中,“舒”字用得最好,最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舒”是舒展开阔之意,它既写出了南方天空的开阔,又写出了作者心中的舒畅开朗,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瘟神[注]
毛泽东
其 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 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注 作者自注: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通过对广大农村萧条凄凉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解放前血吸虫的猖狂肆虐和疫区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巡天”,正如作者的想象飞腾。从全诗的结构来说,这两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飞跃。
C.“红雨随心翻作浪”,“红雨”指桃花。这句是用比喻手法,把千百万群众的高涨热情,比作到处掀起的红色高潮。
D.本诗思想深刻,意气豪迈。作为人民领袖的诗人高瞻远瞩,在诗中展示了无限的宇宙和悠久的历史,也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浓厚的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炽烈感情。
答案 C
解析 桃花乱落像红雨,作者认为这是随着人们的心意翻成红色的波浪,这是象征手法,象征在千百万群众的要求下,到处掀起红色的高潮。
6.从表现手法上,哪些地方体现了伟人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请结合两首诗进行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第一首,颈联通过“坐地”“巡天” 的超凡想象,道出人民寻求解脱灾祸的强烈呼声。第二首,颈联歌颂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以高妙的艺术手腕,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场面,渗透了诗人“力拔山兮”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体现了诗人“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时代人民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时代人民壮举的喝彩。第一首尾联引出了神话传说,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含。
③情致高昂,想象丰富。诗人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诗作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第二首颔联景物完全化为了情思,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人与美丽的景色交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