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学段四 2《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学段四 2《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一课双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9: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________。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________,是由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艰难可以________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    )。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参观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馆时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长征的伟大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长征________在路上。”我们要走新的长征路,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远征 红飘带 摧残 永远
B.体现 胜利路 摧残 永远
C.远征 红飘带 摧毁 始终
D.体现 胜利路 摧毁 始终
答案 A
解析 ①“长征”是“远征”,主宾搭配;若搭配“体现”,则定语应为主谓式,故选用“远征”。②“红飘带”与“鲜血染成”相对应,更恰当。③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层层递进,所以“摧残”更合适。④“永远”,即永久、长远,强调长久性;“始终”,自始至终,一直,但暗含有始有终。句子强调长征的长久性,故选用“永远”。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任何力量动摇理想信念
B.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但任何力量都不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D.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
答案 B
解析 前文是摧残肉体、消磨意志、夺走生命,语意层层递进,后文使用转折句,更具有对比性,排除A、D两项;把“没有”放到“任何力量”前面更能突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排除C项。故选B。
3.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夸张、比喻、排比 B.夸张、对偶、借代
C.双关、对偶、比拟 D.比喻、排比、比拟
答案 D
解析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比喻句,“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困境可以消磨人的意志,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是排比句,“用奋斗幻化出翅膀,飞过坎坷,飞过岁月,飞向明天的辉煌”运用比拟和排比。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聂荣臻曾外孙王佳口述的《我的老爷爷——聂荣臻》,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为开国元勋,聂荣臻的人生故事许多都早已为人熟知,但是,这本书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________,许多还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书中特别________了聂荣臻如何支持科研工作之事。1958年冬,大雪________,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已经开始,从事国防科研的技术人员有不少被冻伤,聂荣臻派人给2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挨个儿看手。此外,聂荣臻还向周恩来倡议,“向各大军区、海空军募点捐”,为一线科研人员弄到了猪肉、黄豆、海带、鱼、豆油等。当时聂荣臻还宣布,“全部分给专家和技术人员,领导、行政人员一律不分”“我们领导要是吃了一两,就开除我们的党籍”。
这是一本少儿读物,因此这本书的叙事口吻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口吻,形式也是讲故事的形式。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让小读者在充满历史画卷的故事情景中,带着________的求知欲快乐阅读和感知。
4.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简直就是颠倒黑白——说得不客气一点——无耻之尤!
B.“最近人人喜欢听这首歌,只有你不喜欢,——听说了吗?隔壁班的班主任下海经商去了!”陈骏小声说道。
C.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D.“营长他连中三发子弹,他牺——”小战士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答案 C
解析 C项和文中破折号均表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表示插入语。B项表示话题的转换。D项表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内幕 披露 沸沸扬扬 浓重
B.内幕 揭露 纷纷扬扬 强烈
C.细节 揭露 沸沸扬扬 浓重
D.细节 披露 纷纷扬扬 强烈
答案 D
解析 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内幕:外界不知道的内部情况(多指不好的)。文段指书中所运用的大量素材是只有当事人才了解的细小的情节,应选用“细节”。披露:发表,公布;表露。揭露:使隐蔽的事物显露。文段是说书中公布了聂荣臻支持科研工作的事情,应选用“披露”。纷纷扬扬:(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文段中用于形容“大雪”,应选用“纷纷扬扬”。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鲜明的,程度很高的;强硬激烈。浓重:(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文段中用于修饰“求知欲”,应选用“强烈”。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精心设计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以及独具匠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B.作者独具匠心地在每一章节的故事中,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关的“小链接”
C.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关的“小链接”,被其独具匠心地体现于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D.作者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小链接”,并将其放入与之相关的每一章节的故事中
答案 B
解析 由前文“为方便……”可知,所填语句的主语为人,故排除A、C两项;从语境来看,括号中的句子应是“为方便孩子们阅读和理解”的举措,这个举措就是设置“小链接”,比较B、D两项,B项更突出“小链接”,同时B项比D项表述更加简洁、顺畅。故选B。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穗子决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答案 (示例)①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 ②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 ③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解析 第①处,由“立刻吸引”“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第②处,由后面的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第③处,由前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
8.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介绍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和精神。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选自《红军长征路线简笔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红军长征起于瑞金,止于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途中,将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无数次战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Ⅱ 思维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 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 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 20.6万,沿途补充兵力 1.7 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 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 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 34师,原有7 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摘编自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摘编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80 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都对长征给予最高的评价。
C.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答案 A
解析 B项“都”扩大范围,“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C项强加因果,我们要铭记长征不是因为长征牺牲了无数的红军官兵。D项“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做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的。
D.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答案 B
解析 被称作“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的是长征,不是长征精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1935年10 月,毛泽东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D项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故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A项支撑“是宣言书”的观点,B项支撑“是宣传队”的观点,C项支撑“是宣言书”的观点。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历时十二个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余里行军,纵横十一省,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壮举(“伟大行军”“伟大奇迹”亦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选自《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了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答案 D
解析 D项应是更认识到了方志敏“清贫的高贵”。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B项应是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7.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美好的未来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8.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