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Ⅰ 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其未兆易谋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我世世为洴澼
答案 B
解析 A项“累”同“蔂”,土筐。C项“龟”同“皲”,皮肤冻裂。D项“”同“纩”,丝绵絮。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答案 C
解析 当:有、只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民之从事
C.自见者不明 D.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做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C项古义:不能显明。今义:不理解,不明白;不贤明;不明显。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欲不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
B.自是者不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是
C.死而不亡者寿 名词作动词,长寿
D.其坚不能自举也 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答案 C
解析 寿:名词作形容词。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于:在
B.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代词,……的(人)
D.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但是
答案 D
解析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的人”。A项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介词,在/介词,从。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7.下列联句或诗句所吟咏的对象,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②看破生死界,识得天地心,梦里迷蝶知忘我。学来养生术,去做逍遥游,濠上观鱼能齐物。
③秦市金悬鲁史修,措辞当日两难求。书传果在西迁后,锥口诸儒未必休。
A.孟子 庄子 吕不韦
B.荀子 老子 韩非子
C.孟子 老子 吕不韦
D.荀子 庄子 韩非子
答案 A
解析 ①由“仁”可联想到孟子的“仁政”;②由“梦里迷蝶”“逍遥游”可联想到庄子;由“锥口诸儒”可联想到吕不韦。故选A。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办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和现在人们所说的道教不属于一个体系。
B.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今传《庄子》,为庄子所著。唐玄宗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为《南华经》。
C.道家又称“道德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所说的“道”与儒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旨在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老子说话充满玄机,而庄子更是新奇幽妙,寓言迭出。
D.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称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答案 B
解析 “今传《庄子》,为庄子所著”错。《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道家经文。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认为自我夸耀的人,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表达“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在阐释治国之道时,连举三个现象说明事物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其中以建筑为例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6)《〈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不仅要知人,也要自知。
答案 (1)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2)死而不亡者寿 (3)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4)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5)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6)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答案 B
解析 A项“提出”后的冒号应删掉。C项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D项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B.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D.“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A、B两项“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位置不当。D项“不仅”位置不当。
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为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
答案 A
解析 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好,所以排除B、D两项;C项“……只是‘有’”与A项“‘有’只是……”相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故选A。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①________________。口满,难以兑现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并侵害他人;富奢,挥金如土而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盈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②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③___________________,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答案 (示例)①富奢为盈 ②怎样才能做到不盈不盛呢
③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文“口满……权大……富奢……”与前文“口满为盈,权大为盈”的照应可推测出,此处应填“富奢为盈”。第②处,要填一个问句,即提出问题,由后文的答案“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可知,此处询问的是“不盈”的方法,根据前文“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可填写“怎样才能做到不盈不盛呢”。第③处,结合前一句“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和后一句“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来看,后一句的“则”字提示,③与这一句应该意思相反而句式相同,都与“忧患”意识有关,故填“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
Ⅱ 文化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答案 C
解析 “其学”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不需要断开;“以……为务”的意思完整,排除A、B两项。“见”的主语应该是“老子”,宾语为“周之衰”;“去”的主语也应该是“老子”,连词“乃”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乃”前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记载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答案 C
解析 “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结合“李宫的玄孙叫李假”分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答案 A
解析 “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原因分析不对应,应该是“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解析 (1)“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2)“或”,代词,有的人;“即”,就是;“莫”,代词,没有谁,没有人;“然”,正确。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②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
解析 文中“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思是“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两句是围绕“时”与“仕”来说的,也就是说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
文中“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意思是“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这几句是告诫孔子:要除去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
参考译文
甲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张开两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乙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B.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C.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D.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答案 B
解析 原文标点: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指庄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这里用来和“天子”“诸侯”相对。
C.四夷,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五行,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答案 A
解析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所说的“剑”,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
C.“大王安坐定气”暗指无为而治就可以达到治理目的了。
D.《说剑》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
(2)这把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
10.庄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劝谏赵文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来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一百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而不厌倦。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拿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背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来见大王,事情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用了三天准备剑士服装,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文王说:“你的剑为什么能进宫殿?”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迹。”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文王说:“你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你。”
文王就让剑士较量了七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见庄子。文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文王说:“你抵御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把剑,只等大王用,请先说后试。”
文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文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谿石城、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把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文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杀肝肺,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看不起自己。”
文王就拉他走上宫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文王围绕他看了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没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了他们的住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②“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③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的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④道家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⑤“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说:“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⑥“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摘编自赵建永《道法自然的智慧》)
11.下列对文中所引用的名家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汤一介认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自然的和谐是基础,顺序是人与自然、人与人、自我身心的和谐。
B.道家以“自然为宗”,其根本点是崇尚自然,冯友兰据此指出,道家学说可以一言以蔽之,叫作“复归自然”。
C.汤用彤考察后以为“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本身;然,如此。自然,就是人本身自发的、天生如此的状态。
D.陈寅恪说:和道家有相同处,儒家也讲格物致知,讲人与物的关系,但竭尽思虑的,终究其实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B项无中生有。据第③段“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可知,冯友兰的说法当有其来由,但说“据此”于原文依据不足。C项曲解文意。第③段“据汤用彤的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被说成“自然,就是人本身自发的、天生如此的状态”,抽去了观点中“人为”这一关键词,改变了文意。D项曲解文意。据第⑤段“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可知,陈寅恪在这里强调的是儒、道两家的不同之处,其侧重点是说儒家主要研究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主要研究人与物之关系。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辨明“道法自然”的本义,试图将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此突出道家有别于儒家的崇尚“自然”的根本特点。
B.第②段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语句,并对其解读,由是揭示出“道法自然”的基本内涵,以及“道”所具有的“自然无为”的特性。
C.第④段延续了人类应该顺应“天道”的讨论,将老庄并举,阐释人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而人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
D.第⑤段论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借陈寅恪的话,再一次论及儒、道两家的差异性,回应了开篇,也使遵循自然之道的观点得到强化。
答案 C
解析 C项偷换概念。据第④段“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可知,“道对事物不妄加干涉”是从老子观点中延伸的思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从庄子的观点中延伸的思考,“老庄并举”不能将“老庄”杂糅在一起讨论。且老子的观点是“道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而非“人对事物不妄加干涉”。并且,原文并无“人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讨论。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阐释“道法自然”的本义及其现代转化,这是正确传承“道法自然的智慧”的应有之义,至少能认识到“道”的运行效法自身,“道”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
B.人们对于“自然”一词的界定是有变化的,“自然”的今义,发展而有了多层含义,或指客观规律,或指原生态的自然界,或指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有理由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由此可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否则谈不上天人和谐。
D.本质上,“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师法自然,使人道合乎天道,能够顺势而为,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答案 C
解析 C项偷换概念。据第⑤段“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基本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可知选项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说法错误,选项将“最基本层面”偷换为“具体表现”,与原文意思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