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三单元《☆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2-08 23:1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山野放歌》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教材分析】
《山野放歌》是人音版17册教材第三单元的欣赏内容。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民歌,教材围绕民歌展开。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音乐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曲目作为花儿题材与被誉为“花儿之乡”的临夏、与我们临夏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共鸣和对民歌、对花儿的兴趣及探索欲望。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
中心话题: 西北民歌 花儿
歌曲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长调子
《花儿与少年》 短调子
拓展内容:《花儿与少年》 音乐实践舞蹈编创
【学情分析】
音乐基础知识:具有聆听和探索各种音响的兴趣与愿望
乐理基本技能:对音乐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评价及其音乐表现作用理解不足概念模糊;
音乐与相关文化:农村孩子缺少丰富的音乐体验环境;但对于西北民歌风格的体验拥有情感体验的积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西北民歌中“花儿”的民歌体裁。能够模仿演唱其中有代表性的乐句或乐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等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花儿”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西北民歌“花儿”的音乐风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花儿”这一民歌体裁。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地域“花儿”的特点,学唱“花儿”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酒歌《尕老汉》
1、听赏《尕老汉》——(同学们积极踊跃学唱、跟唱)
2、编创——听音乐跟唱,即兴创编动作,以增加音乐趣味性(动作随性而为,自创自编)
二、新授: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一)“花儿”概念
“花儿”最早是起源于我国西北甘肃 ( http: / / baike. / doc / 3890759.html )、青海 ( http: / / baike. / doc / 4744250.html )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产生于甘肃临夏,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临夏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甘肃花儿,来自山野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甘肃花儿名列其中。)
【设计意图】明确、强化民歌体裁之“花儿”音乐概念
(二)花儿曲调“令儿”
河州令——《上去高山望平川》
脚户令——《下四川》
仓郎朗令《左面是黄河右面是崖》
大眼睛令、撒拉令、尕阿姐令(二牡丹令、水红花令……)
(三)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旋律特点
1.听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小组探究,代表发言,说说《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特点
小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旋律特点(长调子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悠长,山野风味浓郁)
2.再次听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河州大令)
听音乐,可以小组探究完成音乐要素选择
导学:通过聆听音乐,从音乐力度、速度、音色、语言(方言特色)、节奏、旋律等音乐基本表现要素中选择出与“花儿”特点相符合的选择。
小结:《上去高山望平川》风格特点——长调子(强化:节奏自由舒展、节拍富有变化、旋律起伏跌宕、情绪高亢奔放)
3.编创《上去高山望平川》歌词
平川——校园
牡丹——少年
【设计意图】自主参与,再次感知花儿长调子《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特点
(四)花儿会
莲花山花儿会、和政松鸣岩花儿会、青海花儿会、临夏县大庙山花儿会、积石山县盖新坪、永靖县炳灵寺等。
(五)听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
(积极讨论,不同的民族的歌手演唱的不同版本的花儿,语言、情感、旋律、音色方面的不同。)
三、拓展与延伸:《花儿与少年》
1.听赏《花儿与少年》(青海花儿)
小结: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旋律平稳流畅
2.音乐活动
请同学们跟随音乐《花儿与少年》编创简单的舞蹈动作,请个别同学展示,集体学习。
分组展示。
四、总结
小组合作归纳“花儿”旋律特点:
长调子 :节奏、旋律、山野风味;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旋律平稳流畅,如《花儿与少年》
五、作业
搜集花儿其他曲调(“令儿”),并学唱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