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复活(节选)
Ⅰ 语言素养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纯真美好的、曾经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 )的上流社会中流连;① ,在长达七年的妓女生活中堕落。他们似乎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但当两人在玛丝洛娃的审判案中相遇时,聂赫留朵夫再也不能( )地面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他深感自己才是玛丝洛娃堕落的原因所在,他的灵魂背负了沉重的( )。他决定帮助玛丝洛娃重获自由。在一次次的探监过程中,他( )了太多的社会不公。当他决定把自己的土地廉价分给农民的时候,他得到的是农民怀疑的眼神;当他想要以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斩获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众人以为他不可理喻的回应。但聂赫留朵夫也看到了希望,② ,足以让他抛弃官场的地位,拒绝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最后,玛丝洛娃为了不连累聂赫留朵夫,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心醉神迷 问心无愧 羞耻感 见证
B.心醉神迷 心安理得 罪恶感 亲历
C.醉生梦死 心安理得 罪恶感 见证
D.醉生梦死 问心无愧 羞耻感 亲历
答案 C
解析 醉生梦死:像喝醉了酒和在睡梦中那样糊里糊涂地活着。心醉神迷:处于类似出神入迷的兴奋状态,形容佩服爱慕到极点。此处语境描述的对象是“生活”,应用“醉生梦死”。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问心无愧:反躬自问,没有什么可惭愧的或对不起人的地方。根据语境,两个词均可使用。罪恶感:因做过错的事情,因害怕受谴责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羞耻感:羞愧、耻辱的感受。根据后文“赎罪”一词可知,应用“罪恶感”。见证:当场目睹可以做证。亲历:亲身经历。根据语境可知,“不公”指聂赫留朵夫看到的社会不公,应用“见证”。故选C。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他想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得到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众人以为他不可理喻的回应。
B.当他想要以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斩获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众人以为他不可理喻的回应。
C.当他想要以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得到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众人以为他不可理喻的回应。
D.当他想要与玛丝洛娃结婚来赎罪时,他斩获的是亲友鄙夷的目光、众人以为他不可理喻的回应。
答案 C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想要以”后加“与”;二是搭配不当,应将“斩获”改为“得到”。综合分析四个选项,选C。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示例)①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 ②玛丝洛娃的改变
解析 第①处,由前文“一个纯真美好……的青年人”和后文“在长达……堕落”可知,此处应填“一个美丽纯洁的姑娘”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文段说的是聂赫留朵夫希望赎罪,而此时他看到了希望,是什么让他看到了希望,且足以让他抛弃官场的地位、拒绝金钱的诱惑?所以此处应填“玛丝洛娃的改变”之类的内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进入大门后沿着洋槐并立的林阴道一直前行, , 。 , 。 , ,现在则成为托尔斯泰博物馆的总部。
①那是出现在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文豪的母系亲属,即贵族保尔康斯基伯爵的房子
②因托尔斯泰为了和农民们谈话经常路过这里而得名
③台地对面地势略高的山岗上巍然屹立着一幢白色房子
④左手边有一个池塘,据说托尔斯泰常在此与农奴的孩子们戏水娱乐
⑤这里有一条“托尔斯泰小路”
⑥继续前行,爬上一个慢坡后左拐,便来到了一片台地
A.④⑥③⑤②① B.④⑥⑤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⑥ D.⑤⑥②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题,注意话题和内在逻辑的前后勾连。本题从首句“进入大门后沿着洋槐并立的林阴道一直前行”,可知这段文字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判断语序主要根据方位变化,先“池塘”,后“台地”,再到“房子”。由此可知④应该为首句,排除C、D两项;结合“房子”最后的顺序,③①写的是房子,排在最后,排除A项。故选B。
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作家的要求。
材料一: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材料二: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材料三: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作品不是自己看的,必须要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同样是重要的。
答:
答案 作家不但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要有严肃的责任感。
解析 材料一、二中,对作家强调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选择其中一个即可。材料三是对材料一、二的补充说明,它的关键句应该是“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同样是重要的”。要抓住这两点来概括。
某校高二年级开展“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专题研讨活动,请根据下面的部分活动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任务一:知人论世读作品
阅读《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节选部分,完成6~8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年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地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 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籍,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答案 D
解析 第一处,“无与伦比”与“美丽”搭配不当。第二处,语境强调刻画得逼真,而不是十分相像,应选“栩栩如生”。第三处,“才华”与“卓越”搭配,“卓著”只与“功勋”等搭配。第四处,根据语境,应用表关涉性的介词“关于”。故选D。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第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答案 C
解析 A项不可全部替换,否则指代不明。B项第一处引号表示引用,第二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C项第一个“等”表示列举后煞尾,在这种用法中,“等”后面经常带有前列各项总计的确切数字。第二个“等”表示列举未尽(可以叠用)。D项将第⑥段置于第③④段之间,不连贯。第③段与第④段是因果关系;第⑥段与第③段在时间上相呼应,叙述“年龄增大”后的认识。
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2)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3)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任务二:邀请专家求提升
9.为组织好研讨活动,年级学生会决定邀请本校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给予指导,下面是其邀请函正文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①为提升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②陶冶审美情操,③我们将围绕以“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研究为主题,④操办一场专题研讨会。⑤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声誉,⑥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在此,⑦我们特邀您担任此次活动的指导老师,⑧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⑨恭候您莅临指导。
答:
答案 ③删去“围绕”(或删去“以”和“为”);④“操办”改为“举办”;⑤“贵校”改为“我校”;⑧删去“拨冗”(或删去“从百忙之中”和“抽身”)。
任务三:理性思考展成果
10.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研究,某小组发现: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四个要素并不是随意排列的,它们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把这一研究成果绘制成如下框架图。请阅读此图,从“读者”的角度阐释文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
答案 读者通过解读作品,认知、思考作者和世界,读者对作者和世界的认知、思考,又能进一步推动对作品的深入解读。
Ⅱ 审美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后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而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也会有所改变。
B.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
C.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
D.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
答案 B
解析 由典狱长转述的话看不出他“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的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了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C.小说前半部分中,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使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得以凸显。
D.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的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答案 D
解析 “始终”错,小说也从玛丝洛娃的视角(眼睛)看聂赫留朵夫,“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就是如此。
3.选文最后一段中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2)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3)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
4.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第①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了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2)第②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了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3)第③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渐醒。(答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去医院。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儿,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边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穿着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对她说的话同刚才对医生说的话一样。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妈。”聂赫留朵夫说。
“看到了?”她冷冷地说。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不太苦吧?”
“不,不算什么。可我还没有过惯。”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再次表示她对那个老太婆的看法,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为什么说‘如今都一样’?”
“不为什么。”她说,用询问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脸。
聂赫留朵夫把她这句话和这个眼光理解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坚持他的决定,还是接受了她的拒绝而改变了主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不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地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连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连结起来。
这样的连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医生所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从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
B.医生的态度之所以缓和下来,与上文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见面时她对他发了脾气,二是这次见面时她竟然表现得“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握手。
D.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在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答案 D
解析 D项对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的原因解释有误。玛丝洛娃脸红并非因为“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而是玛丝洛娃曲解了“那边”的含义,误以为聂赫留朵夫重提旧情,进而触发了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因而脸红。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了铺垫。
C.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接受。
D.“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特意在与“这里”医院环境和人的对比中凸显她善良的一面。
答案 C
解析 “依次展开描写”错。“玛丝洛娃穿着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是肖像描写;“脸刷地红起来”是神态描写;“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是动作描写;“本不想同他握手”是心理描写;“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是动作和神态描写。所以并没有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依次展开描写。
7.结合课内文段并阅读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玛丝洛娃的画线部分,对比分析两个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
(课内)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答:
答案 ①课内文段主要通过细节描写,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词“瞧”“伸”“抓”“塞”,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职业化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②选文部分在使用动作描写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惊奇地”“默默地”来表现她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
8.选文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同他握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由这种羞耻感可以看出她那颗禁锢得近乎麻木的心出现了新的变化。②由文中照片对“这边”与“那边”的误解而引发的对过去的回忆,让她的脸上再次泛起了红晕。这也表现出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的记忆已经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③对孩子哭声的不安和关注,说明她内心深处沉睡、蓄积已久的善良与母爱已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