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素养形成训练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素养形成训练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8 19: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素养形成训练
学习活动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
B.门罗的许多小说写的是平凡小镇上的普通人物,因而文笔细腻、精致,能够准确把握节奏,准确拿捏人物心理。
C.由于大街上仅有的几个行人都戴上了口罩,所以这次严重的疫情使得大家都自觉居家隔离,不敢轻易出门。
D.因为舒适又无人监督的环境很沉重,种种娱乐放纵的诱惑很沉重,因此这些沉重拖慢了有些同学前进的脚步。
答案 A
解析 B项强加因果,应删掉“因而”。 C项因果倒置,应改为“这次严重的疫情使得大家都自觉居家隔离,不敢轻易出门,因此大街上仅有的几个行人也都戴上了口罩”。D项“因此”即“因为这样”,不能与“因为”搭配,可将“因此”改为“所以”。
2.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下面的推论?(  )
有人说看电视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可是对一所学校的调查发现,该校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由此看来,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
A.该被调查学校的代表性不强。
B.看电视可以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有助于学习。
C.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经常让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
D.该学校小学生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才允许他们看电视。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看电视时间较长的学生比看电视时间较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可推出“看电视不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的结论。D项指出只有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才可看电视,即说明题干论证是“因果倒置”,有力地削弱了题干论断。A项削弱程度不如D项,B、C两项加强了该推论。
3.对下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眼泪是懦弱的代名词。遇到大事,总被劝慰“节哀顺变”。
先要厘清一个观念:悲伤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悲伤不是一种要被治愈或是需要克服的什么东西,而是我们人生里都要有的经历。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关怀他人,也更谦卑。通常我们一遇到哭泣者,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安慰,递面巾纸到对方手上,或是亲自帮对方去拭泪,其实这是不适宜的。递面巾纸的潜台词是不允许对方继续哭泣,适宜的做法是把面巾纸放到对方可以拿到的地方,把用不用的选择权让给对方。悲伤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表达。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巨痛,常常无法有对对方的同理心。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很长时间依然走不出感伤情绪,就会心生厌恶,我们会以为“你应该好了”。就好像悲伤是有量表的一样,必然会随着时间消退。其实,每个人与逝者的关系亲疏远近不同,所以每个人表达悲伤的方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悲伤面貌也就天差地别。
A.因为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眼泪是懦弱的代名词,所以遇到大事,总被劝慰“节哀顺变”。
B.悲伤不是一种要被治愈或是需要克服的什么东西,因为悲伤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C.不要递面巾纸到哭泣者手上,或是亲自帮他去拭泪,因为用不用面巾纸的选择权在哭泣者一方。
D.每个人与逝者的关系亲疏远近不同,使得每个人表达悲伤的方式和悲伤面貌也天差地别。
答案 C
解析 C项强加因果。“递面巾纸到对方手上,或是亲自帮对方去拭泪,其实这是不适宜的”,因为“递面巾纸的潜台词是不允许对方继续哭泣”,而非“用不用的选择权在对方”。
二、简答题
4.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语境,回答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小人”和此处“小人”的不同。
在一次文化界人士的聚会上,著名画家张大千举杯向着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此语一出,举座皆惊。张大千笑道:“因为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嘛!”此言一出,笑声哄堂。
答:
答案 在崇尚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中,“小人”是指重利轻义、道德低下的人;而“君子动口,小人动手”中的“小人”,是指以暴力的方式解决意见有分歧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念的内涵。回答此题时,首先要把“君子”“小人”这两个概念放在崇尚儒家伦理道德的社会中去准确理解其内涵,然后把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否相同。显然,语段中的“君子”“小人”这两个概念出现在不同的语境里,其内涵是不同的。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君子”“小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即可。
5.下面文段中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遵守的。
② 。
③ 。
答案 ②“良知”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 ③“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众
解析 文段论述的核心是“规则”。第一句解释了“规则”的意思。第二句说人要坚守自己的底线。第三句说周敦颐因坚守良知而流芳百世。第四句提出观点“不要盲目地遵守规则”。第五句以“不要盲目遵从长辈的命令”为例论证第四句提出的观点。这样很容易找到三组混淆的概念:“做人的底线”与“规则”,“良知”与“规则”,“长辈的命令”与“规则”。接下来考生要通过比较分析,深挖“规则”的性质、特点,比如强制的、客观的、外在的等。最后,按照要求组织答案即可。
6.排中律,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至多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子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 银盒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铅盒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子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
答:
答案 银盒子。
解析 因为金盒子上的话和铅盒子上的话是矛盾的,所以两句中一真一假。其次,三句话中至多只有一句是真话,所以银盒子上的是假话。因而,画像在银盒子里。
7.下面的文字存在五处逻辑错误,涉及过于绝对、强加因果、推断错误等,请指出逻辑错误并做修改。
①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很有特色,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②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③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④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⑤只要你读完了它,你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答:
答案 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加“可能”,或去掉“一本”,且在“书”后加“之一”。②“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改为“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③“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改为“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能一口气读完它”。④“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改为“只要读(完)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⑤“只要你读完了它,你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改为“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解析 ①②说法过于绝对,③强加因果,④条件关系错误。⑤条件关系错误或过于绝对。
8.下面文段有三处表述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消费领域从来都没有小事。一方面,消费直接关系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可现实中老百姓却难以感受到交易公平,也难以感知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经济利益的事情处理不好,必然会演变为对周遭环境的不满。另一方面,消费也是宏大经济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了公平公正,就无法拉动内需。
①老百姓却难以感受到交易公平说得过于绝对化。
② 。
③ 。
答案 ②老百姓难以感知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更为绝对化
③缺乏了公平公正就无法拉动内需也显得绝对化
解析 “消费直接关系到社会最敏感的神经”,老百姓往往是经由公平交易来感知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说“现实中老百姓却难以感受到交易公平,也难以感知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都属于绝对化、片面化表述。“缺乏了公平公正”会对内需产生影响,但说“缺乏了公平公正,就无法拉动内需”表达不够准确严密,是绝对化表述。
9.某报刊载一则小品文,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请分析姑娘违反的逻辑错误。
答:
答案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 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10.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答:
答案 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
11.有人说:“他那么熟悉法律条文,一定是个律师。”请分析这种说法的正误。
答:
答案 根据某人熟悉法律条文,就断定他是律师,这个理由是不充足的。“熟悉法律条文”这一条件有很多人可以满足,如法官、法学教授等。所以这个推论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