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扬州慢》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扬州慢》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9 22:5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扬州慢
课前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自主学习反馈
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交游。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由于他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但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自主学习反馈
姜夔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其词作多记游咏物,抒写个人身世及离别相思,情真意切,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隽。
自主学习反馈
写作背景:
《扬州慢》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当时词人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上下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情境导入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晚唐大诗人杜牧一生挚爱扬州,曾在此流连十年之久,这里有他无数的浪漫回忆,留下他无数的动人诗篇。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姜夔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学习目标
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课文解读
《扬州慢》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词作的时间、眼前所见所闻的扬州景色、写作的缘由及其他人的评价,为全词奠定了“《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课文解读
4.
《扬州慢》序言中哪句话点明了全词的主旨?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全词的主旨就是抒发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这首词中哪个词或字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都在空城”的“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等说明昔日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景色美丽,繁华热闹。可是战争却将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词人路过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不由得感慨万千。一个“空”字,寄托了词人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全词的“词眼”是哪个词语?为什么?
“空城”。从结构上看,“空城”二字承上启下,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束上片,展开下片。从情感上看,“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饱含着词人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
重点点拨
分组讨论:赏析诗句。




重点点拨
讨论:“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词人为何而惊 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反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该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重点点拨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事物,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它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夔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表达他的“《黍离》之悲”。
分析“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点拨
讨论:有人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效,试加以分析。
姜夔游扬州时正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词人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 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状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重点点拨
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只用十个字就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的“竹西佳处”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今日扬州萧条的景象。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中的“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丰富。
重点点拨
分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如何融情于景的” ?
这三句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描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
重点点拨
讨论:“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一句,词人为何而惊 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反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该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重点点拨
《扬州慢》用典多且巧,词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体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中的“竹西”即“竹西亭”,起句意在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回忆。下一句“过春风十里”语出杜牧的《赠别》诗,暗引杜牧这句诗,是为了写出往日扬州的繁盛,并使之与下句现实中扬州“尽荠麦青青”形成对比。第三句“胡马窥江”是暗用事典,指的是金兵屡次南侵。此三处用典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回忆,对比扬州的今昔变化,为下片抒情作铺垫。
下片首句“杜郎俊赏”引用了杜牧当年寻访佳丽、征歌逐舞等事。第二句“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亦引自杜牧之诗,此四处用典意在说明,今日扬州衰败破落的样子,令人不禁感慨万千、惆怅不已。
重点点拨
结合诗句分析本诗今昔对比的运用。
本诗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的萧条。
重点点拨
分析诗歌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的特点。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中带有浓厚的感彩。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思绪,就是“犹厌言兵”。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回忆
见闻
联想
见闻
春风十里
荠麦、废池、清角
杜郎须惊 难赋深情
波心荡 冷月无声 红药为谁生
繁华
荒凉
繁华
荒凉
课堂小结
同学们认真作答哟
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下列各句中运用的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 B( B项为拟人,其余都化用了杜牧的诗句,为用典 )
随堂检测
文学常识填空:
姜夔,字尧章,自号__________,鄱阳(今江西波阳)人,______著明词人,音乐家。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记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白石道人 南宋
 
考点聚焦
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 ,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考点聚焦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任何人活在世上, ① 。认真说来,人的物质活动、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仅是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② 。唯有人的信仰生活是指向整体世界的。 ③ ,未必是对某一种宗教的皈依,或对某一位神灵的信奉。一个人不甘心被世俗生活的浪潮推着走,而总是想为自己的生命确定一个具有恒久价值的目标,他便是一个有信仰生活的人。
【答案】①总是和世界建立某种关系 ②而非与整体世界的关系 ③所谓人的信仰生活(人拥有信仰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