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
A.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财富
B.收复台湾
C.宣扬明朝的富强和国威
D.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一位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明代宦官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船员们的四个活动场景,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A.在越南抢夺当地居民的财物
B.出发前搬运精美的瓷器装船
C.拒绝伊朗使节随访中国的请求
D.在英国的利物浦购买新丝绸
3.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实表明郑和下西洋 (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4.据史料记载:明初,苏禄国(位于今菲律宾群岛)的国王来访,但在辞归途中不幸因病去世,明政府为他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苏禄王墓是中菲友谊的见证
B.明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遗迹反映了明朝的墓葬等级
D.明初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C.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D.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6.戚继光练兵“用破格之号令,施极重之赏罚,严如霜雪,以立威信”。此举 ( )
A.造就能征善战的“戚家军”
B.导致军队内部矛盾重重
C.使军队对后金作战勇猛
D.成功驱逐沙俄侵略势力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至今仍被后人称颂。这是因为他所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
场 ( )
A.平定内乱的战争
B.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
C.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D.反对走私鸦片的战争
8.“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首诗表现了戚继光的什么精神 ( )
A.爱国情怀 B.开拓进取
C.团结合作 D.坚忍不拔
9.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10.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回顾历史,1553年,哪个国家的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1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远航篇】
材料一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率船队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首次下西洋时,船队规模达27000多人。
(1)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哪些特点
材料二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好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材料三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项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的伟大事业。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中国倡议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拒敌篇】
材料四 海防松懈,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4)材料四描述的是什么现象 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结果如何
【感悟篇】
(5)通过对“远航篇”与“拒敌篇”的探究学习,你从中得到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答案
1.C 2.B 3.B 4.B 5.A 6.A 7.C 8.A 9.B 10.B
11.(1)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和地区多(范围广)。
(2)原因:郑和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好交往和馈赠;东南亚各国人民对郑和怀念、敬仰;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任答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意义:有助于中国扩大全方位开放,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造福沿线国家人民等。
(4)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感悟: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