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诗歌阅读强化训练模拟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注]。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表独立”: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切云”,《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二句,既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点明夜间登临时的风露与春寒的感觉。
B.上片后七句,写月光照彻之景,写江面浩渺、微波荡漾之景,最后写高驻金山奇景。
C.下片前三句,词人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向读者袒露自己的心胸。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感、幽远清晰之见及登仙而去之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真非烟火食人辞语”,请结合本词证明这一观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①,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王安石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故国,指的就是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B.上片写登临季节,所见优美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
C.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相继灭亡,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
D.“后庭遗曲”化用的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杜牧之后就认为其是亡国之音。
4.鉴赏这首词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选篇理由:《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烟”“画”“绕”“卷”等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杭州的美好景致。柳永词注重炼字,炼字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本词也是精于炼字的典范,将之与《望海潮(东南形胜)》对比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字”的表达效果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往日的约定或志向。②狎兴:狂放游乐的兴致。③萧索:零散,稀少。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由秋日中的长安古道起笔,低沉伤感,为全词蒙上了一层愁绪。
B.“夕阳”三句写词人眼前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寥落的茫茫秋野之景。
C.“归云”乃作者自喻,“一去无踪迹”表现其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
D.“不似少年时”含有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眼下处境的失意之情。
6.“高柳乱蝉嘶”一句中“乱”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全词,分析其妙在何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 登多景楼
陈 亮(宋)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①。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②,势成宁问强对!
(注)①前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②淝水之战,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围棋,看书毕,缄默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一个问句,传达出复杂情感。
B.“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写出了镇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形势,说明镇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作为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凭借。
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
D.“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化用了祖逖统兵北伐的典故。在词人看来,南宋统治者应该像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
8.刘熙载曾在《艺概》中将陈亮与辛弃疾相提并论:“陈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简析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相似之处。
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B.“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C.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D.“松月夜窗虚”,以景结情。一则对上句“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村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之景,抒写心绪的空虚落寞惆怅。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韬光禅师①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②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①韬光禅师:杭州灵隐寺僧人。②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落俗套,作者避写灵隐寺而介绍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
B.颔联、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环境,对仗工整,连用复字,诗味回环。
C.颔联、颈联使用了相对的方位,拓展了空间,给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
D.“遥想”两句实写与韬光禅师已是天各一方,表达了作者对禅师的怀念。
11.有人说,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请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去岁与友别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表现时光流逝之快,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诗人的烦恼苦闷源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难料,“茫茫”“黯黯”抒发了当时的伤感情绪。
C.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触景生情,作者抬头望月,引起了对友人的真切思念和盼望。
D.诗歌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以亟盼友人来访作结。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13.范仲淹曾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为“仁者之言”;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诗句:“吏 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试比较两处情感的异同。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十四日作①
陆游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②,湖南几时起卧龙③?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
[注]①本诗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春写于山阴家中,诗人时年三十二岁,他早年曾被秦桧黜落,困居山阴。②酷吏:指秦桧死党曹泳。③卧龙:这里借指宋抗金名将张浚。张浚因为主张抗战,屡遭秦桧排挤,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秦桧已死,此时张浚仍被贬在湖南的郴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由村民在春社日举行的祭祀活动写起,后转而写朝政时事和自身境况。
B.首联从视觉、味觉和听觉描写景物,烘托出了热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C.颔联突然转折,写农民只求吃饱饭,不敢抱怨,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D.颈联语气强烈,将诗人对奸佞的恨、对起用抗金将领的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15.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愿?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高尚情操?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湖晚坐
陈师道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诗题,写晚坐后湖所见所感,将自得自适之情寄寓景语之中。
B.明写青林“无限意”,暗写诗人在后湖边上坐观时间之长,兴致之高。
C.明写“白鸟有余闲”,暗写自己“有余闲”,含蓄表现其遁世的逍遥。
D.颈联是对诗人自得之情的深化,表现其内心宁静,自信能以诗文立名。
17.清人纪昀评该诗说:“颓然自放,傲然自负,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结合相关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丰先生①挽词二首其一
陈师道
早弃人间事,直从地下游。
丘原无起日,江汉②有东流。
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③休。
不应须礼乐,始作后程仇。
[注]①南丰先生:曾巩,江西南丰人,学者称南丰先生。作者在十六岁那年曾受知于曾巩。②江汉:借用王安石赠曾巩诗“曾子文章世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之意。③取次:轻易之意。④程仇:隋代文中子王通的学生程元和仇璋,王通说他们有制礼作乐的才能。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写南丰先生与世长辞令人悲痛;后一句表达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
B.颔联感叹南丰先生已经归葬丘原,人生虽然无常,但文章和美名却可永垂不朽。
C.“身世从违里”对曾巩一生遭际高度概括,回顾其一生坎坷,让自己更加伤感。
D.“功言取次休”说明曾巩辞世,立功立言等也将至此而止,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19.本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①写景上,以镜子比喻月,借助借镜观景的奇妙想象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
②虚实结合,通过想象,借助星、月、江、山创造出一种雄奇、缥缈的意境。
③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
④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想象,塑造海山仙山、神仙邀请我去邀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C.“借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是错误的。这是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形象。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非烟火食人辞语”语出陈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陈应行在《于湖先生雅词序》中说:张孝祥“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 所谓“非烟火食人辞语”,大体都指这一类词作,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本体是要求学生分析本词艺术构思独具一格,潇散出尘、飘然欲仙特点的。
本词上阕的后七句,写深谷中的鱼龙凄戚长鸣久久不绝,倒映在水面上的星辰也随着微波摇动,海面上水雾弥漫黑夜漫长。远远望去,月光下那紫金山上的建筑犹如银阙晶宫,而这些都是借镜观赏到的,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镜子比喻月,表现出江山的雄丽、月色的皎洁。
上阕 所写的鱼龙悲啸、星辰摇动、紫金山都是借镜观星、月、江、山等实景想象表现出来的,所以又运用虚实结合和联想想象的手法。
下阕 写到自己以飞霞为玉佩,头戴高冠,遗世独立俯视这人间大地,并且群仙邀我与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挥挥手扬长而去,所以从人物形象上,借助卓然独立、登仙而去的美好画面表现出自己潇洒出尘的飘然之感。
下阕 写到回首处的三座仙山,群仙笑着邀我和他们同游,乘着那鸾鸟驾驶由凤羽为车盖的马车扬长而去,这些虚幻的世界是作者运用想象塑造出来的,体想出浪漫主义手法。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词中相关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3.C
4.①“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②“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④“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意为自古多少人在此处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抒发了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的不满之情。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炼句时,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两句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从结构上来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从艺术技巧上来看,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同时,根据注释内容“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可知,“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后,在诗中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对仗工整,在构图上也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5.C
6.①“蝉嘶”之前加一“乱”字,形象地表现了蝉声的纷乱。②这纷乱的蝉嘶,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③蝉声的“乱”更引出词人内心的纷扰烦乱。“前期”的渺茫、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等愁绪令词人难以安适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语言、技巧的能力。
C.“归隐的洒脱和胸襟的豁达”错。词人一生落魄,如行云般飘浮不定,应是迷茫和痛苦的,而不是“洒脱”和“豁达”的。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乱”字,有“纷乱”的意思。“蝉嘶”之前加一“乱”字,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词人心绪的纷杂缭乱。“高柳乱蝉嘶”一句,体现出一种时序变换的哀感。“高柳”是蝉所在之地,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萧疏。因为柳叶已经凋零,所以柳树显得高瘦,加上日暮、寒风、茫茫荒野,以及易令人产生离愁别绪的“柳”,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因此,“乱”不仅是蝉声乱,也是人的心绪和离愁之乱,昔日欢乐的不可复得,令词人难以安适。
7.C
8.①词的风格上:词风相同,两首词都是豪放词风。辛词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豪放之气扑面而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②表现手法上:两首词都多处用典。辛词用了孙权、刘裕等人的典故来表情达意。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③思想情感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鉴赏诗歌的能力。
C.“作者希望以长江为天险,把广大的中原地区作为收复的目标,根本就不把异族统治者放在眼里”错误。这三句诗意为,统治者自以为把长江作为天险,可以长保偏安,哪里管得到广大的中原地区,长久为异族势力所盘踞,广大人民呻吟辗转于铁蹄之下呢?这是作者对统治者“只成门户私计”的进一步批判。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对比阅读题,此类题型旨在把课内外知识进行衔接,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以解题时,要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出发,参照题干中的诗词,进行比对分析。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词的主要风格亦是满含豪放与雄壮之风,同时,辛弃疾还是一位令人尊敬爱国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并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极度失望等情感态度成为他的词作的主旋律,还有,惯于用典也是辛词的一大特色。辛弃疾身上有非常鲜明的“标签”,这些都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充分体现,因此,也是对比分析时的切入点。
参照陈词一一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陈词的“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以山川的刚强写出了内心的豪气,同辛词一样有着豪放的风格;
在用典上,陈词用了祖狄、谢安等人的典故来抒发情感,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思想情感上:两首词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愿望及爱国之情相同。同时,对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也极为相似。
因此,在比对时,可从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的表现技巧与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入手,把两首词放在一起一一进行分析。
9.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错误,“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的意思是说“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这两句是在感叹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人世短促,故应是“不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故选C。
10.D
11.①“一山门作两山门”一句,“一门”外又另开了“一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智慧无穷开启之感。②“两寺原从一寺分”一句,蕴含世事分分合合,善恶因果可以相互转化。③“南山云起北山云”云起云涌自会云消云散,喻指尘世的烦恼也是如此。④“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实写”错,“遥想”是想象,尾联是虚写。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鉴赏能力。
题干设置了情境,有人的诗论“这首诗禅理哲理相互渗融,读懂悟透后有盛夏临泉之感”,并让考生“找出诗中蕴含的禅理哲理”。禅理哲理因为相互渗透,并没有区分。作答时,需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句背后蕴含的禅理哲理即可。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山门作两山门”,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颇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感,体现了智慧的无限开启。
“两寺原从一寺分”,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体现了万物的分分合合,预示着善恶因果等等的相互转化。
颔联“南山云起北山云”,云雾象征尘世的烦恼,一山云起一山云消,此起彼伏,体现了尘世烦恼也会兴起,也会消散,没完没了。
颈联“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上界的钟声下界听得清,寓意万事万物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2.C
13.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
②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
不同点:
①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
②韦诗表达了作者有志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想到自己辖区内还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问心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事。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触景生情”错。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是以景结情。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这一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诗人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但因为诗人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诗人又不能一走了事。这一联充分写出了诗人作为一个清廉而又正直,满怀报国之志向却又施展不出的官员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处于这种进退两难境地的苦闷矛盾的思想而又无奈的心情。
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我享受三百石的官薪,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件事,私下惭愧,整日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也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而白居易的诗是一首讽喻诗,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此句诗既有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
由此可以得出两首诗的情感上的相同点为: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生活艰难,而自己却领取俸禄的愧疚的心情;也对百姓寄予了深深同情。
不同点则为: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整个不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僚贵族社会的进行了批评。韦诗表达的则是作者的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但是想到自己所管区域内还有百姓民不聊生,自己未尽到职责,对不起国家和百姓,所以暂且不能离开。
14.B
15.希望众多的忠勇之士都集聚庙堂之上,同心协力,共商国家大计;我这个书生即便困顿而死,也无怨无悔,也胜过封侯拜将。诗人具有不贪图享乐荣华,不计较个人名利,只追求国家和江山社稷的前途未来的高尚情操。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首联从视觉、味觉和听觉描写景物”错误,“社酒浓”的意思是“社酒已酿得浓浓的”,并非从味觉来描写。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诗人形象的能力。
开头两句生动地描写春社日农村的热闹景象。三四句突然转折,写农民只不过暂且祈求麦熟能吃饱饭,不能再说谷贱伤农。这样写,含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厚同情。接着,由此联想到该窜逐那些残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同时希望朝廷尽快起用抗战志士张浚,使天下贤才能云集朝廷,让有才能的贤人来治理国家。前几句写出了诗人担忧百姓生计,希望国家安定的心理。
“但愿诸贤集廊庙,书生穷死胜侯封”意思是:只愿有众多的忠臣贤士云集在朝廷,我这书生便是穷困而死,也胜过升王封侯!在前面层层铺垫之后,结尾两句进一步表明诗人的强烈愿望:只要天下贤人都能云集朝廷,国家中兴有日,即使自己穷死山村亦胜于封侯。充分表现了诗人不计一己之穷通崇高的精神境界。可见,诗人不贪图享乐荣华,不计较个人名利,一心只为国家和江山社稷的前途未来的高尚情操。
16.C
17.这句诗评高度概括了该诗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态度:“颓然自放”是指诗人将生活的城市当作隐居所在,在“心远地自偏”中寻找到心灵的充分自由与闲适;“傲然自负”是指自己淡泊宁静,却能在文学艺术上功成名就;“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是对尾联内容的概括,这一尾联将“颓然自放,傲然自负”发挥到极致,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含蓄表现诗人遁世的逍遥”错,该诗句揭示诗人能如此长坐的原因,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怀。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评价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题干“颓然自放,傲然自负,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
“颓然自放”体现的是诗人的隐逸情趣,主要结合前两联写景分析;“傲然自负”说的是诗人对自己文学创作成就的自得;“觉眼前无可语者,惟看雁去鸦还耳”概括的是尾联的内容。
前两联写景,晚坐后湖,首先扑入诗人眼帘的是后湖,故首句即写“水净”,也是因水之明净而觉眼前一片明澈,极写水之清亮;次句写荒城,“城荒”,写诗人当时看见自己所居之城很荒僻,因城市荒僻而以为“可当山”,在意念之中,他便也就隐于山了。颔联写青林、写白鸟。暮色笼罩下,诗人看见远处青林中,不断地升腾起迷漫的雾气,蓊蓊郁郁,如同那青林怀着无限情意;又见白鸟时而停在湖边,时而集于树上,显得从容、悠然,仿佛极有余闲似的。于写林、写鸟中,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怀。首联和颔联写景,但字里行间却隐然有一诗人在,体现出诗人将生活的城市当作隐居所在,寻找到心灵的充分自由与闲适之感。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意思是,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居赋闲,一生诗名与黄鲁直(山谷道人)等当在伯仲之间。“名成伯季间”是对诗人傲然自负之情的深化,表现其内心宁静,自信能以诗文立名。
尾联“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天色已晚,暮空中,雁儿急急归去。诗人纵目追随着它们的归踪,直至在视野中完全消失。雁已归尽,人却不能兴尽而归,诗人还在饶有兴致地坐等着暮鸦归来。人的闲散,情的闲适,于此又体现出来了。
18.C
19.这两句,作者感慨虽然得到南丰先生的提掖,可惜的是才能不高,未能光大曾巩的文学和功业,所以深感有愧师门。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
C项,“回顾其一生坎坷,让自己更加伤感”理解错误,曾巩在世的时候,既有坎坷之时,也有顺遂之时。失意和得志的时候都有。所以“身世从违里”这句,是曾巩一生遭际的概括。因此,“让自己更加伤感”缺乏依据。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不应须礼乐,始作后程仇。”这两句,作者感慨虽然得到南丰先生的提掖,可惜的是才能不高,不必等待到制礼作乐的盛事,和隋代文中子王通的学生程元和仇璋相比,优劣已经判明。王通曾经赞誉过自己的学生程元和仇璋,说他们有制礼作乐的才能,作者自愧不如程、仇,未能光大曾巩的文学和功业,所以深感有愧师门。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诗歌赏析:
这首诗始起两句:“早弃人间事,直从地下游。”表明南丰先生已与世长辞,抛弃了人间的万事,而九原难作,相见无期。地下从游,只不过勉作心灵上的安慰而已。这两句,前一句写南丰逝世的令人悲痛;后一句表示作者沉痛的悼念。第三四两句:“丘原无起日,江汉有东流。”感叹南丰先生已经归葬丘原,不可能再行返回人间了,而先生的文章和令名,则长期与江水汉水永存,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忆念。王安石曾有赠曾子固诗说:“曾子文章世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这里作者借用其意。这两句说明人生虽然无常,但文章和美名,可以永垂不朽。
第五六两句:“身世从违里,功言取次休。”曾巩在世的时候,既有坎坷之时,也有顺遂之时。失意和得志的时候都有。所以“身世从违里”这句,是曾巩一生遭际的概括。晋代杜预曾经说过:立德的事情,是不可企及的;但立功和立言是可以办到的。南丰先生也是如此。但此时他已辞世,则是立功立言,也将至此而止了。这句感叹南丰先生倘若长寿,则功言方面的成就,当是不可限量的。
结尾两句:“不应须礼乐,始作后程仇。”这两句,作者感慨虽然得到南丰先生的提掖,可惜的是才能不高,不必等待到制礼作乐的盛事,和隋代文中子王通的学生程元和仇璋相比,优劣已经判明。王通曾经赞誉过自己的学生程元和仇璋,说他们有制礼作乐的才能,作者自愧不如程、仇,未能光大曾巩的文学和功业,所以深感有愧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