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伊斯兰教创立时的历史转折主要表现在( )
A. 阿拉伯半岛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B. 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
C. 阿拉伯奴隶社会正日益发展
D. 阿拉伯承袭了被征服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
2.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在雕像的背后,镌刻着古罗马法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这反映出( )
A. 罗马帝国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B. 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
C. 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
D. 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
3.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主要包括( )
①封建等级制 ②庄园制 ③等级君主制 ④基督教的精神垄断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4.玛雅文明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下述文明属于玛雅人创造的是( )
A. 编制人口调查表B. 筑成太阳金字塔C. 发明“浮动园地”D. 采用20进制
5.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遗址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的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 )
A. 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B. 长期与波斯战争促使其加强与阿拉伯交往
C. 是最早遣使到中国来的东非国家
D. 水渠和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6.国名意为“石头造的房子”,其统治范围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和今日南非境内。下图为其都城遗址,这个国家是( )
A. 阿克苏姆B. 阿兹特克C. 津巴布韦D. 加纳
7.它从公元前4世纪的铁器时代至公元1世纪之间由于非洲之角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限制进出红海的船只的门户通道。4世纪时,在国王埃扎纳统治下进行文字改革,创制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埃塞俄比亚文字。埃扎纳所统治的国家是( )
A. 桑海B. 津巴布韦C. 阿克苏姆D. 印加
8.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律体系的是( )
A. 《新法典》B. 《法理概要》C. 《法学汇纂》D. 《查士丁尼法典》
9.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马丘比丘在克丘亚语(Quechua)中为“古老的山”之意。据其渊源,有人也把该地称作( )
A. “失落的玛雅城邦”B. “失落的印加城市”C. “失落的特诺奇蒂特兰”D. “失落的廷巴克图城”
10.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
A.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B. 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 建立了庞大的阿拉伯帝国D. 沟通和传播了东西方文化
11.入侵英格兰后,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这反映了( )
A. 建立起比英国强大的法国王权
B. 诺曼征服延缓了英国封建化进程
C. 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
D. 清除了统治机构和法律上的英王旧制
12.下列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语句是( )
A. “条条大道通罗马”
B.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 “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D. “罗马城不是一日而建的”
13.查士丁尼的西征,给拜占庭帝国带来的影响是( )
A. 恢复了罗马帝国时的疆域B. 成功地抵御了突厥人的进攻
C. 浪费人力物力,加剧国内政治危机D. 促进了帝国的复兴
14.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的是( )
A. 斯拉夫人B. 日耳曼人C. 突厥人D. 阿拉伯人
15.中古西欧城市是在10—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是( )
A. 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
C. 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
D. 获得自由的农奴武装暴动
16.下面图片所显示的场面,作战双方是( )
A. 奥斯曼土耳其—拜占庭B. 西罗马—拜占庭
C. 波斯—奥斯曼土耳其D. 马其顿—基辅罗斯
17.图格拉王朝时期,全国共有23个省。各省的税收首先用于地方的军政开支,余额上缴德里。除直接隶属于中央的省份外,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由此可见,当时的德里( )
A.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随苏丹力量强弱而变化
B. 土邦拒不承认苏丹的宗主权和拒绝缴纳贡税
C. 以印度教为国教且重要职位由印度教王公担任
D. 土邦脱离中央管理处于完全独立的状态
18.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亲政,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此为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旨在( )
A. 标榜和宣扬自己对上帝的虔诚
B. 彰显俄罗斯成为亚欧非大帝国的荣耀
C. 宣示莫斯科公国为基辅罗斯所取代
D. 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
19.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指导
20.在创造美洲古代文化方面,他们处于最前列地位。他们培植了玉米和西红柿等农作物。公元前后,他们居住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以后的七八百年间,一共建立了100多个城市。该文明是( )
A. 阿兹特克文明B. 玛雅文明C. 印加文明D. 安第斯文明
21.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以《古兰经》为信仰经典,念诵“除了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的宗教是( )
A. 基督教B. 伊斯兰教C. 佛教D. 道教
二、非选择题
22.西欧封建庄园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9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剩余农产品增加,(手工业者)来到教堂、城堡周围或渡口、桥梁、要隘等交通路口上,生产和出售他们的产品,形成了集市,而后诞生了中世纪的工商业城市。城市的兴起和争取自治权的过程,就是不断压缩和瓦解庄园制的过程。14—15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处于全面调整阶段,封建的、以庄园生产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全面瓦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
问题 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__________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
(2)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______低下有关。
(3)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______ 制庄园趋向瓦解。
23.材料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劫掠:
“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素(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问题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君士坦丁堡战役的结果和危害。
(2)后来穆罕默德为什么及时叫停了军队的疯狂掠夺行为?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罗马人由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王政时代”,罗马城邦的管理组织民众大会、元老院和“王”管理罗马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罗马古老的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在“王政时代”的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实行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则把罗马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并按财产的多少将罗马人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这场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形成和法的正式产生。——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社会在不断强大以后,开始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况,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一套与公民法不同,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请回答:
(1)在罗马法正式诞生之前,罗马政府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罗马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2)据材料二说明罗马扩张中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万民法的制定反映了罗马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A 6.C 7.C 8.D 9.B 10.D 11.C 12.B 13.C 14.C 15.B 16.A 17.A 18.D 19.A 20.B 21.B
22.(1)领主消费 (2)生产力 (3)劳役
23.(1)结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危害:君士坦丁堡城中的人民遭受很大伤害;城中建筑物遭到重大破坏。
(2)穆罕默德希望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他不希望这座千辛万苦攻下的城市成为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墟。
24.(1)依据: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
背景:在王政时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尖锐。
(2)社会问题:一是由贸易增加带来的经济纠纷,二是民族融合带来的民族矛盾。变化: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开始走向了帝国,共和政体开始动摇,万民法的出现体现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