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6 20: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点解读】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发展。
解读: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猛烈批判程朱理学及君主专制统治,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具有批判和务实的精神;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很多思想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属于儒学的新发展。这些进步思想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 “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⑴思想因素:明代晚期,以 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⑵社会因素:商品经济发展, 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⑶个人因素:不少士人蔑视礼法,追求 发展。
2.思想主张
⑴大力鞭挞 ,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⑵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使 得到自由发展。
⑶提出 的观点。
⑷提出“ ”,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理论基础。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主要思想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经世致用
唯物主义思想
具体主张
①揭露 是天下之大害
②限制君权,提出“ 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④工商皆本
①书本知识与 相结合
②学以致用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①世界是 的
②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③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代表作品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具体影响
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一定影响
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和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共同影响
①反映 的发展和 兴起,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带有 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启蒙和启迪。
【重点突破】
明清进步思想的内容、特点及评价
突破提示:背景探究法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业得到发展,但还是受到封建主义的压制。这决定了儒学思想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想内涵,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就是这种时代的产物。同时,明清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衰落时期,其腐朽性暴露无遗,故对其的批判和揭露日渐增多,使得思想具有了鲜明的民主色彩。
突破归纳:
1.内容
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②要求 、平等、民主,具有批判、务实精神。
2.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评价
(1)积极
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②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典例探究】
(2011·北京文综)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选D。本题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反君主专制思想这一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A是朱熹的观点,B是李贽的观点,C是唐代儒学家的观点。 
2.(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亡国与亡天下”的关系对应A,排除A;本题材料没有强调君民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地位),故排除B、D两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或人民大众)有判断是非的权利。
3.(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明末清初黄、顾、王等人的思想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承前“应该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因此排除A项),“启后”是指对宋明理学(明代心学)的批判,并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提供了传统思想基础;三人思想早于西方启蒙思想,排除C项;D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D项。
【备考指导】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属于高频考点,题目涉及较多的选择题和完整的主观题。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掌握明清之际主要进步思想家的具体主张,分析其特点,理解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
2.联系角度
(1)综合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的相关内容,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等,理解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经济根源。
(2)与同时期欧洲启蒙思想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及其原因和影响。
3.史论角度: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的领域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从这一角度进行命题,既考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又考查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联系,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视角。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  )
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抨击封建政治制度 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倡“实学”,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由此形成的思想是 (   )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经世致用 D.民主科学
3.李贽在《石潭即事》其四中写道:“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从人漫,只有疏狂一老身。”以下对此诗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
A.表达了诗人蔑俗的异端思想 B.李贽的观点在当时不为世俗所容
C.李贽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D.李贽的主张遭到道学家们的攻击
4.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者认为:“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用心于内,近世禅学之说耳。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位学者是 (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顾炎武
5.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7.有一湘人身为一介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终写出等身著作。这位人士是 (   )
A.魏源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8.温家宝总理在他《致史晓风先生函》中曾精辟地指出:“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下列不能说明其“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是 (   )
A.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B.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主张推翻君主,建立民主国家 D.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9.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最大差别是前者 (   )
A.认为道掌握在儒家而非皇帝手里 B.批判帝王为无道之君
C.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D.提倡法治和众治
10.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以乏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方且割万有,专己私,侈身臂,矜总持,不纵以权,不强其辅,则所以善役天下而救其祸者,荡然无所利赖。 ——王夫之《黄书》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4分)
(2)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法?理由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实际上是否定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3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结合材料四,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进步思想的原因,并对其作简要评价。(9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才能)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段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设想?(4分)
(2)根据材料二,黄宗羲对君臣关系是怎样认识的?其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设置、作用是如何认识的?其真实意图是什么?(3分)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及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4分)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选择题答案1—10 BCCDC DDCCA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2)问,针对君主专制的弊端,顾炎武主张分君权,材料信息能体现这一点。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人的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又起反作用,依据此原理回答即可。
【答案】 (1)观点:抨击君主专制。职责:应当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使“天下为主,君为客”。
(2)方法:分天子之权。理由:集权导致混乱;天下之大。
(3)家天下、世袭等级制、中央集权制。
(4)共同:抨击君主专制;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为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消极: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根据“学校,所以养士也”、“ 治天下之具(才能)皆出于学校”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君与臣共曳木之人”即可得出君臣关系,可结合其主要主张分析目的。第(3)问由“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可得出认识;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其它问题。第(4)问“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时代特色应侧重强调其与时代相符的部分。
【答案】 (1)职能:培养人才(养士);监督、议政。
政治设想:设立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认识:君臣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相互协作,共同配合)。
目的:限制君主专制。
(3)认识:恢复宰相制;宰相辅佐君主,共议国事。
真实意图:相权制约皇权。
(4)背景:明清易代,社会动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理学走向极端。
时代特色: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