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6 20: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考点解读】
考点:文学形式及成就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
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解读: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文体特点和时代特征,培养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社会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知识梳理】
一.诗歌
1.春秋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以 言为主,多采用 的句式和“ 、 、 ”的艺术手法,具有 的倾向。
(2)战国的楚辞:是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以楚国方言创造的新诗歌体裁,采用
的句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 风格的先河。
2.汉赋:专重 、 ,是吸收先秦的《诗经》和 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
3.唐诗
(1)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史上诗歌的 时期。
(2发展原因:
①繁荣、开放和 的盛唐社会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② 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 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③汉代以来 、 的发展,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3)杰出代表:
①李白:诗风飘逸、 ,具有 风格,体现了盛唐 、 的时代精神,人称“ ”。
②杜甫:是一位 的诗人,诗风凝重浑厚、 ,具有 风格,人称“ ”,诗歌被誉为“ ”。
③白居易:诗风通俗易懂、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4.宋词
(1) 又称“ ”,能够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2)代表人物及风格
①豪放派:北宋的 ,南宋的 ;词作 又豪放。
②婉约派:北宋的柳永,两宋之际的 ;词作 、回还往复。
5.元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体,是在宋词、金元 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汉族文人常用来抒发的 情怀。
二.明清小说
1.发展条件
(1)工商业城镇和 兴起的推动。
(2) 不断完善。
(3)新兴 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的刺激。
2.主流:由 脱胎而来的 小说。
3.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明代:出现了风靡全国的“ ”和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②清代:批判现实的力作《 》、《 》、《 》问世。
【重点突破】
一.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突破提示:理论探究法
文化的发展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必然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就。理解这一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艺具有关键意义。
突破归纳:
1.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2.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典例探究】
1.(2012·全国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D。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2.(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3.(2010年重庆卷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
【答案】:D
【解析】: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备考指导】
本考点在2011年试卷中没有设题,但备考时亦应给予关注。应特别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文学的时代特色、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成因。
2.能力角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设置新材料和文学作品方面的史料,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3.史论角度:一定时期的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4.区域历史角度:山东籍中国文化有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辛弃疾,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等,复习时注意这些作者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巩固练习】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所说的“风骚”主要是指 (   )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汉赋
2.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这说明 (   )
A. 楚辞体作品缺乏志向追求 B.作者为屈原遗作中爱国志向所感叹
C.屈原应该投身于文学创作 D.作者认为屈原的遭遇和结局不值得
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的这首诗(    )
A.表达了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 B.抒发了忧国优民的爱国情感
C.体现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D.体现了超脱世俗的平和心境
4.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宋朝安徽籍爱国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作《浣溪沙》一首:“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该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
A.理学发展 B.南宋偏安江南 C.城市经济繁荣 D.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6.人称“元曲”摇篮的大都,曾是少数民族音乐广为流传的金中都,也是后世京剧诞生地。这些史实最能说明(    )
A.王国维“凡一代人有一代之文学” B.元曲是中国多元文化特有的文化产品
C.文化发展取决于物质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D.戏曲的繁荣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7.六集电视系列片《东方之光》解说词:“自然,中国还有千古一律的‘科举制度’……无论士农工商,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必是子曰诗云。”对上述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言必称三代“中”三代”指夏、商、周 B.“子曰诗云”泛指儒家言论中的“六经”
C.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古代文学呈现出古典与高雅的发展趋势
8.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中“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这一现象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有关
B.这反映了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自主的观念
C.材料中的现象只是个案,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自主的观念
D.小说是文学作品,但作为史料使用,应当慎重
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 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肆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属于“市民文化”内容范畴的有:①词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风俗画 (   )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0.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 (   )
A.蔑视封建专制统治 B.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
C.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 D.鞭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
二.非选择题
11.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这也不难!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并指出其影响。(8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小说折射了怎样的社会问题。(7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无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材料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材料三 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演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明清小说》
请回答:
(1)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无与伦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外交官的感慨说明什么问题?(6分)
(2)王国维评价使用的文学形式是什么?它繁荣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小说的特点。(4分)
(4)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4分)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选择题答案1—10 BBBBD BDBDD
11.【解析】 综合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第(1)问,考查古代中国的商品的发展,关键信息: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等,影响概括依据: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第(2)问,考查科举制,关键信息:“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捐个监生。
【答案】 (1)现象: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富商大贾产生。
影响:拜金主义思想盛行,冲击传统道德与义利观。
(2)现象:科举仕途吸引力大。
社会问题:造成狭隘的人才观,阻碍社会发展。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教材分析原因,分析外交官的感慨时要联系其针对的主要问题。第(2)问,材料二明显使用的是词的表现形式,其繁荣的原因应联系教材分析。第(3)问,要紧扣材料进行归纳,注意几个关键词。第(4)问,从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唐朝的统一和巩固;科举制的推行;经济繁荣;对外政策;佛教文化的影响。说明问题: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2)词。封建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数量不断增加;科技的发展;词更适宜抒发感情。
(3)包容性;世俗化;创造性。
(4)我国古代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市民化、通俗化;古代文学不断继承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