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揣摩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概括,理解,品味,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和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猫的图片)
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和人一样,每只猫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郑振
铎家里就曾经养过三只猫,养这三只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同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
一同走进郑振铎的猫的世界。(板书:猫 郑振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中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三只猫
划出描写三只猫的句子,以“读-------------,我看到了----------------的猫”
的句式来介绍。(给至少三分钟时间并插入对细节描写的指导)(板书)
过渡:作者用简洁的语句向我们介绍了三只猫,我们感到他们立体可感,活灵活现,原因是作者用到了细节的描写和很多描写方法,例如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你喜欢哪只猫?
3作者一家人对猫有怎样的态度呢?划出表明一家人态度的句子并概括(板书)
教师过渡:“看来作者和同学们的想法是一样的,都不喜欢第三只猫,但是为什么在第32节说道:“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
三重点研读:
读15-34节,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事件。
1“我”之所以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句子来回答)
“那只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凝望”一词的理解:集中注意力一动不动地看
2这个证据有说服力吗?(引发对猫“凝望”的猜想)
师过渡:这么简单的问题,只要想一想就能得出结论,为什么聪明的作者想都不想就下了定论?读22节,23节。(教师可以用前两只猫进行对比)
3作者接下来是怎样做的呢?
教师泛读27,28节-------------的“我”,------------------的猫
4当真相大白的时候,我的心情怎样?
齐读30,31节(注意朗读)
5过渡:是啊,多么可怜的猫啊,被冤枉了也不能说,如果是人还能替自己辩护,然而这
只猫只能无抵抗的逃避,我想去补救我的过失,然而却没有机会了。
6齐读32节,思考为什么“更难过得多”?
7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四中心概括,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人们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每个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因为角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事情可以重来,同学们,怎样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可以设置小组讨论)
“对于------------------,(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三只猫的任何一只)我想说----------------------。”
对于”我”: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武断,要弄清事实,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过失。
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客观公正。
适当扩散: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要宽容、仁爱;不要残忍。
要为他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
对于猫: 努力完善自我!弱小就要挨打!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你想得到幸福吗 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五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前两只猫对比烘托等方法,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同学们,无论走到哪里,面对人事,你们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