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西学东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6 20: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先进的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考点解读】
考点:维新思想
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课标解读:了解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主张和意义,比较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变化,体会新思想的特点。理解体用之争的实质,把握其理论特征、评价及意义;探究中体西用观点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了解维新派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评价其意义,探究其产生的多重因素。
【知识梳理】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西方联系加强。
(2)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概况:
(1)林则徐:设立 ,组织编译外国报刊和《 》,还编译了《 》一书,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 、 的先河,是近代中国“ ”。
(2)魏源:编写《 》一书,明确提出“ ”的思想主张。
3.意义:“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 。
二.体用之争
1.焦点:围绕是否要 变革救世的问题。
2.概况
(1)洋务派:倡行“ , ”的文化主张。在维护 和 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 ,才能“ ”、“ ”。
(2)顽固派:反对“ ”、“师事夷人”,主张 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维新派: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 ,
斥责 的守旧言行,热忱为 拓展前进道路。
3.评价:
(1)冲击了传统“ ”的保守观念,为 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 的层面。
三.早期维新派觉醒
1.原因: 的结局暴露出 的种种弊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反思,洋务派不可能救亡图存,对西方的 有了新的认识。
2.表现:提出 、实行 的要求。
3.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 转移到 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四.维新思潮兴起
1.背景:
①经济: 初步发展;
②文化: 知识的增长;
③政治: 危机加深, 阶级形成。
2.内容
⑴康有为:撰写了《 》、《 》等著作,把西学中的有关 与
相融合, 改制,传播西学,为变法提供了合乎 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⑵梁启超:宣传 思想,用 阐述 的必然性。强调育 ,开 ,变 。
⑶谭嗣同:以资产阶级 、 的观念,批判 、 及 ,
倡导 。
⑷严复: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 人,借用进化论“ ,
”的原理,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论战
⑴论战双方:维新派与 、 。
⑵论战内容:主要集中在要不要 ,要不要 、实行 ,
要不要 、提倡 、 改革 等方面。
⑶影响:维新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 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重点突破】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特点
突破提示:关键词突破法
“抵抗”实际上就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斗争矛头主要指向西方殖民者;“洋务”侧重于学习西方,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侵略者;“维新”是一种除旧布新,开始了制度层面上的探索。
突破归纳: 
1.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2.洋务派思想的特点
(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未意识到中国传统封建体制的落后,在不改变旧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
3.维新派思想的特点
(1)早期维新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②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爆发。
【典例探究】
(2012·天津文综·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2011·北京文综)“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念,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
【答案】 A
3.(2012·潍坊月考)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越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编译资料,介绍外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中的“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说明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的。
【答案】 D
【备考指导】
本考点属于高频考点,在复习备考中还应特别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潮、洋务派思想及其实践、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史观角度:特别是文明史观,强调西方近代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客观影响,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复习中注意这种变化的深远意义。
3.能力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前期各阶级、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及原因。
【巩固练习】
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2.“晚清以来的一种潮流,外界传入中国的一种新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还是制度方面的,总会有人出来证明,中国古已有之,暗示外国人只是拾了中国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国古人的教化或影响才有的”。下列符合这种评价的是 (   )
A.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潮 B.“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潮流 D.20世纪初民主共和的潮流
3.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决定选幼童赴美留学。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
A.派遣留学生向西方学习只是个人行为 B.清政府依然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
C.清政府认识到人权问题的严重性 D.清政府依然具有极强的落后意识
4.梁启超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感觉不足而采取行动是在 (   )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90年代 C.1901~1912年 D.1915~1925年
5.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   )
A.培养人才 B.开启民智 C.普及科学 D.废除八股
6.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
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
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
D.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
7.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   )
A.放弃进化论 B.重新评估传统 C.反思西方文明 D.肯定孔孟之道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
A.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B.维新派 顽固派 革命派
C.保皇派 革命派 维新派 D.洋务派 革命派 保皇派
9.“这个康有为意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 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 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10.这是人们对某一著作的评论,据此判断,这部著作是 (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无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4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4分)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根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启超的观点进行评述。(3分)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①材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②材料二 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竞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整理有关资料
③材料三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请回答:
(1)找出以上材料中不属于原始材料的一项(写出标号),并依据材料一概括出儒学的要义。(4分)
(2)如果要探究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4分)
第20课 西学东渐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10BADBB CABCA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紧扣材料即可得出,特别注意三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顾炎武”“考证学”“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第(2)问,魏源是晚清新思潮的代表人物,要联系其生活的时代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找出梁启超的观点,进而分析其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第(4)问,根据材料可看出李鸿章重视洋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活动,结合时代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征: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提倡“经世致用”;清中期,考据学繁荣,但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成分;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萌发。阻力:程朱理学。
(2)含义:向西方学习。(如学生回答“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新”,可酌情给分)
背景: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思想界死气沉沉。
(3)清代学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一样在治学方法上有相近之处(如学生回答都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整理或利用亦可给分)。但乾嘉学者没有从传统思想体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文艺复兴则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4)新发展: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强调重视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或“将学习西方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2.【答案】(1)②。要义:重教化,重仁义。
(2)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以及个人立场与愿望;耶稣会士传播环节及其影响。
(3)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