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练习(5课打包·名校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社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练习(5课打包·名校精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13: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
然而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
A、消灭 击败 夺回 占据 控制 B、歼灭 击败 占据 控制 切断
C、歼灭 击溃 占领 控制 封锁 D、消灭 击溃 控制 占据 控制
4、填空。
(1)消息要 、 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 事件,篇幅一般较 。消息的内容必须 ,要如实地反映情况。“ ”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2)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 、 、事件发生的 、经过、 。
(3)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 、 、 和 ,其中 、 、 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
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 或在后面加 。 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4)消息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 。
5、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百万:
不含:
均是: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封锁长江。
较为:
然:
一切:
6、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20世纪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总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7、《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标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
8、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9、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0、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 ,其作用是什么?
2、芦花荡
◎基础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疟子( ) 寒 jìn( ) 蹿了一蹿( )
zè( )歪 飒飒( ) 阴惨(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
仄歪:
张皇失措:
转弯抹角:
3、选词填空。
(1)天空的星星也像 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掉 浸)
(2)半夜以后,小船又 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飘 划)
(3)弯弯下垂的月亮, 在水一样的天上。(浮 挂)
(4)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 过。(扫 飘)
4、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5、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 )
(2)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苇塘深处。( )
(4)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 )
6、思考并简要回答。
(1)文章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细致刻画老头子,请各举一例并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2)文章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抄写一两处,并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8、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9、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10、“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11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蜡 烛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偷袭(xí) 手臂(bèi) 珍藏(cáng) B、附近(fǔ) 埋葬(zàng) 掩护(yǎn)
C、间歇(jiàn)地窖(jiào)匍匐(pú) D、瓦砾(lì) 腋窝(yè) 僵硬(yèng)
2、解释词语。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精疲力竭:
3、文学知识填空。
《蜡烛》一文的作者是 (国籍)的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蜡烛”的象征意义 。
4、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 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 了,但是它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
A、耸立 闪耀 淹没 闪烁 B、耸立 闪烁 埋没 闪耀
C、矗立 闪耀 埋没 闪烁 D、矗立 闪烁 淹没 闪耀
5、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B、这个红军战士侧着身子躺着,一只手臂张开,另一只手臂枕在脑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点儿。
C、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D、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
6、“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说说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 )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②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③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④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⑤“看呀!”那红军说
⑥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⑦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⑧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⑨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 )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⑩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jū gōng(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1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jīng rǎo( )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12)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1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7、在原文括号内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8、选文中两次出现“这时候”,请说出具体指什么时候。
9、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这有什么特殊意味?
10、第⑦段对蜡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1、请找出第⑨段描写老妇人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12、画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3、为什么在第(12)段不点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说“南斯拉夫的母亲”和“苏联青年”?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基础训练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 ) 箱箧( ) 瞥( )见
朱lù( ) 晨xī( ) 惊hài( )
2、解释下列词语。
独一无二: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3、下列词语中与“不可名状”中的“名”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理名言 B、名副其实 C、莫名其妙 D、名正言顺
4、填空。
(1)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 精神,愤怒地谴责了 ,表达了对 ,震撼读者心灵。
(2)雨果, (国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 》《 》和《九三年》等。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
6、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7、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8、“这个奇迹”指 ,“两个强盗”指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 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 。
9、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其中蕴含的感情。
10、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 照应,用了 修辞手法。
11、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谬( )________ 憧( )________ 缭( )________
戮( )________ 幢( )________ 潦( )________
泻( )________ 悼( )________ 粹( )________
泄( )________ 绰( )________ 猝( )________
2、画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荒缪( ) 键忘( ) 头发班白( ) 响彻云宵( )
3、填空。
(1)本文作者是美国华裔女作家________。萨特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2)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年__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人。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2)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3)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5、在括号内填写引用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有:A、引用 B、特殊含义 C、强调作用。
(1)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 )
(2)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 )
(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 ( )
6、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
(2)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
(4)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
7、联系上下文语境,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课内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8、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
、 、 、
9、(1)“历史是( )的,现实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11、那位日本作家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12、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1、dí dānɡ jiān kuì suí jìnɡ è 2、C 3、C 4、(1)及时 准确 重要 短小 完全真实 用事实说话 (2)时间 地点 原因 结果 (3)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标题 导语 主体 标题 引题 副题 导语 主体(4)叙述 议论 5、(1)百万:从内容看,中路30万,西路35万,东路35万,约合百万。交代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人数,同时,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的气势。不含:不包括。因九江当时尚未解放,这样写体现了新闻必须真实准确的特点,不会产生歧义。均是:都是。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线之长,烘托出战绩辉煌。(2)较为:比较。与上文中路军、西路军相比,抵抗比较顽强。同时呼应上文“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说明敌人确实负隅顽抗,做了垂死挣扎。然:但是,表示转折。充分写出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英勇善战的气概,也说明敌人的抵抗终究抵挡不住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一切:所有的。写出敌人失败得非常彻底,说明人民解放军力量强大。6、(1)中国连派克钢笔都生产不出来。(只要答出讥讽之意即可)(2)钢笔是战利品,这支钢笔是美国的耻辱,是美国败于中朝人民之手的明证。(只要答出针锋相对之意即可)7、人物(对象) 地点 事件 数量 气势 准确、简练地概括内容8、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通讯社)、发电时间、地点。电头的价值是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9、第①句,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10、②③句说明南阳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
2、芦花荡
1、yào 噤 cuān 仄 sà cǎn 2、因寒冷而哆嗦。倾斜,歪斜。慌慌张张。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3、(1)浸(2)飘(3)浮(4)扫 4、D 5、(1)外貌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描写(4)心理描写(5)景物描写6、(1)外貌: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动作: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性格特征:老头子是一个具有英雄性格的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老当益壮,爱憎分明、智勇双全,也过于自信自尊。(2)景物描写:①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②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特点: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7、“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8、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9、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10、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自信,自尊。
3、蜡烛
1、C 2、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3、前苏联 西蒙诺夫 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 象征母亲的眼泪 4、A 5、B 6、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7、bèn mú 鞠躬 惊扰 8、第③段的“这时候”是指当那一连红军已经占领了那座桥,再没炮弹落在方场上的时候;第⑨段的“这时候”是指当红军战士围着坟堆静默的时候。9、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10、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烛光进一步交代,另一方面这微弱的烛光也象征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11、动词略。老妇人庄严而郑重的举动表现了她内心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12、环境;勾勒出战争破坏后的景象,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13、不写出姓名,揭示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情同母子。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fà lánɡ qiè piē 鹭 曦 骇 2、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伟大的功绩。3、C 4、(1)人道主义 侵略者的罪行 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2)法国《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5、B 6、(1)统治者所犯下的罪行决不能归咎于人民,真正的强盗是统治者,而人民是无罪的。(2)作者在这里运用反语的修辞方法,表达了极为愤怒的心情:自以为“文明”的欧洲人却对中国的文明成就干了极野蛮的事。(3)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讽刺点明主旨,收束全文。其中“赞誉”一词是反语,意思表达正好相反,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辛辣讽刺。7、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8、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9、示例: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10、“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反语11、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谬miù(荒谬) 戮lù(杀戮) 憧chōng(憧憬) 幢zhuàng(一幢) 缭liáo(缭绕)潦liáo(潦草) 泻xiè(倾泻) 泄xiè(泄气) 悼dào(悼念) 绰chuò(绰号) 粹cuì(纳粹)猝cù(猝死)2、谬 健 斑 霄 3、(1)聂华苓 法(2)1937 12 30多万 4、(1)表示对死难者的敬意。(2)指“我”的头脑瞬间变得不清晰了。(3)指纳粹的残酷,无辜者被屠杀人数之多,内心的沉重等。5、(1)C (2)A (3)B 6、(1)排比(2)设问(3)比喻(4)拟人 7、(1)描写天气状况,更主要的是象征人们纪念死者时悲伤痛苦的心情。(2)对纳粹残杀这个小城7000多人感到痛苦,心情沉重。但作者赞美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说记忆又是美丽的。8、沉重 缓缓地 掩面哭泣 也要 9、(1)承上启下。对纳粹发动不义战争愤怒,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正确看待不义战争而感到愤怒。(2)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10、因为明赫白对自己国家发动的不义战争表示了深深地歉意,人们宽恕了他,并对他表示友好。11.因为他强词夺理,把自己所在的非正义一方的灾难放在第一位。12、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责任编辑:王艳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