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教学难点:
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
(二)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2.《诗经》复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诗经》 “六艺”,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①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②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③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学习《式微》
(一)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强调“乎”作为语气词该如何读,和五言诗断句方式进行比较。
齐读,纠正朗读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一说“衰微”)胡:何,为什么。微:(如果)不是。中露:露中,露水之中。躬:身体
3.指名翻译诗歌,感知诗意
(参考翻译)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二)讲一个故事,体会诗歌的内容美
1.齐读诗歌,帮助学生入境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是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生活的脸。”一首诗可能就是一段生活,一个故事。《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式微》一诗的文字背后究竟讲述了一段怎样的生活,一个怎样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去进行猜测,同学们愿意猜吗?
2、先猜诗的作者可能是什么人?(指名到黑板上写)
3、结合学生所猜的作者说说诗歌呈现的生活和故事(注意不要被课本上注解禁锢了思维)
引导:可从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等相关角度展开,适时鼓励。
4.出示历代对《式微》一诗主旨的解释
1.劝君归国说
(1)《毛诗序》:“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
(2)刘向《烈女传 贞德篇》: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2.燕昵之情说
孙作云《诗经的错简》:“‘中露’即‘露中’,与《行露》的‘露’、《野有蔓草》的‘露’,同讲幽会时的夜露。”
3.苦于劳役说
余冠英《诗经选》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
(三)读一首诗,感受结构美、情感美
1、齐读诗歌,体会《式微》重章换字,押韵和谐;长短句结合,节奏紧凑的特点。出示老师改写的《式微》,和原诗相比较,体会诗歌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的艺术特点。
式微胡不归,君故在中露。
式微胡不归,君故在泥中。
古人云“言为心声”,诗歌换韵,长短句结合不单是为了音韵美,更是为了传达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情感,通过刚才故事的讲述和几种主旨的探究,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呢?
3、小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拓展延伸,启发思维
《式微》流传以来,对后世影响甚大。尽管理解有分歧,但该诗的创作动机乃由思归之情所触发,这是被后人普遍认可的,所以我认为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归”字,不管是劳役者渴望归家,还是黎侯之臣劝其归国,最终都落到一个“归”字,而后世很多诗人更是赋予了它新的意蕴,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都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已经和原诗意蕴完全不同了。
(五)总结归纳,学习读诗方法
提问:怎样读出一首诗文字背后的内容?(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自己总结)
1.展开联想和想象,努力还原诗歌情境。
2.查阅资料,比较、甄别、遴选,追根溯源,深入理解。力求更准确地体会抒情主人公微妙的内心世界。
3. 扩大阅读量,形成知识体系。
(六)推荐阅读
运用本节课学诗方法,《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hé)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学习《子衿》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节奏
《式微》——《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换字练习
青青子▁,悠悠我▁。纵我不往,子宁不▁▁?
青青子▁,悠悠我▁。纵我不往,子宁不▁?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重点词语解释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4.古今对译
子衿《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二)重点赏析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2.“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有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借代。“衿”,衣领;“佩”,系佩玉的绶带。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突出男子给女子留下的深刻印象。
3.“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反映了女子什么心理?
对男子不主动来见自己的惆怅与幽怨。
4.诗人是如何表达女子的思念之心?
通过大量 的心理描写和“挑达”的动作细节。
5.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6.“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7.归纳全诗艺术手法特点。
⑴采用倒叙手法。
全诗三章,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⑵大量的心理描写。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三)拓展延伸
比较《静女》和《子衿》的异同。
静女
《诗经· 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子衿》 《静女》
主 人 公 女子 男子
情 节 女子盼望恋人 男女约会
感情基调 伤感幽怨 甜蜜欢乐
写 法 内心独白 神态动作
相同点:1.爱情题材。
2.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感情真挚,风格清新。
【作业布置】
1.观看《经典咏流传》曲目《子衿》,学习吟唱,品味情感。
2.熟读、背诵:《式微》《子衿》
第二课时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送别诗多是充满了伤感凄清的愁绪,总是带着“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凉不舍,然而王勃所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反常态,具有豪迈的气势与开阔的意境,堪称精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你所了解的都有哪些情况呢?
1.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2.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3.曾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4.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5.26岁时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在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那么这位博学多才却英年早逝的诗人, 究竟在这首诗中诉说了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
朗读诗歌,感受律诗的特点
1.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呢?(五言律诗。)
我们之前学习过律诗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谁能来说一说?
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那么我们来看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明显,这首诗的首联对仗,但是颔联却并不对仗,所以,这是初唐时期律诗尚未定型的产物,后人评论这首诗歌时,把它称为唐朝律诗的开山祖,可见,它在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上所具有的开创性作用。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2.朗读诗歌,感受节奏韵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品味赏析
1.释题:少府、之、任
2.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解释:城阙;辅;三秦;五津
(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
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辅)
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烽烟)
(3)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望”的用意?
明确:为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及对其今后生活的关心。
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对朋友的这份情感似乎能够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并非远别。(板书:非远别)
3.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
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板书:同宦游)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
(2)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为什么?
坦然,乐观。
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离别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4.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板书:若比邻)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广阔胸怀,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境界开阔,气势雄浑,道出了朋友之间的感情真谛,不求朝夕相处,只求心心相印
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真正的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四海之内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
5.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板书:尾联:莫沾巾)
(2)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3)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合作探究: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送元二使安西》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在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里,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同时,也以此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总之,三四两句,把作者依依不忍分手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出来,说出了人们在离别时想说而又无法说出的话。格调比较伤感。
《送友人》最后的“萧萧班马鸣”用马的嘶鸣来烘托离别气氛,伤感至极。
2.有人说,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出,所有的送别诗都随之黯然失色,那么想一想此诗受人喜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写得乐观开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使得诗歌整体格调变得明朗、壮大起来。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而初唐又是这个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六)拓展阅读
别 董 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导入新课:
你所见的湖是怎样的?你会怎样描绘?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感受律诗特点: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
朗读诗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结合注释翻译诗歌,理解内容
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
涵虚混太清: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
波撼岳阳城: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
端居耻圣明: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徒有羡鱼情: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三)品味赏析
1.赏析前两联
(1)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
赏析: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3)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蒸”写出了湖的雄伟壮阔。“撼”衬托湖的气势磅礴。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4)请你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述作者笔下见到的洞庭湖景色。(100字左右)
要求: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推荐1名同学展示。
2.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表现了作者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实现积极入仕的愿望。
3.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4.板书
【布置作业】
1.背诵四首诗歌。
2.改写其中一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