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0 16: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说明顺序,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信息筛选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的感受:
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教师: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
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比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文章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
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预习检测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词语解释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缝隙。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平。
3,走近作者
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层次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
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下面我们来速读,一起解决三个问题:
1.跳读,贴标题。
老师为本文准备了4个小标题:
“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师范例:如1-3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明确标题层次:(1-3) 时间漫谈;(5-21)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22-29)石头上的故事;(30-31)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独句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承接上文,有的启示下文,
请再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明确:承上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
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明确:红色的岩石说明当时的气候非常炎热,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发现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告诉我们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三)分析文本:细读课文,寻找脚印
思考1:坚固不坏的岩石为何会有“石烂”的时候,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阳光烘烤、霜雪冷冻、风吹雨打、水和空气的破坏、雨水破坏、海水冲击、各类
生物的破坏、人类的破坏......
思考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思考3: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除了记录时间外,还记录了哪些历史痕迹?
明确:
①每一厘米厚的岩石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岩石的破坏和新生;大约3000
—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等。
②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岩石记
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注意:分析时插入说明方法的分析)
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四)小结文本:寻找意义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总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五)品味说明语言(穿插在分析文本时进行)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说明方法:列数字
说明语言: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
总结语:本篇科普文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六)拓展迁移训练
计时的变迁
漫 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选自《科学夜谈》)
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铯原子钟
2.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目的?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4.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
5.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请结合全文回答。
6.请写出三个有关时间的成语。(本文中未出现过的)
参考答案:
1.圭、沙斗、漏壶;机械钟表;石英电子钟。
2.是为了生动地引出下文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说明。
3.作比较、引用。作用是:生动地说明现代生活中人们时间观念增强了。语言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功能完备。
5.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若用分秒计算,会“差之毫秒,失之千里”。
6.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等等。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导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一)情景导入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这篇课文就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阅读时,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预习检测,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词语解释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缝隙。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平。
3.走近作者
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交流点拨】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交流点拨】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
步骤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如“据计算,大约3 000~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3.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4.第④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5.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举例子。如第(14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第(27)(28段)举例子。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方法解密】举例子作用分析法。举例子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答题模式:文章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
6.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7.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三)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2.本文特色
(1)抽象的名词形象化,陌生的形象熟悉化,熟悉的形象趣味化。
从修辞上,就是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例如,“时间的脚印”这个标题就用比喻将时间形象化了,“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运用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岩石是记录员似的。这是抽象的名词形象化。再如,说冰河对岩石的破坏,“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冰河移动是形象的,但是陌生,喻体则很熟悉,一联想,就产生实实在在的感觉了。这是陌生的形象熟悉化。又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类拟人句颇有趣味。
(2)常用人称代词“你”、“我们”,话语亲切。
例如,“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仿佛作者把读者领到现场讲解一样。文中说的“我们”,把作者与读者合为一体。“再仔细瞧瞧”,显然省略了主语“你”,话语也很亲切。
2.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