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阅读
1 社戏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详略得当、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在“豆”与“戏”中的情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有幸一起跟随鲁迅的脚步去看《社戏》。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首先,我们检查一下预习。
(二)检查预习
1.了解社戏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通常演出于庙台或野台,也有把戏台搭在河水里的,观众岸上、船上都可以看戏。
2.介绍作者
《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 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 惮(dàn) 钳 (qián)
絮叨(xù dao ) 嘱咐(zhǔ fù ) 怠慢(dài )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前篙(gāo) 橹(lǔ) 潺潺(chán )
蕴藻(wēn) 屹立(yì) 家眷(juàn) 漂渺(piāo miǎo)
撮(cuō) 桕树(jiù ) 棹( zhào) 楫(jí)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线索:看社戏。1)看戏前。2)看社戏。3)看社戏后。
(2)八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归航偷豆;⑧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你能写出来吗 请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波折: 叫不到船;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怕外祖母担心。
转机: 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外祖母和母亲不再驳回。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四)一方乐土……
阅读随母归省、钓虾放牛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第一段说道“但在我是乐土”,“我”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
2.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乐土”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在这里是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4.本篇课文题为“社戏”,应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
(五)一出好戏?
精读“夏夜行船”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你能从上面的文字中感受到“我”去看戏的过程中心情如何?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请品析这些句子。
示例:“我”的心情很轻松愉快,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这一句中“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通过“拔、点、磕、退后、上前、架”等动词体现划船动作的连贯性,孩子们急切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他们架船速度的熟练敏捷,他们勤劳能干的性格。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写景,写出了美丽的景色,表现孩子们看戏的急切和愉快心情。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通过比喻修辞手法,抓住了连山和兽脊的相似性,展示了美好的景致。一个“跑”用拟人的手法,体现了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愉快的心情。“跑”之快,我认为“慢”,一“快”一“慢”形成对比,表现我心情的急切。
精读“船头看戏”语段,回答相关问题。
2.在平桥村,“我”第一盼望的是看社戏,那么那天的社戏究竟如何?
无趣,乏味。
3.作者运用什么写法体现出戏的这一特征的?请结合相关句子谈一谈。
文中有写演员的表现,有写小观众的反应,通过正侧面描写,表现戏的乏味:
如: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没翻。 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最怕看“老旦”,不仅出来还坐下不停地唱——正面描写
大家也都很扫兴;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打起了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建议走。我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侧面描写
(六)片断写作。
你你记忆中的那个“平桥村”是什么样子的? 请借助景物描写展示画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去了一趟平桥村,享受了自在的农村生活,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在这个地方,还能带给我怎么样的惊喜?下面,我们继续走进《社戏》。
(二)一出好戏?
精读“月夜归航”这一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品析这些句子。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回望”写出“我”此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再次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与来时相呼应。写戏台在红霞的笼罩下时隐时现,美丽动人。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描写方法,突出了孩子们快乐的心情,体现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三)一群好友!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戏并不精彩,那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有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
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双喜的性格特点。
示例:(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精读“归航偷豆、六一送豆”的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3.阿发和桂生在偷豆这一情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4. 偷,是窃取的意思,一般是贬义词,如何理解这里的“偷”?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5.结合相关的情节,说说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
示例: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忱。
(四)感悟主旨
阅读《社戏》全文删减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1.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说说在看戏地点和心情上的不同。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片断写作
请大家推开记忆的大门,采撷精彩的记忆片选,写写那些温暖你岁月的人和事,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作业布置】
阅读《听戏》,完成下面的题。
听戏(节选)
梁实秋
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亦非例外。我起初是很怕遣戏园子的,里面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记得清清楚楚,文明茶园是我常去的地方·全是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而并不面对舞台,要看台上的动作便要扭转脖子扭转腰。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打赤膊,而我从小就没有光脊梁的习惯,觉得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怪难为情,而你一经落座就有热心招待的茶房前来接衣服,给一个半劈的小牌子。这时节.你环顾四周,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不由你不随着大家而肉袒,前后左右都是肉,白晰晰的.黄澄澄的·黑豺黝的,置身其间如入肉林。(那时戏园里的客人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这虽颇富肉感.但绝不能给人以愉快。戏一演就四五个钟头,中间如果想要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出路。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
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台上的戏原是附带着的娱乐节目。乱哄哄地高谈阔论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唤友消遣娱乐之所在。孩子们到了戏园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论,冰糖葫芦、酸梅汤、油糕、奶酪、豌豆黄……应有尽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闲着,条桌上摆着干鲜水果蒸食点心之类。卖吃食的小贩大声吆喝,穿梭似的挤来挤去,又受欢迎又讨厌。打热手巾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我还没有看见过失手打了人家的头。特别爱好戏的一位朋友曾经表示,这是戏外之戏,那洒了花露水的手巾尽管是传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还是不可或缺。
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 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品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啼哭,打喷嚏,打哈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 看外国戏院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居然也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刺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
1.“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戏外之戏”,这里的“这”指代什么 请用一句话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 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从原文中看,这“乐”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看外国戏院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戏》和《社戏》都写到了儿童的“看戏之乐”,且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问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承上启下。
2.打热手巾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竟然打不着人头。
3.可以“放肆”,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啼哭,打喷嚏,打哈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
4.因为不能够这样的“放肆”与自由。
5.写看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身,而在看戏的氛围、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