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3-24 21:1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千年不朽的胡杨林
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
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答案: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的数量很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
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答案: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而且,胡杨还会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形成的。
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是怎样维持的呢?
思考讨论: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非生物环境:CO2
生物体内:有机物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 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环境CO2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捕食
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海洋的碳含量是大气圈碳含量的56倍。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是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因素。海洋生物利用海洋中所溶解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其中一部分生物的残体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另一部分形成生物碳酸盐沉积,与无机碳酸盐一道固定在岩石圈中, 直到受地质作用被抬升到地表经风化作用而重新释放出二氧化碳。
一、碳循环过程
大气CO2
捕食
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生产者
消费者
遗体粪便
煤、石油
燃烧
水-HCO3
分解者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化石燃料
各种动植物的遗体和残遗物绝大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后,释放出二氧化碳;其余的经过在地壳种的长期沉积,转变为化石燃料,开采出来的化石燃料被燃烧利用,产生二氧化碳返回大气。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
应对措施:减少CO2排放;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温升高
化石燃料燃烧,打破大气圈CO2收支平衡
一、碳循环过程
大气CO2
捕食
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呼吸作用
生产者
消费者
遗体粪便
煤、石油
燃烧
水-HCO3
分解者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缓解温室效应措施:①减少CO2排放;②植树造林。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Matter Cycle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包括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
N2
NH3
硝酸盐
固氮
硝化
氨化
尿素、尿酸
生物
反硝化
固氮
二、物质循环
概念: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
特点:①全球性;②循环往复。
“过腹还田”是物质循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同碳元素一样,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
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完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所以必需施肥,否则土壤很快贫瘠。
桑蚕物质循环系统
(1)参与物质循环的对象是含有碳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 )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
(3)沼渣等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 )
(4)在碳循环中生产者只起固定CO2的作用( )
(5)由于过度地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
(6)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辨析易错易混 练前清障
×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化学元素
铅对人体血液、血管、肾脏、生殖腺和神经系统等均有毒害作用。在儿童中,铅中毒症状尤为明显。
自2013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号召:每年十月底在全球开展“预防铅中毒国际行动周”活动。
食品
玩具
工业废气
化妆品
餐具
燃烧
容器
汽车
尾气
香烟
思考讨论:分析铅浓度在生物群落内的特点
资料:水体和多种水生生物体内的铅浓度示意图
铅的浓度与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铅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食物链不断升高。
铅在食物链中不断积累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铅在生物体内形成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不易排出。

浮游生物

水鸟
2 ppm
5 ppm
200 ppm
1600 ppm
DDT在海水中浓度为5.0×10-11g,蛤中4.2×10-7g,到银欧达75.5×10-6g,扩大了百万倍。
四、生物富集
难以降解的元素或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沿食物链不断升高的现象。
五、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特点
联系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1)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 )
(2)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富集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 )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循环( )
(4)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
练习:


×

作品使用说明
如果标题栏含有 ,说明标题栏插入有“情景视频的超链接”,单机标题栏可跳转视频网站。
墨绿色纯色页 是重点知识小结页,帮助学生理清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