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程标准】
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2.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素养目标】
1.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先进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从“史料实证”角度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5.梳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2.难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意义的系统认识。
【学法指导】
1.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重大意义,增强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2.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3.认清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并理解其意义。
【知识要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邓小平理论
(1)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是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解决问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3)地位: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时间: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②解决问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③地位: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教材补充】
核心内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科学发展观
①时间: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②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③地位: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时间: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
②解决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④地位: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⑤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国民经济: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铁路总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3)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增强。
(4)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5)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3)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新时期外交理念: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表现
(1)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的大国关系框架
③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④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⑤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影响
①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③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概念解读】
1.“亲、诚、惠、容”
亲,讲的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强调“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在于“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容,则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2.“真、实、亲、诚
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3.人类命运共同体
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健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
【知识拓展】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和历史地位
1、主要特色
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相联系的结果。
②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
2、历史地位
①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重大意义
1、核心要义
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重大意义
①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②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角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③从人类文明进步史的角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四、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折射出的政治、外交、思想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
(1)从政治外交折射点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外交策略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从思想折射点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根本差别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1、“以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2、在国外学术视野中,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南方谈话”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
A. 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B. 消除了国内改革的分歧
C. 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D. 巩固了市场经济的成果
3、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 )
A.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5、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推断材料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清朝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农业产品如茶叶、粮食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①。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工厂制度在工业生产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过手工业工人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同时英国还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186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②。1890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1%,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①。
材料二 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3566美元,世界排名99),日本人均GDP为39573美元,世界排名16,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③,(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社会处于“危险”状态)。中国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1999年的6430元扩大到2005年的13230元,增加了1倍多③。中国和日本的科技创新有20~30年的差距,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10倍左右②。中国目前仍处于“二三一”的工业化中期橄榄型模式①,而日本为“三二一”工业化后期的倒金字塔型模式。统计显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与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哪些相似的历史问题。
【答案】相似问题:两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都存在经济结构特别是现代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社会财富人均占有少,都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中西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都较大,特别是科技水平差距更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