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题
一、单选题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居民为141178万人(不包括港澳台),港澳台居民约为3172万人。近期,我国部分省市鼓励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陆续出台。下图为我国第一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图中,与我国人口增长率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的是( )
A. B.
C. D.
2.近期鼓励生育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 )
A.劳动力严重不足 B.新出生人口数持续走低
C.老龄化问题严重 D.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
生态移民具有扶贫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闽宁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西部,其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范围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等)6个山区经济落后县的4万多名移民,成为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下图示意闽宁镇区位和样本村区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西海固4万余名移民迁往闽宁镇的主要原因是闽宁镇( )
A.有扶贫政策扶持 B.经济发达 C.降水丰富 D.土壤肥沃
4.与闽宁镇相比,移民原居住地西海固( )
①生态环境脆弱②人口密度过大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④工业污染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闽宁镇生态移民社区的根本支撑因素是( )
A.发达的交通系统 B.较大的市场规模 C.较高的人口素质 D.较大的产业规模
2018年7月1日,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以均衡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下表为2020年部分省区养老基金中央缴拨调剂情况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 职工养老金收入(/亿元) 中央调剂缴拨差额(上缴金额-下拨金额)/亿元 职工抚养比(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之比)
广东 3500.68 645.71 8.29
四川 2025.06 -50.57 1.86
辽宁 1706.13 -555.58 1.58
吉林 740.03 -145.19 1.86
黑龙江 1107.19 -485.56 1.30
6.影响养老基金中央调剂缴拨差额的主要因素是( )A.养老金收入 B.城市化水平 C.职工抚养比 D.劳动力数量
7.表1中养老基金中央调剂缴拨“受益”各省的共同特点是( )
A.劳动力人口数量少 B.外来人口数量较多
C.农业人口数量较多 D.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积分入户”指外来人口取得政策规定分值后即可申请落户,是迁入地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有效方式,东莞市于2010年推出“积分入户”政策。下图为2010~2015年东莞市积分入户和外来人口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时段内,该地“积分入户”人数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人口增加 B.经济增速变化 C.入户政策调整 D.居住条件变化
9.“积分入户”政策给当地带来的主要影响最可能是( )
A.拓展城市空间范围 B.加速人口老龄化 C.加大人口管理难度 D.提升劳动力素质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部分数据见下表。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和以往相比,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仍然为人口普查带来困难,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部分)
总人口 平均每个家庭人口 东部人口占比 中部人口占比 西部人口占比 东北人口占比 0—14岁占比 15—59岁占比 60岁以上占比
2010年 13.4亿 3.10人 37.78% 26.62% 26.90% 8.18% 16.60% 70.14% 13.26%
2020年 14.1亿 2.62人 39.93% 25.83% 27.12% 6.98% 17.95% 63.35% 18.70%
10.表中数据能反映我国( )A.人口增长维持传统型低速增长 B.人口向发达地区进一步集聚
C.老龄化导致少儿人口比重回升 D.劳动力就业压力将大幅减小
11.“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 (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安徽省 B.四川省 C.上海市 D.黑龙江省
12.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下列地区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
A.大自流盆地 B.刚果盆地 C.亚马孙平原 D.恒河平原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数据显示,人户分离(户籍和住址不在一个地方)人口为4927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出现人户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C.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D.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14.人户分离现象包括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两种形式。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上海市 B.黑龙江省 C.贵州省 D.河南省
近些年来,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越来越凸显。下图示意不同省份作为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百分比,展示了我国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由图可知,近年来( )
A.京津唐地区的回流意愿最低 B.粤、浙等省份为人口净迁出区
C.贵等省份回流意愿最高 D.青、川等省份为人口净迁入区
16.中西部省份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主要原因是( )
A.产业转移 B.环境优美 C.经济发达 D.交通改善
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的回流现象逐渐显现。回流人口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空间差异,我国中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下图为2016年流动人口回流意愿与年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有关各年龄段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及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5~79岁回流意愿高,落叶归根思想 B.30~34岁回流意愿低,受教育水平低
C.55~59岁回流意愿高,体力限制 D.15~19岁回流意愿高,亲情目的
18.下列关于中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回流产生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进行产业转型 B.消除贫困差距 C.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D.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19.针对人口回流现象,流入地政府应( )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扩大农业用地的比重
C.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D.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综合题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据截止2019年12月)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材料2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300mm,蒸发量却在200mm以上。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
(1)说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
(3)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
(4)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积极意义。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据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透露:我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年劳动力可转移,为了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应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清除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
(1)材料一、二说明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22.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和____。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
23.阅读图和资料,回答下列小题。
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固原三县沟壑纵横、干旱缺水、灾害频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贫困人口集中,是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地。1990年10月“西海固”1000多户百姓,搬迁到银川市近郊的永宁县境内玉泉营,在茫茫戈壁中的黄河灌区建村,之后20年间陆续接纳来自“西海固”移民4万多人。在解决温饱问题基础上,经过福建省对口支援,这里陆续发展了特色菌草产业、光伏产业、劳务产业、旅游产业,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概述西海固地区人口迁出后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D 6.C 7.D 8.C 9.D 10.B 11.C 12.D 13.B 14.A 15.C 16.A 17.C 18.A 19.D
20.(1)人口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人口相对稠密。
(2)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地形崎岖耕地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4)使人口容量趋于合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21.(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的现象。
22.(1) 京津唐地区 沪宁杭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2)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3)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四川与外地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23.减少土地压力,保持土壤肥力;利于植被恢复,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