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说“木叶”
林庚
作者简介
林庚(1910- 2006), 字静希。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现当代著名的人文学者如张中行、吴小如、袁行霈、沈泽宜等均为其弟子。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四个人方言高论、无话不谈,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个都吹自己的文章写得好,不是梦笔生花,就是神来之笔。那时的四个人走在学校里绝对是拉风的,文采好的四个愤青怎么能不吸引人呢?尤其是他们四个好经常组团到别的老师那里去蹭课,听过朱自清的课,俞平伯的课,郑振铎的课,当然也曾旁听冰心被赶出来过。
人物评价
秋日送别春天的心(缅怀诗人林庚)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六十年来,实钦此心。
--吴组缃
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吴小如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题解读
古代文体: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中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如《出师表》
说: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如《马说》
记:(记叙文)杂记。如《小石潭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铭:(称颂功德,记叙文)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如《陋室铭》
序:(记叙文)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序有前有后。《送东阳马生序》
传:(记叙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五柳先生传》
补充:乐府歌行体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自学完成: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段意,理清结构,归纳内容要点。
2.完成课后习题一。
3.完成表格。
引出话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1段)
举例探讨多用“木叶”的理由。(2段)
过渡(3段)
第一特征 用在秋风落叶的场合(4段)
第一特征是由诗歌暗示性特点决定的。(5段)
第二特征 暗示黄色、干燥(6段)
总结(7段)
第一部分:(1—3段)发现问题:在我国古代 诗歌史上,“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而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 “木”字。
第二部分:(4—6段)分析问题:“木叶”被诗人喜欢的原因,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说明“木 ” 与 “树”在概念上的差别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构划分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区别“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完成表格。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境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褐绿色
繁密绿色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微黄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碧绿(叶)
褐绿
(干)
干
燥
柔
软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爽朗的晴空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黄色微黄
意 蕴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第5段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阅读第六段,思考下面问题: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语言的暗示性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王昌龄 (唐)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
如莲花般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郑愁予《错误》
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文本特色
①道理深,切口小
②巧探究,如剥笋
③语言凝练,富有文化内涵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质。
主 旨
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
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征。
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
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
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