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 版六年级美术下册《10 竹》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美 版六年级美术下册《10 竹》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2-09 15:3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10.竹 赛课教师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学情分析 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学生对于基础的美术知识早有接触,因此并不陌生,这一学龄的学生是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的,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过墨竹的画法。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水墨、用笔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结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传统的竹文化,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2.操作领域: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画一幅竹的中国画作品。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竹子的绘 画方法及技巧,画一幅竹的中国画作品
教学难点 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毛笔 画毡 宣纸 墨 水等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竹林图片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图,大家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竹子 师:对了这绿绿的直直的竹子,真漂亮,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画竹。 (2) 板书课题:10.竹二、深入感知,了解竹子。 1.认识竹的组成 师:先观察,露在外面的这部分竹它由几部分组成呢?学生回答:竹竿、竹枝、竹叶。 师:观察的真仔细! 2.了解与竹有关的成语及意义 师:哎,你们看到竹子就想到哪个成语呢?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学生:胸有成竹 师:说得真好预设1.学生说出喻义,教师引出典故,然后到喻义。预设2.学生说出本意,教师引出喻义。 师:嗯,这节课希望同学们都做到胸有成竹 3.了解赋予的竹的品格师:看这竹子的形象,你能赋予它哪些品格?预设:学生回答教师:真不错,积累的真多!除了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它还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它还表现了“高风亮节、坚忍不拔……”。由于竹子的这些品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4.欣赏名作因为竹子具有优秀品格的寓意,所以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画竹的名家,现在我们来欣赏两幅名作欣赏作品教师小结。三、技法探索,体验笔墨。 1.学习竹竿的画法。课件出示竹竿的画法,中锋淡墨画竹竿,讲解画的要领(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篆书法,稳中求圆。),师示范,学生练习。强调画多根竹时要注意每根竹子的竹节位置要错落有别。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于一点。画多根竹竿时要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等。中锋淡墨画竹竿(上抱“乙”字,下抱“八”字)。2.学习竹枝的画法观察竹叶,课件出示竹枝的画法,中锋用笔画竹枝。师讲解画竹枝的步骤和要领,学生练习。3.学习竹叶的画法课件出示竹叶的画法,浓墨中锋画竹叶,师讲解并示范(藏锋起笔,速度稍快,有大有小有转折。),学生练习。 四、学生作品评析 1.展示学生作品 2.学生互评。 3.教师点评、小结。 五、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回来和本班同学分享。 最后老师还想把“胸有成竹”这个成语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做到胸有成竹,获得很多成功的机会。 设计目的
作业布置 画一幅竹的中国画作品
板书设计 10.竹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