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分;非选择题18分)
1.有一个奴隶制帝国的版图曾经包括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埃及。这一帝国的建立者是( )
A.亚述人 B.古希腊人
C.古罗马人 D.古印度人
2.波斯帝国君主实行行省制,指定军队指挥官,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分治,派监察官监督地方,建立驿道以便传递消息。上述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活跃国内经济 B.维护君主权威
C.发展对外交往 D.监察地方施政
3.马克思说:“希腊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马其顿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兴起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4.据史籍记载,东汉时期“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文中的“大秦”是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5.下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④处应该填写( )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亚述帝国
6.右图为罗马帝国时代修筑的大道遗址。西方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统治者在帝国全境修筑四通八达的宽阔大道,其主要目的在于( )
A.促进帝国各地区经济交流
B.镇压境内被统治民族的反抗
C.更为有效地控制帝国全境
D.掠夺境内被统治民族的财富
7.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下图中巴勒斯坦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柱式。这表明( )
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
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
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9.文字是一个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图是字母文字起源与演化表(部分缺失)。下列选项中,对该表补充完全正确的是( )
A.①拉丁字母 ②腓尼基字母 ③阿拉马字母
B.①腓尼基字母 ②阿拉马字母 ③拉丁字母
C.①阿拉马字母 ②拉丁字母 ③腓尼基字母
D.①腓尼基字母 ②拉丁字母 ③阿拉马字母
10.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影响。关于汉朝和罗马的交往,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直接经贸往来 ②东汉的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③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罗马 ④2世纪时,罗马商人就到过洛阳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1.文明与战争
苏美尔楔形文字
材料一 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6分)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灭亡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作为骨干力量,保证征服者的统治地位;沿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亚历山大远征。(12分)
提升训练
(选择题每小题3分,12分;非选择题18分)
1.“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希腊人开始在地中海其他地区建立殖民地。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共建立了约400个殖民地。”上述状况的影响是( )
A.希腊逐渐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
B.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
C.推动希腊精耕细作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为波斯帝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伴随亚历山大东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等地,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A )
A.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主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完成
C.加速了地中海世界的统一
D.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3.特洛伊本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殖民地。据《荷马史诗》记载:“特洛伊与其宗主希腊发生矛盾,引发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大举进攻特洛伊,并将其夷为平地。”由此可推知( )
A.小亚细亚是希腊文明的摇篮
B.古希腊有频繁的海外活动
C.古希腊形成了奴隶制大帝国
D.农耕文明具有扩张的优势
4.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下列能正确体现文明联系的是( )
①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②东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③冶铁技术起源于中亚,并扩散到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 ④埃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希腊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48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6分)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分;非选择题18分)
1.有一个奴隶制帝国的版图曾经包括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埃及。这一帝国的建立者是( A )
A.亚述人 B.古希腊人
C.古罗马人 D.古印度人
【解析】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故选A项。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并没有占据两河流域,故排除B、C两项。古印度人主要生活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故排除D项。
2.波斯帝国君主实行行省制,指定军队指挥官,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分治,派监察官监督地方,建立驿道以便传递消息。上述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B )
A.活跃国内经济 B.维护君主权威
C.发展对外交往 D.监察地方施政
【解析】材料措施都是有利于维护君主权威的,行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指定军队指挥官确立了国王掌握军事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政分治,派监察官监督地方,有利于国王控制地方的行政与军政,建立驿道以便传递消息是材料措施的交通保障,故选B项。活跃国内经济不是君主的根本目的,故排除A项。发展对外交往不符合题干措施,故排除C项。监察地方不能解释指定军队指挥官等,故排除D项。
3.马克思说:“希腊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马其顿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外部极盛时期”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D )
A.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兴起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亚历山大的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都不属于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排除。
4.据史籍记载,东汉时期“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文中的“大秦”是指( C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世纪到3世纪的东汉时期,向中国“遣使”“献象牙、犀角、玳瑁”等的“大秦”指的是当时的罗马帝国,C项正确。
5.下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④处应该填写( C )
A.罗马共和国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亚述帝国
【解析】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故选C。罗马共和国位于②处,罗马帝国位于③处。亚述帝国不属于古罗马的发展历史,故排除D项。
6.右图为罗马帝国时代修筑的大道遗址。西方俗语说“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统治者在帝国全境修筑四通八达的宽阔大道,其主要目的在于( C )
A.促进帝国各地区经济交流
B.镇压境内被统治民族的反抗
C.更为有效地控制帝国全境
D.掠夺境内被统治民族的财富
【解析】罗马大道有利于促进帝国各地区经济交流,也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罗马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罗马大道有利于镇压境内被统治民族的反抗,也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C项包括了A项、B项、D项内容,最为全面且是罗马统治者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罗马大道有利于掠夺境内被统治民族的财富,也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7.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下图中巴勒斯坦的位置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巴勒斯坦地区是西亚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巴勒斯坦地区,排除。
8.东汉的墓葬中开始使用有希腊、罗马风格的石柱,当时的建筑上还有西方的人体雕塑及希腊式的柱式。这表明( B )
A.汉朝和罗马开始了官方直接往来
B.中西方之间已有文化交流
C.东汉政府着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希腊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墓葬中出现西方的建筑样式,说明这一时期存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象,所以B正确。
9.文字是一个文明的重要标志,下图是字母文字起源与演化表(部分缺失)。下列选项中,对该表补充完全正确的是( B )
A.①拉丁字母 ②腓尼基字母 ③阿拉马字母
B.①腓尼基字母 ②阿拉马字母 ③拉丁字母
C.①阿拉马字母 ②拉丁字母 ③腓尼基字母
D.①腓尼基字母 ②拉丁字母 ③阿拉马字母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由22个字母组成,被称为“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所以①②③处分别是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拉丁字母,故选B;其他选项均错误,故排除A、C、D。
10.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影响。关于汉朝和罗马的交往,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直接经贸往来 ②东汉的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③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罗马 ④2世纪时,罗马商人就到过洛阳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朝和罗马之间没有实现直接的经贸往来,①错误;东汉的班超曾经派遣甘英出使大秦,②说法正确;中国的造纸术到唐代才传入阿拉伯,之后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③错误;2世纪时,罗马商人就到过洛阳,④正确。故选A,排除B、C、D。
11.文明与战争
苏美尔楔形文字
材料一 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6分)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灭亡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作为骨干力量,保证征服者的统治地位;沿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亚历山大远征。(12分)
【答案】(1)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城市中心出现、国家形成等(任意3点即可,如答阶级社会形成、宗教信仰出现等相关的也可以酌情给分)。
(2)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通过10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为巩固统治,他采用先进的希腊文明来统治野蛮地区,同时在政治建设、民族和宗教等方面注重东西方的融合。亚历山大远征给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破坏了当地的文明;但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推动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远征的内容、影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1)根据“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得出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的发明;根据“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得出城市中心出现;根据“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得出国家形成等。(2)根据“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通过10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为巩固统治,他采用先进的希腊文明来统治野蛮地区,同时在政治建设、民族和宗教等方面注重东西方的融合。亚历山大远征给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破坏了当地的文明;但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推动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提升训练
(选择题每小题3分,12分;非选择题18分)
1.“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希腊人开始在地中海其他地区建立殖民地。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共建立了约400个殖民地。”上述状况的影响是( B )
A.希腊逐渐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
B.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
C.推动希腊精耕细作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为波斯帝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解析】希腊人在地中海其他地区建立的殖民地仍是城邦形式,故A不正确。希腊的城邦大部分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盛,故C不正确。在对外关系上,希腊城邦长期与波斯帝国对峙,故D不正确。建立海外殖民地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B正确。
2.伴随亚历山大东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等地,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A )
A.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主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完成
C.加速了地中海世界的统一
D.推动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解析】材料“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体现的是亚历山大东征虽然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A正确;B、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3.特洛伊本是古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殖民地。据《荷马史诗》记载:“特洛伊与其宗主希腊发生矛盾,引发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大举进攻特洛伊,并将其夷为平地。”由此可推知( B )
A.小亚细亚是希腊文明的摇篮
B.古希腊有频繁的海外活动
C.古希腊形成了奴隶制大帝国
D.农耕文明具有扩张的优势
【解析】希腊文明的摇篮是爱琴海,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特洛伊是古希腊人建立的海外殖民地,且特洛伊人与宗主希腊人发生战争,故B项正确;古希腊有众多城邦国家,并没有形成奴隶制大帝国,故C项错误;古希腊不是农耕文明,故D项错误。
4.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下列能正确体现文明联系的是( A )
①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
②东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③冶铁技术起源于中亚,并扩散到西亚、北非和希腊等地 ④埃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希腊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文明之间的交融,①正确;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②错误;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并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③错误;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48卷
(1)阅读材料一,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有哪些?(6分)
【答案】(1)经济繁荣,物产丰饶;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商品经济发达;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发展。
(2)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通过丝绸之路交往,以经济联系为主。
(3)汉朝丝织业等发展;张骞通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等。
【解析】(1)“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其人质直,市无二价”,可得出使用金银货币,市场管理规范,商品经济发达;根据材料一“乘驿诣王都”,可得出交通发达;“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可得出经济繁荣,物产丰饶;“与安息、天竺交市”可得出对外贸易发展。(2)“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等,可得出从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到直接交往;结合所学,通过丝绸之路,以经济联系为主。(3)可从双方贸易的商品即汉代丝绸纺织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即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