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2-3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2-3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2-12 18: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1.生命观念:群落的演替以群落为整体的研究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正是长期的适应形成了每种群落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使群落呈现特定的外貌和结构,表现出不同方向的演替,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2.科学思维:“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吗?”的习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分析、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得出结论。3.社会责任:基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了解,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③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
①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阶段→多年生杂草阶段→灌木丛阶段→出现乔木→树林。
③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同点 起始条件 不同
演替速度 慢 快
趋向 形成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经历阶段 较多 较少
相同点 由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影响演替的因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适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4.演替的结果
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活动
(2)结果: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掌握群落演替规律的意义
根据现有情况,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
①我国政府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②我国于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5年将这项工程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2018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概念检测
①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
②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
③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新群落。(  )
④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
⑤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所有的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
⑥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
⑦在乔木阶段内,找不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  )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人类活动均使演替朝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对吗?
提示:不对,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不对,人类活动也可能不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人类活动是否能任意控制群落演替的方向?
提示:不能。虽然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群落演替有一定的规律,人类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盲目地围湖造田导致洪灾频发等。
课堂小结
笔记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