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通过分析生物富集的过程,说明生物富集的危害,认同应采取措施减少危害。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生命观念: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变化,保证了生命活动的进行,反映了生命的物质与能量观。2.科学思维:通过碳循环过程,建构概念模型。3.科学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社会责任:阐明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提出科学的防治建议。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碳循环
1.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1)主要存在形式:主要以CO2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和溶解于水中;碳还可以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
(2)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以及化能合成作用。
2.生物群落中的碳
(1)主要存在形式:有机物。
(2)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返回非生物环境的形式:CO2。
(4)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
3.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形式进行。
4.碳循环特点
(1)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二 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特点
(1)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对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有多方面的启示。
3.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知识点三 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物质种类
(1)重金属:如铅、镉、汞等。
(2)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DDT、六六六等。
(3)某些放射性物质。
3.特点
(1)营养级越高,富集的物质浓度越高。富集的物质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顶端。
(2)全球性。物质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
知识点四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光能→化学能→热能 化学元素(无机物??有机物)
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特点 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 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联系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2.构建模型(根据碳循环示意图用虚线画出能量流动的方向)
知识点五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主要为分解者。
(2)分解者的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相关。
(3)土壤微生物能分泌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2.实验流程
项目 案例1 案例2
提出问题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淀粉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验设计 实验组 对土壤高温处理 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淀粉糊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B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与A等量的淀粉糊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溶液中是否含有土壤中的微生物
实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A A1 不变蓝
A2 产生砖红色沉淀
B B1 变蓝
B2 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结论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注:A1、B1中加入碘液,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
3.基本技术要求
(1)探究活动最好在实验室中进行,以便控制变量,避免环境中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功能不同,分解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需要适宜的温度、湿润的条件等。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什么?
提示:线粒体和叶绿体。
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提示:打破碳循环平衡,使大气CO2进入生物群落过程受阻,大气中CO2的含量就会明显增多。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可以是化合物吗?
提示:不可以。“物质”是指化学元素。
既然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
提示: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圈范围内物质是循环的。农田中不断有粮食产出,基本元素不断地被输出,所以要不断地施加氮肥。
具有生物富集现象的有害物质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相同吗?
提示:不相同。
对于会发生生物富集作用的物质,高营养级的含量一定会高于低营养级的含量吗?
提示:高营养级的含量不一定会高于低营养级的含量。高营养级的浓度一定高于低营养级的浓度。
碘液与斐林试剂的检测作用是不是一样?
提示:不一样。前者检测淀粉的分解是否彻底完成,后者检测淀粉的分解是否发生。
课堂小结
笔记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