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0 08: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西周所立地方封国的人口由周宗室贵族、周贵族率领移民以及土著群构成。地方封国不仅拥有作为国家的权力,而且负有作为更大的西周国家积极参与者应履行的义务。这说明在西周( )
A.以分封为纽带形成政治架构 B.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
C.政治统治依赖于周王的权威 D.异姓诸侯政治地位较低
2.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3.《礼记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 (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 “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4.秦朝和西汉的丞相极为重要,皇帝对丞相也极为重视,给其以很高的待遇。但是, 在政治主张上,丞相必须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必须取得皇帝的高度信任,否则就无法行使职权。这一现象折射出( )
A.重吏之风影响皇帝的决策 B.丞相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
C.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 D.重视气节的理学之风形成
5.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
A.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C.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6.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7.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 ”这表明唐朝( )
A.中央集权遭到冲击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D.婚姻制度变革艰难
8.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10.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1.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临时任用)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如"大学士"等。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这样承担内外事务可以不受官员的品级和资历的限制,宋代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防范官员的权力膨胀 B.促进了政府的科学管理
C.有效的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 D.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分配
12.宋朝政府规定,凡担任路、州、县的亲民官需要回避本贯、寄居地、回避祖产和妻家田产所在地、回避亲属等,并遵守定期轮调的种种规定:只有在父母年老或为优待元老重臣等较特殊的情况下才能例外。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目的在于倡导官员尽孝
C. 杜绝了地方吏治腐败 D. 拓宽了政府选官的渠道
13.明初“命京官巡抚地方,有军事则命总督军务,因事而设,事已旋罢”。清朝将督抚制逐步纳入正式的地方行政体制中,督抚成为“封疆大吏”。督抚制的变迁( )
A.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B.导致“冗官”局面的出现
C.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4.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剌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促进了国家管理机制的完善
C.丰富了皇帝决策的信息来源 D.制约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15.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边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
——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1-5 ACCCD 6-10DCBBC 11-15AACCC
16.(1)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17.(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等;
纲纪其外: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度。
(2)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