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0 09: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
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2.《汉书·严助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武帝采取以上举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削弱地方 B. 削弱相权 C. 选拔人才 D. 监察百官
3.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制指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下列有关察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C.推动贵族政治的的彻底终结 D.是两汉时期唯一的选官方式
4.汉末魏晋时期,荀彧曾任尚书令,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祖父司马量曾任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东汉颖川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 B.易使上层社会趋向固化
C.任用官员无固定标准 D.缓解了世家大族间矛盾
5.汉承秦制,两汉不仅继承了秦朝的上计制度(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考核地方官吏),而且对这一制度在许多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主要有监察制度、选举考课合二为一的“仕进制度”。三者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两汉时期的官员考核
A.保证了吏治清明 B.优化了官僚体系环境
C.形成了冗官局面 D.杜绝了营私舞弊发生
6.魏晋时期,梁朝曾规定“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西魏采纳汉臣苏绰的建议,诏令“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据此推论可知,魏晋时期
A.政权的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B.寒门士子群体人才辈出
C.门阀世家丧失了政治特权 D.皇室失去了士族的支持
7.唐德宗时,太常寺协律郎沈既济对选官制度有过中肯评价:“按前代选用,皆州、府察举,至于齐、隋,署置多由请托。故当时议者,以为与其率私,不若自举;与其外滥,不若内收。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一评价中肯在
A.肯定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看到两种选官制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
C.认为开创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指出了察举制对专制皇权的破坏作用
8.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90年问,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A.成为人仕的唯一途径 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
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 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
9.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这反映了当时
A.门阀士族专权现象严重 B.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
C.婚姻观念世俗化功利化 D.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
10.北宋真宗时期,恩荫制度走向成熟。通过这一制度,高级官员的子弟得以“不问才愚,都居禄位”。北宋后期,州县低级官员多出自恩荫。该制度的发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宗法秩序 C.完善了文官政治 D.抑制了阶层流动
11.荫补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宋代荫补制规定,荫补数量和范围与官职挂钩,高级官员如宰相,执政则可荫“期亲”,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史料记载,宋代最多一次同时荫补了官员子弟四千人。由此可知,宋代的荫补制度
A.取代了科举取士的地位 B.加剧了“冗官”的严重性
C.削弱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导致了门阀士族的复兴
12.据元朝《元统元年进士录》记载,当年成为进士的举子中,其母及妻为汉族的非汉族儒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研究的19位蒙古族进士中,母为汉人的占66.76%,妻为汉人的占72.73%。这说明元代科举
A.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B.提高了汉族妇女的地位
C.营造了学习汉文化的高潮 D.规模和影响力超越前代
13.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在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朝廷夺尽地方军权 B.科举制度得到发展
C.宋朝政府文武并重 D.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14.1371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调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渐定,除学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万历年间政府实行“掣签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点。这些政策
A.意在避免地方官营私舞弊 B.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C.加速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D.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15.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由此可见
A.明朝的科举制走向衰落 B.明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分卷制度相对公平合理 D.录取比例反映经济水平
16.阅读有关察举制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则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有权势的大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欺君欺世),实为乱源。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制度的弊端。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的御史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沿用,但在隶属关系上有所改变,中央御史台不再属少府所管,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下的独立监察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御史制度的强化,另外表现为地方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而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以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葛生华《试论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隋唐时期,御史台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御史台内部组织结构与分工进一步明确、细致。
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六部”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監察。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
1.B2.B3.B4.B5.B6.A7.C8.D9.D10.D11.B12.A13.B14.A15.C
16.(1)背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作用: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
(2)变化:由注重才德变为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扼杀人才;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危及皇权。
17.(1)表现: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控的独立机构;强化御史制度;中央不定期派官员巡察地方。
(2)评价:推动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有利于隋唐加强中央集权;但无法根除官员腐败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