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时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时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0 09: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
1.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改土归流”的历史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有利于改变西南地区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C.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推动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2.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早期盟长在各部旗长中自行推选,后来改由皇帝任命。这一变化
A.体现了守内虚外的政策 B.强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践行了民族繁荣的思想 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互惠
3.明洪武五年,琉球遗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朝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这表明
A.明朝直接管理琉球 B.家国一体格局形成
C.中华文明影响扩大 D.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4.宋朝针对购自少数民族的马匹不合标准的问题,大臣上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朝廷“寻如旧制”。据此推知,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朝廷宗主地位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维护边境地区稳定
5.2016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治理 B.西汉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C.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D.西汉时中原开始与西域交往
6.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朝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D.激化了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7.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发展与亚非国家间的贸易
C.“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
8.贞观四年,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突厥降户;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职位可以世袭。唐太宗这一做法
A.维系了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C.沿用了郡县制的管理方式 D.确保了与突厥的永久和平
9.下表为唐代都督府与都护府比较一览表。据此得出
项目 都督府 都护府
分布格局 边疆防御体系处于内层 居于都督府的防御之外
管辖地区 多是内附的边疆民族 身居边疆民族地区
A.都督府与都护府之间相互牵制 B.都护府摆脱了中央政府的束缚
C.两者加强了对边疆的有效治理 D.唐朝形成完善的都护管理制度
10.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茶马古道
A.扩大了宋王朝的统治区域 B.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
C.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11.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导致乾隆形成此观点的根源是
A.清朝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 B.封建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
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D.长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12.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13.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
14.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15.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6.汉代与宋代都比较重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前,对于西南夷与中原的政治联系,史书上仅留下战国后期楚人庄蹯领兵入滇,就地为王的传说。西汉王朝初期,西汉与西南诸夷各设关卡,只有邻近的巴蜀地区与之有暗中的民间贸易。汉武帝接受唐蒙的建议,试图借助夜郎兵力来消灭南越国势力,从此揭开了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序幕。唐蒙到西南夷后,向夜郎及其周边部族的君长赠送丰厚的财物,诱使其臣服于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借助南越的兵力在西南夷地区伐叛柔服,所向披靡,赐封夜郎王、滇王,允许他们统治本族;设置沈犁等7郡,将西南夷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
——摘编自彭丰文《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方,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易建龙《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南夷与汉朝关系的发展及汉朝经略西南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原政权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中华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参与创造的。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秦汉以后,大量的古代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人融合,并把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入中原地区,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当代的中原文化与古代的中原文化完全不同,其原因是融入大量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文化交流,周边各族的文化传入中原地区,成为中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张骞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物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增加了中原人民的财富。
——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分类与民族认同》
根据材料,围绕“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D2.B3.C4.D5.A6.C7.C8.A9.C10.B11.C12.C13.B14.D15.B
16.(1)发展:由各设关卡到西南夷臣服于汉朝。
措施:向当地首领赠送财物;武力扫除西南夷地方势力;册封当地首领为王;设置地方行政机构治理西南夷。
(2)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后世治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借鉴。
17.示例一 论题:各民族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
论述:中华文化在民族交融的关键阶段汲取并吸收各民族文化因子,进而推动自身文化的繁荣。魏晋时期,各民族政权不断更迭,北人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的提高,也促进了南部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隋唐两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医药书籍,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的同时,也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蒙古的统一,更加推动了汉、蒙古、畏兀尔等民族的长期相处,一方面深受中原典章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如行省制的创立也推动了华夏制度文化的发展。总之,周边各族与中原民族文化的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示例二 论题: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论述: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强化了“华夏一体”局面的形成。秦王朝的建立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迁都洛阳、说汉语、用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清代改土归流的实行,对准噶尔部分裂势力的彻底击败,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等措施,不仅扩大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也促进了边疆民族的民族认同,对稳定局势,奠定中华民族基本格局有深刻意义。总之,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提升,这对促进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有很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