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猴王出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猴王出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9 15: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猴王出世》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课文主要情节。
2.感受石猴形象,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激发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石猴形象,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发现“石猴山间生活”这段文字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一说到《西游记》这部小说,你马上想到了谁?(孙悟空)孙悟空是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板书:人物)那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这是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那你想知道他最初的样子吗?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古典白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章回。(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孙悟空谈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学伊始就把目光锁定在小说的核心要素——人物上,锁定在小说这种文体上。“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也要追求这样的境界。】
(二)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都读了几遍?
2.谁能简单地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石猴出生和石猴成王的经历)是呀,这篇文章就是先写了石猴的出生,又写了他成王的经过。(板书:出生 成王)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预习,就梳理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板书:情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其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其二是为了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其三,为了表露小说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1.学习“猴王出世”,感悟语言的“精炼”
(1)那石猴是怎么出生的?谁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来的?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出生?
【设计意图: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让学生感悟石猴出生的神奇,一是为后文学习石猴勇探水帘洞做好铺垫,二是让学生明白神性也是石猴形象的一个侧面。】
(2)石猴山间生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试读这段话。
B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这只石猴在干什么呀?
C这花果山简直就是他的乐园了!谁再来读这个句子。
D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有关注“内容”到关注“怎么写”,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本段文字的构词方式,修辞手法,语言节奏。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
(师生共同发现这段话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起读。
E把这三个小分句连起来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小结:作者就是用这短促、有节奏、跳跃性的语言让石猴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再读。
【设计意图: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个侧面。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作为猴的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此,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向学生渗透“语文意识”,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这只石猴他怎么就成为猴王了呢?(看板书)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那课文又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3、4自然段。划出描写石猴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做做批注。 找到一处就标上一个序号。
【设计意图:这里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 “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
(3)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了,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
A读描写石猴语言和动作的句子。
【设计意图:即便是对语言秘密的研读,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问题。为避免学生的交流漫无边际,教师直接将学生的目光拉到猴王的话语特点上。】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B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相同之处?
C从这些重复的语言中,从这些叹号中,你读出了石猴的什么性格?
D这么豪爽、大气、敢作敢为的石猴为什么要等众猴连呼了三声才应身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呢?猜一猜,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石猴是再三思虑后,才决定进去,由此可见这是一只足智多谋的猴子。
(4)引读句子(师生合作读)
(5)课文读到这儿,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起笔来把你心中的石猴形象批注在句子旁边。
【设计意图: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石猴语言重复的秘密,从而体会作者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石猴干脆、直爽、急性子的“猴”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语言文字,塑造成这样的石猴形象;品读这样的语言,石猴形象鲜明地印刻在脑海里;欣赏这样的形象,名著方能显示无穷的魅力。】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作者吴承恩就是抓住了“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这件事情展开来写,既描写了他的语言,又描写了他的动作,让一个猴王的形象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他不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智慧超群。)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
【设计意图:至此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
2.其实呀,作者笔下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孙悟空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走进《西游记》,你还会认识一心向佛的唐僧,好吃懒惰却又十分可爱的猪八戒,老实木讷的沙和尚,还有法力无边的神仙,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课下,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部小说——《西游记》!去领略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孙悟空顽皮机灵、勇敢无畏的形象 ,也领悟到了名著《西游记》的魅力,相信有很多学生已迫不及待的想要撷取《西游记》的玉露琼浆,让名著阅读来浸润灵魂,慰藉生命。教师的总结只是穿针引线,点燃学生阅读的火种。我想,语文老师的使命就是这样,带领学生既能领略课堂之内的万水千山,又能感受课堂之外的万紫千红,这是语文的魅力,也是语文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