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猴王出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猴王出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09 15: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记“遂、猕猿、镌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生和成王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书名是《西游记》。提起西游记,你首先会想起谁?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吗?你想知道它最初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看老师板书课题。课题后面有个小1,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解,这篇文章有很多注释,帮我们更好的读懂它。指导读课题,指导读题目要完整、有力量。
【设计意图:教学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孙悟空谈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学伊始就把目光锁定在小说的核心要素——人物上,锁定在小说这种文体上。“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也要追求这样的境界。】
二、检查课前预习,理清故事情节
1、检查词语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卡老师发现这几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我们一块来看一下。2、词语都读正确了,那我们来检查一下课文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把课文读正确了没有?接力读课文。其余同学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的出生和成王”。那么,石猴是怎样出生的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其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其二是为了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其三,为了表露小说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石猴出生”,感悟语言的“精炼”
1.那石猴是怎么出生的?谁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交流句子: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句话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语言有区别,那么你在理解这句话时,都遇到了哪些障碍?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以本句为例交给学生理解古文词意的方法))词语意思理解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既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又要读出现代文的直白。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让学生感悟石猴出生的神奇,一是为后文学习石猴勇探水帘洞做好铺垫,二是让学生明白神性也是石猴形象的一个侧面。】
2.石猴山间生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试读这段话。
(2)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这只石猴在干什么呀?
(3)这花果山简直就是他的乐园了!谁再来读这个句子。
(4)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谁发现了?(师生共同发现这段话表达上的特点) 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起读。
【设计意图:有关注“内容”到关注“怎么写”,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本段文字的构词方式,修辞手法,语言节奏。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
(5)把这三个小分句连起来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小结:作者就是用这短促、有节奏、跳跃性的语言让石猴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再读。
【设计意图: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个侧面。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作为猴的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因此,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向学生渗透“语文意识”,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这只石猴他怎么就成为猴王了呢?(看板书)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那课文又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34自然段。划出描写石猴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做做批注。
【设计意图:这里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 “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
程的独担之任。】
3、同位交流4、全班交流句子: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抓住描写石猴动作的句子谈到石猴的勇敢关注了石猴的动作,我建议大家再来读读石猴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很有活力,很自信,这里充分让学生谈发现,多说)从重复的语言和叹号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性急。那老师就有疑问了,这么性急的石猴为什么会在连呼三声以后才应声高叫啊?可以看出,众猴是连呼(生:三声),石猴再三思虑之后才决定一去,由此可见,我们这只石猴是足智(生:多谋)。
【设计意图:即便是对语言秘密的研读,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问题。为避免学生的交流漫无边际,教师直接将学生的目光拉到猴王的话语特点上。】
师:我请一位同学带上动作读读这段话。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还有很多,你还找到了哪几处?句子: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理解 “大造化”?句子: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生: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从“都”感受石猴的无私和心想他人)
【设计意图:语言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石猴语言重复的秘密,从而体会作者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石猴干脆、直爽、急性子的“猴”的性格特点。这样的语言文字,塑造成这样的石猴形象;品读这样的语言,石猴形象鲜明地印刻在脑海里;欣赏这样的形象,名著方能显示无穷的魅力。】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用这样有特色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猴王,这样的语言值得一读再读!请同学们带上动作齐读这段话。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作者就是这样抓住语言和动作,让石猴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它不仅仅是一只(板书:猴)猴子,活泼可爱,更像一个人(板书:人),他机智勇敢、心想他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板书: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
【设计意图:至此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
师:其实,在作者吴承恩笔下,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孙悟空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走进西游记,你还会认识一心向佛的(生:唐僧)好吃懒做的(生:猪八戒)老实木讷的沙和尚,还有许许多多法力无边的神仙和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课下,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游记》,到书中去领略人物的性格魅力。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