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会读“擂鼓水寨 青布幔子”等词语,理解“都督 军令状”等词语,正确书写“延”字。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体会作者“伏笔”的写作方法,感受经典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好,希望这节课能够成为我的回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三国演义》。知道这本书么?熟悉么?看过《三国演义》的请举手 这么多。看过原著的请举手?不多了。看过电视剧的请举手?你还看过别的什么版本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动画片)是呀,电视剧、动画片,各种版本的书籍都是我们了解它的途径。那老师想问问,你最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谁?为什么?这是你喜欢他的原因。(你呢?你也来说说。)那你知道他的什么故事?你也来说说?看来大家都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书中有一个人物被称为“智慧的化身”,知道他是谁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二.检查生字词 准备好了么?
1、请大家齐读课题。通过检查大家的预习单,(出示)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都有很好的预习习惯。那我们来交流下词语的预习(掌握)情况!
2、谁来读?【课件】第一板:擂鼓水寨 青布幔子 (字正腔圆,读得真好!)
3、第二板:曹丞相 弓弩手 考考你,把这两个词语联系起来,你能想起什么画面?(预习的真不错,连文中的细节都关注到了。)
4、第三板:私自妒忌迟延你发现了什么?是的,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组词中的每个词,两个字调换位置后,仍然可以成词。(出示)那意思还一样么?我们一起读一读。(竖着读。)反过来,也可以成词,只是意思不一定一样。你看,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呐!
5、哎?老师发现在大家的预习单上,有一个字,错的特别多。猜一猜,是那个字?(知道是哪个字么?)你看——就是这个字!【出示:延】一起读,再读。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字,回想一下,哪个地方你写的不太好?(竖折、建之旁;哎?“廷”的里面是个任,和延字不一样,一定要把它们区分清楚了。)谢谢你的提醒。/是的,来,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一遍(书空)。“一笔撇,四笔竖折是一笔,最后再写建之旁,横折折撇是一笔,最后一笔——捺要出头,写舒展。”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上工工整整的写两遍。(巡视)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脚着地。写完的同学,已经用他的坐姿告诉老师了。
6、第四板:周瑜都督(都督,这两个字读音相同,第二个字在这里读轻声)谁知道“都督”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代的军事长官)课文中,周瑜——就是水军都督。
7、第五板:神机妙算 军令状 甘受惩罚 “军令状”又是什么呢?那“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么?(随时有掉脑袋的准备)
8、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句子【课件】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谁来读?
9、听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么?(生:诸葛亮为什么要立下军令状?)不着急,老师相信随着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你肯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落实词语的掌握情况,指导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三.理清脉络
1、过渡:通过检查,大家的生字词预习的很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齐读:草船借箭)故事围绕这个“箭”字,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也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板:起因)
2、起因是什么?你从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写的是起因呀?我们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让造箭”(板:让造箭)那是谁让造箭的呢?请你把他写在黑板上。(把对应的人物写到对应的位置)(周瑜)这,就是故事的起因!那故事的结果怎样呢?(板:结果)结果,老师就把它简单的写成——“借箭成功”这个人是谁?(生板:诸葛亮)中间剩下的部分就是故事的?(板:经过)如果把中间的经过再细分一下,那先写了什么?让鲁肃帮忙准备造箭。老师在这里把它写成——(板:备造箭),(鲁肃)记住鲁肃的“鲁”字,可是我们这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要把他写正确了。后写了什么?(板:去借箭)这一部分对应的人物是?(曹操)【落掉的人物:直接说,这件事对呀的人物是谁?】
3、我们就是这样合作着理清了故事的脉络。这个故事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画横线,加箭头。)谁能看着板书,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指生答)
4、像这样理清文章的脉络,就能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板书: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应的人物,完成板书,让学生也参与到板书的书写中来。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掌握“理清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得法”。 】
四、体会“神机妙算”
1.生字词,大家已经掌握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诸葛亮,哪一个词更合适?(神机妙算)请你把它写在黑板上!(右边,竖着写)
2.那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充分的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生找句,师巡视)
3.我发现同学们画了很多句子,那就请你就挑出一处你感受最深的,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汇报:【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写出了什么?(雾很大。)你能把雾的大读出来么?恩,有点意思了。(谁能读出雾的大?比刚才大了点,)但这场雾还不够大,谁能比他读得更大?结:这是一场非常大非常大的雾,大到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啊。此时,鲁肃和诸葛亮就坐在船上。面对这场大雾,他们都有什么感受?先来谈谈鲁肃。5.鲁肃:惊讶。为什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6.你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很惊讶,那诸葛亮呢?(高兴)为什么?他早就算准了呀!来,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老师觉得光凭这句话,还不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万一他是碰巧的呢!你们可以接着往前找找,看看哪句话能证明这场大雾不是诸葛亮碰巧了,而是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赶快找找。(你从这句话中体会诸葛亮算准了,不错。但老师觉得还有一句最直接,更了当,更明白。)
7.【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8.是呀,就是这句话。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动静,老师觉得这句话写的太罗嗦了。你们看这样写行么?【课件】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你来给大家读读。(不行。)为什么?你看,加上“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没有动静”好在哪儿?(三天前就算准了,更能突出诸葛亮的气定神闲,不着急)随机评:说明他不着急。
9.结:你看诸葛亮多神呐!早就算准了!!作为旁观者我们的人,完全不知内情的人,看到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动静,早就急死了,火都烧到眉毛了,诸葛亮,你怎么还没有动静呀!!原来,他就是已经想好了,所以他前两天一点都不着急!你看,诸葛亮多神呐!现在咱们再来读这句话,读出诸葛亮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和不着急。谁再来试试?你看少一句都不行。作者真可谓是字字推敲、句句锤炼,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领悟经典语言的魅力,感悟诸葛亮的镇定自若,成竹在胸。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10.同学们,你们看,刚才我们找了两个句子,前面这句是写诸葛亮的预测,后面这句是验证诸葛亮预测的。这样我们用前后联系的方法去读书,就能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1.之前你们已经找出了许多句子,现在,你们再仔细找一找,看看哪两个句子能够前后联系起来,最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再找句)
【设计意图:指导学习课文的方法“前后联系”让学生自己学习方法后,运用到下面的学习中,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12.汇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诸葛亮预测的。验证他预测的是哪一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功,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13.【出示】诸葛亮前面是这样说,曹操后面果然这样做。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女生读前面这句话,男生接读后面的话。)
14.【课件】谁起来读读诸葛亮的话。他是怎样说的?那我们就来笑着读。谁能笑着读一读?你觉得诸葛亮在笑谁?他在笑什么?
15.【曹操】他在笑曹操的什么?(疑心,不敢出兵。)雾这么大,多疑的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怎样?(了如指掌)这是对曹操讽刺的笑,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16.诸葛亮还在笑谁?【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周瑜的计划落空了。)想到这儿,诸葛亮的心情怎样?(高兴)周瑜,你真是自不量力,跟我斗,还嫩了点吧!这是一种胜利者的笑,对周瑜轻蔑的笑。来,把他读出来。
17.诸葛亮还在笑谁?【鲁肃】【出示: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你从吃惊这个词中读出了什么?)是呀,鲁肃是一个胆小、仁义的人。他又帮助了诸葛亮。所以,面对他的害怕,诸葛亮一定要安慰安慰他呀!来,我们来学着诸葛亮,安慰安慰鲁肃。谁来当诸葛亮?谁来当鲁肃?老师读旁白。(师轻声读,生要读出感受,可以再找一组。)18.结: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字,笑出了对曹操的讽刺、对周瑜的轻蔑,也笑出了诸葛亮的英雄豪气。你看,作者写的多传神呀!这就是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课件:诸葛亮笑着说】
【设计意图:品读诸葛亮的“笑”,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感受诸葛亮“笑”中的内涵,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进一步将体会到的感觉融入到读当中。】
19.可是老师觉得诸葛亮是话中还有话、话后还有话呀!你能把他的话中话写(读)出来吗?【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0.(生: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你们想的这些,诸葛亮想到了么?作者想到了么?那作者为什么不写?(生答:突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想象的空间;悬念,曲折。)也正是如此才能符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特点呀!连诸葛亮的话中也是暗藏玄机呀!多么神的诸葛亮呀!来,你还找到了哪些像这样前后联系的句子。我们继续交流。
21.A第四自然段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哎?这是诸葛亮预测的!第五自然段 “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结果鲁肃就真的没提借船的事儿。说说你的体会(想法)。他知道鲁肃是一个将仁义的人,这就叫“知人心”!(板:仁)B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支箭。”第十自然段“每只船大约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共有十万支箭。”是啊,连箭的预测都那么准确。不多不少,刚好十万支箭。C七八自然段两句话“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其实,这个地方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你联系后面那句话,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来的时候是顺风顺水。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不仅预测准了风向,还算准了地理位置。多神的诸葛亮呀!
22、课文学到这儿,现在你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下军令状了吧?(生:算准了一切!预测准了天气-大雾,地理位置,鲁肃的为人,十万支箭,两边受箭)结:诸葛亮不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知人心呐!在原著中诸葛亮曾经这样说过: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他知道周瑜对他的妒忌,了解鲁肃的为人(仁义忠厚),更是对曹操的多疑了若指掌。所以,他才敢立下军令状!怪不得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是长叹一声,把那个叹加上去,再来读这句话(齐读)
五、写法总结
1、【出示】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一段段的文字上,从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了充分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他的每一次预测,后面都进行了验证。作者真可谓是匠心独运。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伏笔”。(板书)也有人说是“前后照应”正是这种写法,让我们读着读着,一个充满智慧、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在这篇经典的课文中,像这样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大家课后继续去品读。
2、我想,上了这节课,大家一定发现了,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还要注意是怎么写的。一起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寻这样的秘密。
【设计意图:学习文章的写法,知道“伏笔”这种写作方法,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让学生得言,得意,更得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出指导。】
3、诸葛亮还有哪些神机妙算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到书中一睹为快?真的想?一定想?那好,
课下请同学们捧起《三国演义》,从作者罗贯中的文字间,领悟这本书的智慧与谋略,感受人物风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