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0 20:1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揩油(kāi) 调羹(gěng) 烧瓷(cí) 舀水(yǎo)
B.阖眼(hé) 疙瘩(gē) 碟子(dié) 喘着(chuǎn)
C.保姆(mǔ) 咳嗽(suò) 绞肉(jiǎo) 薪金(xīn)
D.抹杀(mǒ) 吩咐(fū)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2.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伟人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文章的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的深刻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的炽烈情感。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C.本文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D.本文是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可看成是散文化的传记文学。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事迹, 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而这家庭里边还有许多琐事,比方年老的娘姨病了,要请两天假;海婴的牙齿脱掉一个,要到牙医那里去看过,但是带他去的人没有,又得许先生。
②还有书、报、信,都要许先生看过,必要的就告诉鲁迅先生,不十分必要的,就先把它放在一处放一放,等鲁迅先生好些了再取出来交给他。
③而后拿出钱来,嘱咐好了娘姨,只买几块糖而不准让他格外地多买。
④来看鲁迅先生的人,多半都不到楼上来了,为的请鲁迅先生好好静养,所以把客人这些事也推到许先生身上来了。
⑤海婴在幼稚园里读书,又是买铅笔,买皮球,还有临时出些个花头,跑上楼来了,说要吃什么花生糖,什么牛奶糖,他上楼来是一边跑着一边喊着,许先生连忙拉住了他,拉他下了楼才跟他讲:“爸爸病啦!”
A.④①⑤③②
B.④①②⑤③
C.⑤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⑤③
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悠然 细徽 绞肉机 阿司匹林
B.抹杀 安顿 荷叶饼 和言悦色
C.琐碎 玻璃 铁栏杆 发人深省
D.洗澡 稀奇 闹烘烘 竭力避免
二、语言表达
5.仿照下面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 ? 。
6.观察班上某个同学的行为举止,选取具有个性的细节一两处,写一个片段,体现他的个性特征。
三、综合性学习
7.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已 、《阿Q正传》中的阿Q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1)(专题名称)
(2)(研究依据)
(3)(我的发现)
8.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对于作者这样写,一些学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请你也拟一个网名昵称,发表一下观点。
示例:杨柳拂风: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网名昵称:
观点: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 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
10.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为人态度
11.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
12.作者为什么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
13.作者为什么写“保姆总是吩咐海婴轻一点走”这一细节
14.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念出了那张纸片
佚名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觉得学校这种地方,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我胡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着眼睛,不再理会教室里的一切。
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谁是李云飏?举个手好吗?”我睁眼,举手。“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一,名字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我就开始弄这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政治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不行就算了,别搞了。我不服了。我找数据,研究乐高,写论文。地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几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熬夜弄的。
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甚至有些震撼——她一定看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气,甚至所有孤独?或许那天她拿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多本质——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有。
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是一些字,我看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她沉默了很久,说:“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欢。”
那天答辩是我第一次上台,一开始脚就狂抖,还剩一分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我放下话筒,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张纸片。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那张纸片我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我写过,“为什么我们只能去相信而不能去思考”“你可以阻止我笑,但你不能阻止我想象”……很二,但气势恢宏。我清晰地记得,评委老师们很意外,但听得很专注,年级里前排几个打瞌睡的兄弟都把背挺直了。
班主任第二天早自习进教室时笑眯眯地对我讲:“李云飏,你出名了。好几个老师都在向我打听你,说很喜欢你。”可我越想越觉得愧疚,这份论文地理老师耗费的心血比我多,尤其是结论——那最后被我完全略过的、只字未提的地方。那里她研究了很久,并且三番五次地嘱咐过我,怎么尽量严谨,怎么得体表述,甚至答辩时怎么打动评委。本来起初就是个野路子的选题,完成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那天我低着头,跟她说了许多愧疚的话,她打断我:“你把想说的话当着全年级说出来的时候,开心吗?”我愣了愣,然后点点头。她微笑:“开心就好,你很棒!”
说完,她依然微笑着。看着她,我突然流泪了。
这是我高中唯一一次流泪。我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而这时有个老师站出来,告诉我,我很棒。告诉我大学是个能充分发挥一个人才华的地方,如果我确实喜欢这种感觉,一定要去经历大学。
我捡起了从没及格过的功课,从个差生开始起步,拼搏了三年,最后,终于进了一个自己向往的一本院校。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选择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更庆幸有那个老师教会了我做出这个选择。
(文章有删改)
15.文中的“她”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16.写地理老师时,文中多次用到“微笑”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17.请理解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8.你赞同文中的“我”在全年级的课题答辩会上念出那张纸片上内容的举动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食笋记
杨军
①在滇西乡下老家,春夏之交季节更替的忠诚信使,就是竹笋。
②进入夏季,滇西的深山竹林里,刚刚经历了雨水滋润的小香笋,正一拨拨破土而出。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最先破口而出的就是“吃笋子了。”
③在滇西的地理版图上,家乡昌宁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物产资源。每年入夏的首场雨季到来后,在竹林遍布的广袤的深山里,野生的香笋带着一股浓烈的山土气味,在湿漉漉的土壤中破土抽芽。
④在家乡,竹笋始终被山野食客们当作最好的“菜中珍品”。后来读书求学,我在《诗经》中读到了“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关于竹笋的诗句。由此始知,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它在食客们的心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
⑤在澜沧江畔大山深处的老家,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都是采挖香笋的能手。他们的母亲,也一定是做笋子菜肴最拿手的厨师。
⑥山上的竹林离家不远,在雨水落地之后十天半月内,竹林里开始飘散出竹笋鲜嫩的清香。食笋的季节到了,找笋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背上竹篮,相约进入竹林深处,将一尺高的小香笋轻轻掰下,带回家中食用。
⑦在家乡,找笋子是有讲究的。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笋,不然口舌上不吉利。记得小时候跟妈妈上山掰笋,倘若遇上破土不久的笋子,妈妈是不会让我们掰的。如果有三支以上的竹笋一起破土生长,妈妈也不允许我们全部掰光,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一半。长大后回想起掰笋子的乐趣才发现,其实那是淳朴的乡亲们不贪心的表现。
⑧如果说上山是一种乐趣,那么,制作以笋子为原料的菜肴,则是一种幸福。
⑨澜沧江河谷的雨季,山里空气湿度大,食材的保鲜期短,所以食用笋子必须讲究时间和速度。收获的笋子不及时处理,就会自然脱水,慢慢木质化,最后失去大山的原生态味道。所以食用香笋,人们必须和时间赛跑。
⑩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食笋,是小学毕业那年,我们一帮孩子进山采笋。晨起入山,中午采挖,到了下午,每个人都收获不菲。各自背着满满一篮子鲜笋回家后,在妈妈的指挥下,我们将竹笋坚韧的外皮剥去,将它外表淡黄、肉质乳白的笋子均匀地切成薄片,再放入水中清洗浸泡,除去苦味,然后滤干水份,拌入红辣椒丝和盐巴。在阳光下稍稍晾晒一下,再放入罐中,山区人家特有的季节美食——腌香笋就完成了。
剩下的竹笋,责无旁贷地将成为一家人当天的美餐。妈妈从阁楼里的鸡窝里抓来满满一巴掌土鸡蛋,点燃柴火热好油锅,将鸡蛋炒至金黄喷香,再将清水泡过的竹笋沥干水分,放入油锅,和鸡蛋一起小火翻炒。在蛋香的作用下,小香笋鲜嫩柔韧,爽滑回甘,四处飘香。
这是来自山野人家的美食,营养丰富,含有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因为竹笋生长的季节性很强,这道菜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品味起来既有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本色,又有历经时光沉淀的味道。
长大后离家渐行渐远,山野找笋食笋的乐趣也慢慢成为不可复制的记忆。如今,偶尔漫步超市,我还会看到久违了的竹笋。它们不知来自何处,静静地待在菜架上,看上去似曾相识,只是少了红褐色的泥巴和土地的清香味。
(选自《春城晚报》2021年8月4日,有删改)
19.阅读文章,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家乡物产丰富,盛产竹笋→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竹笋是营养丰富的美食
20.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④段引用古书内容的作用。
21.文中“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竹笋的,不然口舌上不吉利”一句有何深刻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A.调羹(gěng)——gēng;
C.咳嗽(suò)——sou;
D.吩咐(fū) ——fù”;
故选B。
2.A
“伟人形象”的说法不当,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3.D
通读五个句子可知,②④写关于鲁迅的事情;①③⑤写的是其他家庭琐事;③句语意紧承⑤句。据此,运用排除法,答案应该为D。
4.C
A.细徽-细微。
B.和言悦色-和颜悦色。
D.闹烘烘-闹哄哄。
故选C。
5.空中的彩虹,你何必与坚固的拱桥比恒久呢?你自有你的绚丽。
(或:天上的星星,你何必与火热的太阳比辉煌呢?你自有你的璀璨。)
6.示例:他一直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默不作声,静听着大家的选材,他用手撑腮帮,眉毛拧成一个节,脸上做出很为难的表情,他还时不时地用手拍着腿,肯定是在家没做准备吧,这时老师叫到了他们组,他好像受了什么惊吓似的,嘴巴张成“O”形,当他们组的人都快说完了,他咬着嘴唇脚不停地跺着地。“好了,还有没说的吗?”张老师问,这时他才举起了自已沉重的手。
7.(1)鲁迅散文的特点(2)《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3)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廉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这些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阿长的诸多事情,又写了她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尊敬”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8.莘莘学子
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从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9.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他。
10.热情、和蔼、有耐心。
11.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彩的作用,给人以更深的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的反响。
12.写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强调了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了鲁迅形象的高大。
13.海婴年幼,蹦蹦跳跳是孩子的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是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从侧面表现了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品质
14.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的同情。
15.①关爱、包容,和蔼可亲;②细心、智慧,洞察一切;③认真、用心,善于引导。
16.“微笑”一词①描写人物神态,且反复出现,刻画并突出了地理老师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②用语虽平实朴素,但细小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17.感谢地理老师用激发和鼓励,让“我”找到自信、不再叛逆自负,并做出开始拼搏努力的决定。
18.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有勇气。在大庭广众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家的评判,还有可能遭遇别人异样的眼光。②有思想。“我”虽然有些偏激武断,叛逆孤傲,但对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人云亦云。不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做事有些莽撞。冲动随性,不计后果,忽略了老师为课题论文付出的心血,显出“我”的幼稚不成熟。②思想有些偏激。“我”对教育制 度虽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比较偏激武断,有些以偏概全。
19. 家乡的竹笋是“菜中珍品” 儿时上山掰竹笋的乐趣 小学毕业时一次食笋的经历
20.引用古书的诗文,突出了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及它在食客们心中有着非凡的地位;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意思对即可)
21.示例:家乡的民俗是要让人们在采笋时主动留下一部分,所以用拿光“不吉利”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借民俗来传承一种不能贪心的纯朴乡情与美德。(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