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0 20:1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弥高(mí) 独裁(cái) 气冲斗牛(dòu)
B.漂白(piǎo) 校补(xiào) 衙门(yá) 锲而不舍(qiè)
C.赫然(hè) 深宵(xiāo)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ì)
D.硕果(shuò) 高标(biāo) 无暇(xiá) 迥乎不同(ji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量体裁衣 全神贯注 声名显赫 B.屏气凝神 一如即往 欲盖弥彰
C.通霄达旦 默默无闻 远见卓识 D.贪赃枉法 无遐顾及 不辞而别
3.下文的三处空缺,用哪一项填充,才能分别与前边的语句构成最佳的对偶句(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 , ,和平可期, ,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痛 志不绝 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坚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4.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选材精当,精于裁剪,有繁有简,如作为“学者的方面”,对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就写得比较简略。
B.文章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在“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这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本文在叙述中加入不少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D.本文的语言平实含蓄,但富于感情和诗意美,读起来极具感染力。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国家队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一位篮球教练来我校了。
B.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C.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的原因是他日积月累的结果。
D.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6.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二、语言表达
7.(写法借鉴)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意也更丰富了。这样写也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150字左右)
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①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两个作文题,考生可任选其一。
②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③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按照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沟汰。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个名叫臧克家的学生领进了大学校门。
④闻一多在破格录取臧克家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自己当年投考清华大学的经历。在大多数科目成绩惨不忍睹的情况下,他唯独作文拔了头筹,并因此受到主考教师的赏识和力挺,最后顺利地进了清华。当年的际遇成就了闻一多的学识和慧眼。
(选自张以瑾《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有删改)
阅读材料,简要回答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的原因。
三、综合性学习
9.为配合班级开展“走近闻一多”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先行后言,先言后行,你是如何看待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假如你是闻一多时代的一名记者,报社决定请你去采访大学者、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请你根据《说和做》一文的有关事实,拟一个采访提纲,把自己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出来。(两个问题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断》选段,完成各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0.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11.选文起笔引用闻一多的话,这样起笔好在哪里?
12.选文在叙述中加入了一些细节描写,请分别找出来,并指出其作用。
13.下面对选文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中杰出的人物,新月派诗人,晚年成为民主战士。
B.文中“‘何妨一下楼’的主人”一句,引用人们对闻一多的称呼,旨在说明他用心之专。
C.选文部分的写法是将闻一多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
D.“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14.阅读闻一多的《死水》一诗,结合诗歌内容简单分析其艺术特色及精神追求。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艺术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装。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5.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16.细读第⑤自然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18.文章开始说“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结尾说“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说说首尾照应的作用。
19.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幽兰
秦和元
(1)春节期间,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这淡黄的小精灵,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特别的新春佳节。全家人都没出门,每天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了。可是,它的芽儿一直长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来越饱胀,却就是迟迟不见开花这可爱的小精灵,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2)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房间里忽然弥漫着清幽的馨香,我知道,这是兰花开了!我腾地翻身起床,唰地拉开窗帘,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涌进来,阳光打在花叶之上。兰花微微张开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经过一冬的积蓄,它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清晨绽放了。
(3)前年,在随州千年银杏谷赏玩秋色时,遇人在满地金黄的路边售卖兰花。那刚从山里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去寻。
(4)于是,与朋友往山里走。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诗句。地上积满栎树、栗树、樱树、枫树、柿树及其他杂树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色彩斑斓,踩在上面松松爽爽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树树的红柿子,像挂满盏盏小灯笼,照着前进的路。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攀岩,探险,跨越泉溪……
(5)“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枯叶中探出头来,我心里暗喜:肯定是兰花。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出来,独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我仔细地将兰花挖出来,连同腐殖土一起,用塑料袋装好,带回了家。
(6)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它不争艳,不媚俗,素洁、典雅、清远,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它既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
(7)首次寻兰即能遇兰,朋友们都说我与兰有缘。其实,我是有一颗对兰花虔诚敬畏的心。
(8)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带回来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浇水,精心呵护而不溺爱,倍加怜惜而不娇惯。
(9)兰花的株形端庄秀丽,花香清幽纯正,朱德同志说“唯有兰花香正好”——正气也;兰花有气质,文雅内敛,修为高雅,和悦谦恭,洁身自爱——雅气也;董必武同志诗云“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清气也;兰花富有致静的境界,静不失虑,静不失态,沉稳练达——静气也。幽兰这“四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养兰就是养气。
(10)现在,这馥郁的清香,蕴涵着淡雅的诗意,叫人迷恋,令人沉醉。
(11)在这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像我这样的耳顺之躯,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既当不了志愿者,又参加不了突击队。那么,不传染,不添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就是为这场战疫工作出力,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哪怕是节约一只口罩。
(12)而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兰是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
(13)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这段日子,兰花是我身边最鲜活的事物,每一次俯下身来仔细观赏,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让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种幽兰——长在幽谷人未知,独有风韵静自开,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
(14)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我所住的不远处就是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量的重危患者。我知道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但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在有限的空间内,读书、写作、锻炼身体。白天,我与兰花同呼吸;夜晚,我与兰花共剪影。此心安处是吾乡。
(15)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
(16)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春天还会远吗?
(选文有删改)
20.按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本文围绕“幽兰”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见兰花开—(_____)—用心学兰
21.分析第(2)段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我腾地翻身起床,唰地拉开窗帘,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涌进来,阳光打在花叶之上。
22.从全文看,文章第(3)-(8)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2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枯叶中探出头来。
24.结合疫情居家的特殊情形,分析幽兰给“我”怎样的“慰籍”。
25.结合全文,分析结尾句“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还会远吗?”的含义和作用。
2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幽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B.多次引用古诗词,增添了文章的古典韵味和诗意情趣,其中第(4)段引用的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幽兰”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作者身处“疫区”,在有限的空间内,白天与兰花同呼吸,夜晚与兰花共剪影。
D.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幽兰”,并联系时事,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表现力和感染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A.“斗”是多音字,“气冲斗牛”的“斗”应读dǒu;
B.“校”是多音字,“校补”的“校”应读“jiào”;
C.“目不窥园”的“窥”应读kuī。
故选D。
2.A
B.“一如即往”应为“一如既往”;
C.“通霄达旦”应为“通宵达旦”;
D.“无遐顾及”应为“无暇顾及”;
故选A。
3.B
题干中要求构成最佳的对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心不死”只能跟“志不绝”对,“志”对“心”,“不绝”对“不死”;同样的,“民主”对“和平”“有”对“可”“望”对“期”。故选B。
4.D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包含了选材、结构、细节描写、语言特点等知识点,需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作答。D项的表述不正确,文章的语言特点是精致凝练,生动形象,不是“平实含蓄”。
5.D
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属于语序不当。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来我校了。B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C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
6.D
7.我们的老师,把教育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呢?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8.一是因为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招生考试中作文成绩独占鳌头;二是因为闻一多当年投考清华大学时,也有类似的经历。
9.(1) 先行后言说明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实干和谦虚的精神,而先言后行,说明闻一多先生对于革命的热情。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示例:作为一个学者,您觉得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
10.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常常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11.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不拐弯子,言简意明;②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③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引起悬念。
12.①“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这一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②“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一细节,也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③“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一细节,则表现了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13.C
14. 【艺术特色】绘画美:用色彩鲜明的词藻描写现实生活景象和表达强烈激动的感情;音乐美:全诗全用九个字的诗行,每行都有四个音尺,其中,一个三字尺,三个二字尺,音尺的排列不固定,但每行三字尺、二字尺的数目完全相等。音乐节奏紧扣感情表达,读来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生动感人。建筑美:全诗共五节二十行,每节四行,每行九字,诗节均称,诗句整齐,确为中国新诗歌格律化起到了开拓性作用。(谈到反语、修辞、丰富想象等亦可,但要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有其他角度的分析,符合题意,意对即可) 【精神追求】暴露了旧中国的丑陋,对黑暗旧社会的诅咒;表达出绝望于“死水”般旧中国的爱国革命精神;失望中含有希望,对未来中国包含深情。
15.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诗一样的性格和那比诗情更炽热、更浓烈、更豪放的情绪。
16.失望——兴奋——低落——奋起
1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18.突出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为追求救国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
19.他,是中华学者的典范;他,是民主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他,历经沧桑,为人民痴心不改。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20. 山里寻兰(寻兰遇兰) 精心育兰 盼兰绽放 居家悟兰(居家赏兰、居家思兰)
21.“腾地翻身”“唰地拉开”,写出了动作的迅速,体现了“我”睡醒之时闻到兰花清幽馨香,期待看到兰花开放的急切、欣喜,表达了“我”对兰花的喜爱之情。
22.插叙,补充交代了兰花的来历以及“我”与兰花的缘分;写了兰花是从深山林中寻得,突出“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质:体现兰花来之不易,表现“我”对兰的喜爱、虔诚与敬畏;既与前文兰花开放之欣喜照应,又为下文写“我”在幽兰身上汲取战“疫”的勇气和信心做铺垫。
23.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兰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兰花刚从枯叶中冒出来时调皮可爱的情态,流露出“我”发现兰花时的惊喜之情。
24.幽兰教“我”居家独处时要耐得住寂寞,心气平静;教“我”面对疫情要不惧磨难、坚韧刚强,保护自我,安心工作;鼓舞“我”有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有拥抱胜利的意志和信心。
25.既指兰花的开放,明媚的春天即将到来:又暗含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克难,我们必将战胜疫情,迎来祖国的春天;升华主题,表达了对明媚春天的向往,以及必将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照应第一段“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了”;运用反问句式,引人深思。(答对四点即可)
26.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