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含2课时)
第1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1 中和反应
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
A.CO2+2NaOH=Na2CO3+H2O B.CuO+H2SO4=CuSO4+H2O
C.KOH+HNO3=KNO3+H2O D.Fe+2HCl=FeCl2+H2↑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 )
(2)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所以酸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 )
(3)NaOH、Ca(OH)2等碱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 ( )
3.如图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呈中性时,溶液显________色;继续滴加稀盐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________(填化学式)。
如图乙,从微观的角度分析,A、B两处应填入的离子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4.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 ( )
A.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5.山药粘液里含有植物碱,少数人接触植物碱会引起过敏而发痒。厨房中的下列物品中,可缓解这种不适的是 ( )
A.料酒 B.食醋 C.植物油 D.酱油
重点提升练
6.(1)化学能拓展绘画表现形式。在涂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未着色的“葡萄画”上滴加酚酞试剂,“葡萄”变为________色;打开装有________(填“浓氨水”“浓盐酸”或“浓硫酸”)的试剂瓶,将瓶口靠近“葡萄”,“葡萄”颜色消失。
(2)人被某些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而痛痒,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可减轻痛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明利用NaOH溶液、稀硫酸、Na2CO3溶液、Fe、Mg、酚酞溶液、蒸馏水,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再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1)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提供的药品继续实验,判断酸和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方案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素养练
8.东东同学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可能呈碱性,可能呈________,也可能呈________
【实验验证】
【继续验证】可以设计多种方案进行验证。
【反思评价】经实验确定该反应后的溶液呈酸性。
为了将废液绿色排放(使废液呈中性排放),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错小贴士★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能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详见第2题)
第2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1 pH和溶液的酸碱性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对于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了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如下表,其中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
A.醋 B.酱油 C.食盐水 D.炉具清洁剂
2.常温下,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胃酸过多的人应多喝柠檬汁 B.西瓜汁和鸡蛋清呈碱性
C.柠檬汁和橙子汁呈酸性 D.西瓜汁比柠檬汁酸性强
知识点2 pH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3.下列关于测定氢氧化钠溶液pH的实验操作或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用镊子夹取pH试纸直接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测量
B.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用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到pH试纸上测量
C.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到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用pH试纸测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为12.6
4.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两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O4和H2SO4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c点到d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5.生活中一些液体的pH如下表:
(1)上述液体中,呈中性的是________。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pH试纸测定厕所清洁剂的pH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测定结果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厕所清洁剂与厨房清洁剂________(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
重点提升练
6.如图是X、Y、Z三种液体对应的近似pH,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X呈酸性 B.Y可能是水 C.Z可能是氯化钠溶液 D.Z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7.水稻亲本去镉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水稻对镉的吸收量与土壤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量的是 ( )
A.熟石灰 B.硝酸铵(溶液呈酸性) C.稀盐酸 D.酸雨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9.室温下,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容器中,边滴边搅拌,用数字pH仪连接电脑时测得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B.a点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b点表示HCl与NaOH等质量反应 D.c点溶液中溶质是NaCl和NaOH
10.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1)根据图示判断,该实验是将________(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取m点时的溶液在蒸发皿中蒸干,得到的物质为________
(3)n点溶液中的微粒有水分子和________
(4)在测定p点溶液的pH时,若用被水润湿过的pH试纸测量,测量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11.为证明酸与碱发生反应,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乙。
(1)用胶头滴管将稀硫酸滴入②烧杯中,能证明②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②中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成分,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的pH进行了如图③所示的测定,其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乙曲线说明中和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A点后溶液温度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化工厂的废水中含少量氢氧化钠,技术人员欲测定其含量,取废水20g,向其中逐滴滴加9.8%的稀硫酸,利用pH传感器测出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通过计算判断,该废水是否可以直接排放?(排放标准: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0.001%)
核心素养练
13.某学习小组用黑枸杞提取液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一:室温时,将蒸馏水和不同pH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放入14支试管中,分别向每支试管中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二:室温时,向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4种物质,各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炉具清洁剂的pH=________
(2)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牛奶呈中性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CO3溶液的pH为10.6,向Na2CO3溶液中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再滴入稀盐酸至过量,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错小贴士★
l.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试纸不可直接浸入待测液中,也不能用水润湿pH试纸。[详见第3、5(3)、8、10(4)、11(2)题]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读数为0~14的整数,测不出带有小数的数值。(详见第3题)
3.用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时,结果可能偏大、偏小或不变。[详见第5(3)、10(4)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1.C
[解析]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2.(1)× (2)× (3)√
[解析]
(1)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只有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3)碱性溶液一定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无 NaCl、HCl OH- H+
[解析]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若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NaCl和HCl。
4.A
[解析]生石灰用于加热即热食品的化学反应原理为CaO+H2O=Ca(OH)2,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选A。
5.B
[解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可知,酸可以缓解植物碱引起的不适,题给选项中只有食醋属于酸.故选B。
6.(1)红 浓盐酸
(2)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能与蚁酸发生反应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会变红。浓氨水与浓盐酸都具有挥发性,试剂瓶口靠近“葡萄”,“葡萄”颜色消失,是因为浓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
7.(1)若硫酸过量,加入酚酞溶液也不变色
(2)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色(或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Fe或Mg,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3)OH-与H+结合成H2O(或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解析]
(1)若稀硫酸过量,酚酞溶液也不变色。
(2)若稀硫酸过量,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加入Na2CO3溶液、Fe或Mg,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8.【猜想与假设】酸性 中性
【实验验证】溶液不变色
【继续验证】酸性 中性 铁粉 无气泡产生
【反思评价】向废液中加入适量的熟石灰,呈中性后再排放(合理即可)
[解析]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能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稀盐酸有剩余,还可能是氢氧化钠有剩余,故可假设反应后溶液可能呈碱性、酸性或中性。
【实验验证】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根据实验结论“溶液呈酸性或中性”,则实验现象为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继续验证】方案1:氯化钠与氧化铜不反应,而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溶液显蓝色。所以,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若粉末部分或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证明溶液呈酸性;若粉末不溶解,溶液不变色,证明溶液呈中性。方案2:氯化钠与铁不反应,而盐酸能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液显浅绿色。所以,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入少量铁粉,若有气体放出,溶液变为浅绿色,说明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变化,则证明溶液呈中性。
【反思评价】反应后的溶液呈酸性,向酸性废液中加入适量的熟石灰(或废铁屑、石灰石),呈中性后再排放。
第2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1.D
[解析]醋和酱油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食盐水溶液的pH等于7,溶液呈中性;炉具清洁剂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C
[解析]酸性溶液的pH<7,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的pH>7,pH越大碱性越强。柠檬汁呈酸性,胃酸过多的人不适合多喝柠檬汁。故C正确。
3.C
[解析]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pH。pH试纸只能粗略测定溶液的pH,不能精确测定。
4.D
[解析]根据图示,c点所示溶液的pH<7,呈酸性,故A错误;图中a点所示溶液的pH>7,呈碱性,说明溶液中氢氧化钾没有全部反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应该是K2SO4和KOH,故B错误;起始溶液的pH大于7,且随着试剂的加入pH由大于7逐渐变为小于7,可见该实验是将硫酸逐滴滴入盛有氢氧化钾溶液的烧杯中,故C错误;图中b点溶液的pH=7,此时硫酸与氢氧化钾恰好完全反应,继续加入硫酸,硫酸不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反应,故D正确。
5.(1)糖水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偏大
(4)不能
[解析]
(1)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酸性;pH>7时,溶液呈碱性。
(2)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3)厕所清洁剂呈酸性,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时,相当于将溶液稀释,酸性减弱,测定的结果偏大。
(4)厕所清洁剂呈酸性,厨房清洁剂呈碱性,二者能发生反应,因此不能混合使用。
6.C
[解析]X的pH为1,小于7,呈酸性,故A判断正确;Y的pH为7,呈中性,可能是水,故B判断正确;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C判断错误;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故D判断正确。
7.A
[解析]由题图可知,土壤pH越大,镉吸收量越小,且土壤pH>7时,水稻对镉的吸收量几乎不变,说明碱性土壤能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量,故A符合题意。
8.B
[解析]量取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操作错误。闻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地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闻气味,故B操作正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操作错误。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因为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故D操作错误。
9.C
[解析]氢氧化钠是一种碱,盐酸是一种酸,酸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A正确;a点所示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B正确;b点所示溶液的pH=7,溶液呈中性,说明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以及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如下:NaOH+HCl=NaCl+H2O
40 36.5
由此可知,恰好反应时,参加反应的HCl与NaOH的质量并不相等,故C错误;c点所示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即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故D正确。
10.(1)氢氧化钠溶液
(2)氯化钠(或NaCl)
(3)钠离子、氯离子(或Na+、Cl-)
(4)偏小
[解析]
(1)根据图像的起点和溶液pH的变化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盐酸中。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m点时溶液的pH<7,可知盐酸没有反应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蒸发过程中氯化氢挥发,剩下的物质是氯化钠。
(3)n点时,溶液的pH=7,盐酸、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NaCl在水中解离出Na+、Cl-。
(4)p点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相当于将溶液稀释,碱性减弱,测量的结果偏小。
11.(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NaOH+H2SO4=Na2SO4+2H2O
(2)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
(3)放热 反应停止,不再有热量放出,同时过量硫酸起冷却降温作用
[解析]
(1)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为红色。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逐滴滴入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红色逐渐变浅,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溶液变为无色,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
(3)由烧杯中溶液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可知,A点前,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A点后溶液温度逐渐下降,是因为反应停止,不再有热量放出,同时过量的硫酸起冷却降温作用。
12.解:由题图可知,pH=7时,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5g,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为5g×9.8%=0.49g
设20g废水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x O.49g
= x=0.4g
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2%
2%>0.001%,所以不能直接排放。
答:该废水不能直接排放。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20g废水中含有NaOH的质量,然后再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废水中NaOH的质量分数,最后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
13.(1)13
(2)牛奶滴加黑枸杞提取液后为紫色,而紫色对应的pH为6和7
(3)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深蓝色,后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粉红色
[解析]
(1)炉具清洁剂能使黑枸杞提取液变为黄色,由题中信息可知,能使黑枸杞提取液变黄的溶液的pH为13。
(2)牛奶中加入黑枸杞提取液,显紫色,溶液的pH=6或pH=7时都会出现此种颜色变化,因此不能判断牛奶是否呈中性。
(3)Na2CO3溶液的pH为10.6,加入黑枸杞提取液后溶液显深蓝色,当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气体,会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稀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中性溶液中黑枸杞提取液显紫色;稀盐酸过量后,溶液呈酸性,黑枸杞提取液在强酸性溶液中显粉红色。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