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地区由于秋天过早降温,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第二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第二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合理的解释是( )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上升
C.迁入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
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可以有很大差异
B.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C.迁入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D.最理想的种群性别比例是雄∶雌=1∶1
3.用标记重捕法测定某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B.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C.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D.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4.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粉红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形增长
C.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5.如图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a表示年龄结构,b表示性别比例,b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C.若种群的数量增长呈“S”形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结构一直是增长型
D.对种群密度定期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6.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不能得到某种群密度的准确值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7.下述古代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8.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由这三组实验获得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依次如图a、b、c所示。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如果三组的初始营养供给不同,则c组的初始营养供给可能最少
D.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在培养的前5天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
9.小家鼠是烟威地区常见的三大家栖鼠之一。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由于鼠害造成粮食损失可达到收获量的15%~20%。为掌握小家鼠迁移和数量的变化信息,以便进行有效防治,研究人员连续四年对某地区小家鼠进行调查,其捕获率的月际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小家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B.图中4~6月份小家鼠住宅区数量高的最可能原因是出生率和迁入率高
C.对小家鼠集中歼灭的最佳时间为上半年的4~6月间
D.采用加强粮食储藏安全或室内地面硬化等方式可以减少小家鼠的环境容纳量
10.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要持续获得较大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C.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
11.赤眼蜂可将卵产在多种鳞翅目害虫卵内进行寄生。某地引进赤眼蜂进行玉米螟防治,并通过调查赤眼蜂卵的数量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动。下表中的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第7年
λ 1 0.5 1 1.5 2 1.2 1
A.该赤眼蜂种群卵的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B.第2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第3年,该种群的数量多于第2年
D.3年后,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1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正确过程是( )
①随机选取一个有该种群分布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选取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选取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终生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域属于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B.病源物和寄生物会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C.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属于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
D.捕食者能把被捕食者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14.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使蝗虫种群数量维持在d~e段
15.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等
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
C.黏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病,对袋鼠影响不大的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D.病毒诱导欧洲兔发生抗性变异使c年后其种群数量回升
16.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总数的比值
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占人口总数的比值
C.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影响人口出生率与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
17.近年,我国科研人员采用海拔高度线路法和DNA指纹法,对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进行了调查并获得相关信息,如幼年、成年与老年的个体数量分别是15、60、11,平均每1082 hm2有一只大熊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该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
B.该大熊猫种群成年个体较多,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该大熊猫种群数量比较少,其增长曲线为“J”形
D.推测生存空间不是限制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18.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乙种群在t1~t3种群数量先减后增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19.大型哺乳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下图曲线表示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X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B.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致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
C.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S点之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数量回落到S点
2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结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D.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1分)如图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结构类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所示三种典型年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可以________________,C类型种群的幼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小,老年个体所占比例较大,预测其种群密度将________。
(3)在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B类型种群的数量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保持稳定。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可使害虫种群年龄结构变为图中________类型。
(5)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结构会变成图________所示,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22.(10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形。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3分)将10 mL酵母菌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如下问题: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210 4.8
2 820 5.4
3 1210 3.7
4 1000 5.0
(1)根据表中数据,可推测该实验4个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
(2)据表可知,该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________形增长,且增长速率最大时,该样品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若想使酵母菌种群呈现另一种增长模型,可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则该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分)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b点表示外界因素发生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___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从而可导致生物进化。
(2)若该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扬子鳄,若种群数量在b点以后发生曲线Ⅲ所示变化,从种群数量特征上分析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示b点表示采取一定有效措施保护野生大熊猫,则曲线________最可能表示随后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变化。
25.(14分)布氏田鼠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害鼠,喜栖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其天敌有草原雕、草原狐等。
(1)研究人员在1984~2004年间每年的植物生长期(4~10月),对锡林郭勒草原某地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
①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田鼠种群的数量特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其种群密度。
②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现象,试推测4~8月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实践中可根据4月的种群密度及其________预测本年度鼠害情况,及早防治。
(2)通常情况下,动物对道路、车辆趋向于回避。研究人员研究道路和放牧等干扰对布氏田鼠种群动态的影响。在放牧草场和禁牧草场内,分别选择宽6 m的砂石路,在与道路平行的方向上,由近及远各设置4组样地,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结果如图2所示。
①试解释放牧导致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2分析布氏田鼠种群密度与距道路远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请尝试对此现象做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1章 水平测试(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由于低温的影响导致许多蝗虫在产卵前死亡,即没有给来年留下新生个体就死亡,显然导致第二年新孵化出的个体数目减少,即出生率下降,A正确。
2答案 D
解析 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雌性多于雄性,而营社会生活的昆虫,如蚂蚁、蜜蜂等雌性少于雄性,D错误。
3答案 B
解析 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会使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大,则测定结果会偏小,B错误。
4答案 B
解析 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受食物、气候等的影响,不会呈现“J”形增长,B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粉红椋鸟的食物蝗虫等的数量随季节波动,所以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也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正确;根据题文,粉红椋鸟集群生活,个体之间相互配合,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5答案 B
解析 图中a是性别比例,b是年龄结构,c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正确,B错误。
6答案 D
解析 种群的“S”形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等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种内竞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逐渐增强,D错误。
7答案 B
解析 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符合题意;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8答案 A
解析 依图所示,b组最初增长最快,而且数量最大值最大,说明b组的培养条件如温度等最适宜,环境容纳量最大,b组后来数量减少是因为环境资源逐渐被耗尽,代谢废物增多所致;c组一开始数量就减少,可能是食物等营养供给最少的原因。
9答案 C
解析 小家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小家鼠的种群密度常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图中4~6月份,农田区小家鼠减少,可能迁移至住宅区,同时,4~6月份气候适宜,小家鼠的出生率增高,B正确;4~6月份此地区小家鼠相对数量较大,不适合对小家鼠进行集中歼灭,C错误;采用加强粮食储藏安全或室内地面硬化等方式改变小家鼠的生存环境,使其不适宜小家鼠生存,可以达到减少小家鼠环境容纳量的目的,D正确。
10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种群数量为K/2,即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要持续获得较大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这有利于种群迅速恢复,A正确;种群的数量=(重捕前标记的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导致重捕标记个体数量减少,所以所得数值可能偏大,B正确;a点和c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是增长型,C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D正确。
11答案 D
解析 调查昆虫卵的密度可用样方法,通过调查该赤眼蜂卵的数量推测其种群数量变动时,应采用样方法,A错误;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由表可知,第2年的λ值小于1,则第2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应该为衰退型,B错误;第3年的λ为1,说明与第2年种群数量相同,因此第3年种群数量等于第2年,C错误;第3年到第7年之间的λ值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不断增加的,第3年和第7年的λ值为1,说明种群增长速率为0,第5年λ最大,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该种群在3年后开始呈“S”形增长,D正确。
12答案 C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不能特意选取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块,且样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确,②错误;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③错误,④正确。
13答案 A
解析 雄性鸟类在性成熟后通常在生殖季节占有并保卫一块领域属于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A错误;病源物和寄生物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B正确;食物不足导致种内竞争加剧,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捕食者属于种群外部生物影响因素,捕食者能把被捕食者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D正确。
14答案 B
解析 图示a点东亚飞蝗数量急剧上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在a点所示时间之前进行,A正确;图示a~b段种群数量仍然在上升,但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使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导致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使蝗虫K值降低,维持在d~e段,D正确。
15答案 D
解析 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的限制等,A正确;引入狐狸后,袋鼠种群数量出现下降,所以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可能是狐狸喜欢捕食袋鼠,B正确;病毒对寄主有选择性,所以黏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病,对袋鼠影响不大,C正确;c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欧洲兔中抗性强的个体越来越多,病毒的存在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错误。
16答案 C
解析 人口出生率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外,还受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而生物种群出生率一般情况下只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
17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科研人员采用了海拔高度线路法和DNA指纹法对大熊猫进行了调查。据此可知:调查大熊猫种群密度不是只能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该大熊猫种群中幼年个体偏少,不属于增长型种群,B错误;从大熊猫的稀有性可以推测:该大熊猫种群增长曲线不可能为“J”形,甚至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大熊猫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其种群个体数量极少、岌岌可危,C错误;虽然影响大熊猫种群波动的因素很多,但根据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分析,生存空间相对充裕,可能不属于限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D正确。
18答案 B
解析 Nt+1/Nt=1,代表种群数目趋于稳定;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当Nt+1/N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甲种群在0~t3段,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1~t3种群数量先减少后保持不变,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代表种群呈“J”形增长,D错误。
19答案 A
解析 X点表示绝灭点,表示Nt+1=Nt,增长速率为0,A错误;近亲繁殖使后代获得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大,因此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致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B正确;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S点表示稳定平衡点,数量高于S点时,可以回落到S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从而使数量回落到S点,D正确。
20答案 C
解析 由于12月份没有未成熟的个体,所以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将导致雌性个体不能得到正常交尾,繁殖后代,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错误;图示各个月份中,动物的年龄结构都不相同,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正确。
21答案 (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预测种群密度将来的变化 减小
(3)不一定 (4)C (5)A 越来越大
解析 (1)根据各年龄段所占比例可判断图中A是增长型,B是稳定型,C是衰退型。
(2)年龄结构能预测将来种群密度的变化。衰退型种群中由于幼年个体比例小,老年个体比例大,所以其种群密度会下降。
(3)处于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受到气候、天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可能会发生大幅度改变。
22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3答案 (1)2→4→1→3
(2)“S” 6.05×106个 不断更换培养液,提供足够的空间
(3)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代谢产物的积累使pH下降
解析 (1)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使pH降低,结合表中酵母菌数量变化及pH变化可知,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
(2)表中数据说明酵母菌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据表可知,酵母菌数量达到1210个/mm3时,维持稳定,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环境容纳量约为1210×1000×10=1.21×107(个),则增长速率最大时,该样品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K/2=6.05×106个。若要使酵母菌在一定时间内呈“J”形增长,可不断更换培养液,保证营养物质的供应,并及时移除代谢产物,提供足够的空间。
(3)培养后期,随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
24答案 (1)不变 基因频率
(2)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入率小于迁出率
(3)Ⅰ
解析 (1)“J”形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图中阴影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即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物种进化。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曲线Ⅲ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入率小于迁出率。
(3)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可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图示曲线Ⅰ最为符合。
25答案 (1)①标记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②植物进入生长期,田鼠食物供应充足,田鼠进入繁殖期 年龄结构
(2)①放牧区由于牲畜的啃食,导致植被低矮稀疏,利于布氏田鼠生存 ②距离道路越近,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越高 动物对道路、车辆回避特性导致道路附近田鼠的天敌(草原雕、草原狐)数量较少,捕食者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于道路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解析 (1)①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