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祝 福
祝 福
《彷徨》
鲁 迅
学习目标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小说中人物、环境描写的方法。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研究其形成原因,认识到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
lénɡ
jiù
jiá
zhuó
tuán
zǐ
wéi
sǒnɡ
shàn
cù
kē
bí
pán
shān
xīn
lǐ
miù
yǎo
chóu
chú
检查预习
lénɡ
jiù
jiá
zhuó
tuán
zǐ
wéi
sǒnɡ
shàn
cù
kē
bí
pán
shān
xīn
lǐ
miù
yǎo
chóu
chú
jiān
jiàn
kǎn
jiàn
niù
ǎo
ào
yān
yàn
yè
蔼
霭
诧
咤
渡
度
暄
喧
赎
渎
牍
聘
骋
俜
整体感知:
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
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
倒叙
走进课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力气不惜。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年轻,勤劳,朴实,善良温顺,吃苦耐劳,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第三次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还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已是濒于死亡。
眼睛描写及作用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文中九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
34
66
68
77
83
106
106
109
3
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 形象
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68节、78节等)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对话(89-101节)
加重了精神负担
(3)与“我”对话 (5-15节)
矛盾心理
希望破灭
祥林嫂——肖像描写
作用: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