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字___,善书法,有___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____。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逸 少
“书圣”
“王右军”
东床快婿:东晋太尉郗鉴要为自己女儿找女婿,就派一位门客到时任丞相的王导家选女婿。门客回来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好,但是听到有人去选女婿,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在东边床上敞开衣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东床快婿”原本指王羲之。
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的名胜。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当时的社会名流们集会流连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的风气,抒写了一篇情真意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检查预习
(kuài jī ) ( guǐ)
(xì) ( tuān)
(shāng ) ( chěng)
(qǔ) (xì)
(shāng) ( jiē dào)
会 稽
癸 丑
修 禊
激 湍
流 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感慨系之
齐彭殇
字 音 字 形 :
嗟悼
(1)悟言一室之内 (________同________)
(2)虽趣舍万殊 (________同________)
“悟” “晤”
“趣” “取”
预习作业
1.通假举要
面对,引申为阅读
迎,对着
副词,将要
统管
2.一词多义
地方
次一等
按次序,编次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修建
动词,做,举行
形容词,高
形容词,寿命长
受……于,表示被动
一致
数词
动词,把……看作一样
统一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比
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环绕
名词用作动词,喝一杯酒
动词使动用法,使……流
动词使动用法,使……放纵,使……奔驰
副词作动词,尽享
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平等
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它(曲水)的旁边的地方
襟怀抱负
这次集会的诗文
用来……的
形容时间短暂
(1)死生亦大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
判断句
死生也是人生大事呀。
判断句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完全一样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
状语后置句
5.文言句式与翻译
(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引以为流觞曲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汲引(清流急湍),把(它)作为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
定语后置句
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音乐。
定语后置句
抬头纵观天地的广大无边,低头俯察万物的兴盛繁茂。
省略句
走进课文
课文第一、二段分别紧扣“乐”与“悲”行文,各写了四个方面的“乐”与“悲”,分别是什么?
提示 ①写乐:一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乐“景物清幽,恍若隔世”;三乐“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各抒怀抱”;四乐“天朗风和,游目骋怀”。(本题需要对课文第一段仔细品味,从而理出层次,然后概括出“乐”的四个方面)
②写悲:一悲“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二悲“乐之不长,所之既倦”;三悲“向之所欣,顷刻化为陈迹”;四悲“人终有一死”。(本题需要对课文第二段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出“悲”的四个方面)
作者的心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在第1段中,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提示
作者在第二段中,是如何水到渠成地提出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的?
提示 第二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这样进行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
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请举例加以分析。
提示 ①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区区16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②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③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1.文本审美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1)用笔简约,格调淡雅
文章的一开篇,作者就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在这里,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这可谓惜墨如金。盛会在暮春之初的江南,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争艳,“姹紫嫣红开遍!”而在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唯有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2)手法多样,逸趣无穷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虽然短小,仅325字,但表现手法多样,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波澜迭起,逸趣无穷。这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使文章真切自然,极有情致。
(3)脉络清晰,感情深沉
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