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化学复习知识点深度剖析教案: 专题二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化学复习知识点深度剖析教案: 专题二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11-27 14:0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3化学复习知识点深度剖析教案: 专题二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
本章主要内容来自于高中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包括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为了更好的认识多达万种的化学物质和数量更多的化学反应,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即对物质的分类、分散系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去探寻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溶液中的离子共存及氧化还原反应都是高考的热点,属于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其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命题考查,也可以贯穿于填空、推断、实验、计算等各类试题之中,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溶液中的离子共存以及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以电子转移为核心的有关计算等等。在复习中,要注意通过对比、归纳的方法,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规律,要注意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处理新情景下问题的能力。
知识梳理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要求
名师解读
物质的分类

近几年高考中有关物质的分类和胶体的试题不太常见,尤其在理综考试中更是如此,原因主要是受到考试题量的限制;但是有一种趋势应该注意,即胶体内容有考查胶体的基本知识与科技、生活、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的趋势,试题的形式以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最大。
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基础巩固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存在形态: 和 。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物质,即 ;绝大多数元素都与其它种类的元素组成物质,即 。
二、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如果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将物质分为易溶、微溶、难溶等类型;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将物质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和固态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也可将物质分为
三、物质间的转化
1、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区别
是 的变化,比如说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有新物质氯化锌和氢气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再就是铁在水中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
没有 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水结成冰,或者变成水蒸气。只是水的状态有液体变成固体或者气体,属于物理变化。
联系
变化一定不包含 变化, 变化中可能有 变化。
2、化学反应的分类
分类依据
分类
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
、 、 、 ;
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

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

按反应的能量变化

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

四.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 。如果按照分散质微粒的大小来分类,可把分散系分为 、 、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 的分散系叫做溶液,分散质微粒的直径 的分散系叫做浊液,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 范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用一束光通过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以看到 ,这个现象称作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这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可见光的散射形成的。丁达尔现象可用于区别溶液和 。
(2)电泳:在 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做定向移动,这种现象成为电泳。电泳现象说明 。
(3)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胶体聚沉的条件有:① ;② ;③ 。
自我校对:
(1)核电荷数(2)游离态 化合态(3)单质 化合物 三、1.有新的物质生成 新的物质 物理 化学 化学 物理2.化合反应 置换反应 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可逆反应 不可逆反应 四、1、分散质 溶液 胶体 浊液 小于1nm 大于100nm 1—100nm 2、(1)光亮的“通路” 胶体(2)电场 胶粒带电荷 (3)加热 加电解质溶液 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
实验探究
拓展实验:固体酒精的制作

化钠溶液的烧杯里(不要搅拌),也能得到一种白色软块,取出点火也能燃烧。
练一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硫酸、纯碱、醋酸钙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CaCl2·C2H5OH属于混合物
C.用醋酸钙配制固体酒精属于化学反应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解析: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A错;B中应是纯净物,错误;C中应是物理变化,错误。
参考答案:D
重点突破
一.直击考点:
考点一 物质的分类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不同的分类,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就不会有正确的分类,就不能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如:把物质分为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就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的错误。混合物和纯净物是并列关系,而纯净物包含化合物。
【例1】下列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它物质在分类上有所不同。试分析每组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它的物质找出来。
⑴ NaCl、KCl、NaClO、BaCl2 ⑵ HClO3、KClO3、Cl2、NaClO3
⑶ H3PO4、HNO3、HCl、H2SO4 ⑷ 胶体、溶液、浊液、水
⑸ 空气、N2、HCl气体、CuSO4·5H2O ⑹ 铜、金、汞、钠
考点二 氧化物及其分类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氧化物按组成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按性质可分为碱性、酸性和两性氧化物等,注意这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例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酸酐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考点三 酸、碱、盐的概念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例3】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⑤⑥⑦ D.①③④⑦
【答案】D
【点评】要通过概念的名称分析其组成及结构,再进一步判断类别。
考点四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五类重要物质,对其之间的相互转化应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
【例4】按下列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依次填入四个化学方程式,要求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中必须含有前一个反应的生成物。
(1)分解反应:
(2)置换反应:
(3)化合反应:
(4)复分解反应:
原性氧化物与氧化性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O+4HNO3(浓) = Fe(NO3)3+NO2↑+2H2O,⑤某些盐之间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反应,如:3NaHCO3十AlCl3 = 3NaCl+Al(OH)3↓+3CO2↑。
考点五 胶体与分散系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例5】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nm~100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的大小和这种纳米粒子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考点六 胶体的制备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要根据不同胶体微粒的性质,合理选择试剂及其浓
度。
【例6】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①0.5mol/L BaCl2溶液和等体积的2mol/L H2SO4相混合并
振荡;②把1mL饱和三氯化铁逐滴加入20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1mL 1mol/L水玻
璃加入10mL 1mol/L盐酸中,用力振荡。可行的是 (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解析】①操作,能生成BaSO4沉淀,并得不到胶体。②③是可行的。
【答案】C
【点评】要注意胶体与沉淀的区别。
考点七 胶体的性质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其性质的特殊性就是由于微粒的直径造成的,是其他分散系所不具备的。
【例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性是丁达尔现象
B.利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NaCl
C.Fe(OH)3胶体带正电荷
D.加入电解质,胶体能发生凝聚
考点八 胶体性质的应用
该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题型出现。解决此类问题,首先判断分散系是否是胶体,然后再看具体运用到哪些性质。
【例8】 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
A.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有保肥作用
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二.走出误区:
误区一、误认为蒸馏水是分散系
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分散系。蒸馏水是纯净物,所以不是分散系。
【例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不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
(A)食盐水 (B)蒸馏水
(C)淀粉胶体 (D)Fe(OH)3胶体
错解:AB
原因:因为食盐水和蒸馏水不是胶体,不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故选AB。
正解:A
原因:没有全面考虑限定条件“分散系”、“不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其实,蒸馏水虽然不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但它不是分散系,因为分散系必须是混合物,如浊液、胶体和溶液。正确答案是A。
误区二、误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首先要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氧化物进行分类:
显然: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只凭单纯的记忆而不去辨析,很容易将此问题复杂化。
【例2】判断正确的是 ( )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错解:BC
原因:因为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故选BC。
正解:C
原因:忽略了一些特例。如Mn2O7虽然是金属氧化物,但由于Mn2O7+2KOH =2KMnO4+H2O,它属于酸性氧化物。正确答案是C。
误区三、误认为纯碱属于碱
对物质进行分类,不能只停留于表面,因为有一些习惯称呼,不一定是代表其实质的东西,具体分类要抓住结构和性质。
【例3】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硫酸、纯碱、石膏 B.氢氟酸、熟石灰、明矾
C.原硅酸、石英、小苏打 D.高锰酸、烧碱、尿素
错解:A
原因:纯碱是碱。
正解:B
原因:A纯碱不是碱是盐;C、石英是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D、尿素属于有机物。
误区四、 误认为由两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两种原子不一定是两种元素,如果将同位素概念忽略,很容易错选。
【例4】由两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 )
A. 一定是化合物
B. 可能是化合物或单质
C. 一定是单质
D. 一定是同素异形体
错解:A
原因:两种原子一定是两种元素,两种及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正解:B
原因:由元素与同位素的概念可知,题目所给两种原子可为同一种元素,也可为不同种元素。
误区五、 胶体是否一定是液态
胶体分类
【例5】胶体和溶液的共性就是都呈液态。
错解:正确
原因:常见的及制备的胶体都是液态的。
正解:错误
原因: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与存在状态无关,如云、雾、
烟都是胶体。
误区六、 误认为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化学变化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正是这个微粒直径,能对光起到发散作用而形成光路的。
【例6】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化学变化.
错解:正确
原因:生成了光亮的物质。
正解:错误
原因: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可见光散射而形成的,是物理变化。
巩固复习
1.下列物质与反应的分类正确的是
A.纯碱、醋酸钠分别属于碱和盐
B.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金属单质
C.氯水和氨水都属于弱电解质
D.铝与强酸、强碱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硝酸钾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2.D 解析:纯碱不是碱,A错;硫酸钡虽然难溶于水,但是仍然属于强电解质,B错;Mg、Al、Cu因活泼性不同冶炼方法分别是:电解法、电解法、热还原法,C错。
3.不能用有关胶体的观点解释的现象是( )
A.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
B.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发生堵塞
C.在NaCl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沉淀
D.不慎手指被玻璃划破, 用涂有FeCl3的创可贴应急止血
3.C 解析:A、B、D都属于胶体的聚沉;C是因为反应生成了AgCl沉淀。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因此NaCl是离子化合物
B.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可能比稀硫酸强
C.SO3溶于水,其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D.硫磺是单质,不导电,因此硫磺是非电解质
4.B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分类。强电解质也可以是共价化合物,如HCl,A项错误;浓的醋酸可以比稀的硫酸导电能力强,B项正确;SO3是非电解质,C项错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项错误。
5.在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荔枝酿酒 B.酸雨侵蚀建筑物
C.空气液化制取氮气 D.生石灰遇水成为熟石灰
6.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B.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C.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些
D.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
7.韩国首尔大学科学家将水置于一个足够强的电场中,在20 ℃时,水分子瞬间凝固形成了“暖冰”。下列关于“暖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暖冰”也是水分子间通过氢键结合而成的固体
B.水凝固形成20 ℃时的“暖冰”所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形成20 ℃时的“暖冰”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D.在电场作用下,水分子间更易形成氢键,因而可以制得“暖冰”
7.B 解析:水凝固形成“暖冰”,改变的是分子间距离,水分子组成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
8.下列物质的分类结果全部正确的是
A
B
C
D
淀粉——混合物
苯酚——有机物
液氯——非电解质
水晶——分子晶体
胆矾——纯净物
纯碱——盐
碳酸钙——强电解质
食盐晶体——离子晶体
盐酸——化合物
水——氧化物
醋酸——弱电解质
金刚石——原子晶体
8.B 解析:A选项中盐酸是混合物,错误;C选项中液氯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错误;D选项中水晶是SiO2的俗称,属于原子晶体,错误。
提高训练
9.(2012济宁)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溶液与胶体,云、雾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明矾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碳酸钡可用于钡餐透视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到达水果保鲜的目的
D.食醋可用于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9. B解析:明矾水解可以产生胶状的Al(OH)3,具有吸附作用用于净化水;碳酸钡能够溶于胃酸,不能用于钡餐,硫酸钡用作钡餐。
10.(2012福建泉州)下列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某单质固体能导电,该单质一定是金属
B.某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该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C.某化合物固态不导电,熔融态能导电,该化合物很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D.某纯净物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则组成该物质的微粒一定含共价键
10. C解析:石墨能够导电,但是为非金属单质,A项错误;SO2、NH3等水溶液能够导电,但是二者为非电解质,B项错误;稀有气体是氮原子分子,无化学键,D项错误。
11. 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浊液、溶液和胶体
B.在Fe(OH)3胶体中加入过量盐酸不溶解
C.“血液透析”原理同溶液中固体颗粒的过滤原理相似
D.除加入电解质可使胶体聚沉外,将两种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混合也能发生聚沉
11.D解析: A项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分为浊液、胶体、溶液;B项加盐酸溶解;C项“血液透析”原理与胶体的渗析原理相似。
12.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
A.HClO、HNO3、浓H2SO4都具强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
B.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
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13.(2012浙江)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①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⑤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A.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①②④⑤
14.(2012山西)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常有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验论都正确的是( )
A.浓HCl、浓H2SO4、浓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属氧化性酸
B.Na2O、SO2、BaSO4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时均能导电,都属电解质
C.NaOH、HNO3、NaNO3在水溶液中均能电离出离子,都属离子化合物
D.金刚石、二氧化硅、碳化硅晶体中的原子均能共价键结合,都属原子晶体
14.D解析:浓HC1是非氧化性酸;SO2是非电解质;HNO3是共价化合物;金刚石、二氧化硅、
碳化硅都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D正确。
15.(2012潍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用pH试纸测得25OC时某溶液的pH为4.6
C. BaSO4、Ca(OH)2、HNO3均为强电解质
D.室温下向饱和AgCl溶液中加入盐酸,Ksp(AgCl)变大
15. C解析: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也只有一种元素,A项错误;pH试纸只能粗略测量出整数的pH,B项错误;氯化银的溶度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Ksp 不变,D项错误。
16.(2012如皋)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胶体凝聚。使一定量的胶体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开始凝聚所需电解质的浓度(a mol/L)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力越大。实验证明,凝聚力主要取决于和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是(  )
A.NaCl B.FeCl3 C.K2SO4 D.Na3PO4
16.D解析: Fe(OH)3胶粒带正电荷,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带负电荷越多,越易聚沉,即聚沉值最小。
17.(2012湖州)下列对粒子之间关系和粒子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粒子
相互关系
特征描述
A
C60、C70、C540
同位素
粒子只含共价键
B
新戊烷、2,2-二甲基丙烷
同分异构体
常温常压下呈气态
C
Pt和Pt
同素异形体
铂作氨催化氧化的催化剂
D
甲醇、乙二醇、甘油
同类物质
能发生酯化、催化氧化反应
18.(2012丹阳)下列说法中,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
A.在海水中,所含有的元素多数以游离态存在
B.混浊的黄河水是溶液,浊液,胶体共存的分散系
C.生产生活中排放的SO2 、NO2等,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
D.目前所认识和应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全部是人工制得的有机高分子
18.B解析:A项错,在自然界(包括海水)中,绝大多数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B项正确,浑浊的黄河水是一种溶液、胶体、浊液共存的分散系;C项错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CO2;D项错误,我们目前所认识和应用的高分子化合物,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像棉花(纤维素)、淀粉、天然橡胶等。
19.(2012忻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m
A.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光纤的主要成分是硅
B.酸式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酸性
C.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本质特征
D.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19.B解析:光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A项错;很多碱式盐是显碱性的,如碳酸氢钠,B项正确;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性质,而其本质是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到100纳米之间,C项错;纤维素、蔗糖、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但葡萄糖不能水解,D项错。
20.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 色。用此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属于 。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色,即制得Fe(OH)3胶体。
(3)取另一只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 l 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 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 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以用来区别 。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HI稀溶液,边滴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 。②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③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原因是 。④用稀盐酸代替HI稀溶液,能出现上述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 (写序号)。
(5)已知明矾能净水,理由为 。
20.答案:Fe203+6HCl = 2FeCl3+3H20 棕黄
(1)FeCl3+3NaOH = 3NaCl+Fe(OH)3↓ 复分解反应
(2)红褐
(3)乙 胶体和溶液
(4)①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 ②Fe(OH)3+3H+ = Fe3++3H20 ③有I2生成反应方程式为:2Fe3++2I- = I2+2Fe2+ ④ ①②
(5)A13++3H20AI(OH)3(胶体)+3H3+,Al(OH)3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而聚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