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3-20 09:37:51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年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
一、真题演练
1.(2017·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A;E
(2)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写静,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说法错误,此时是心情严肃的。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从最后一句“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可以看出,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这是谦逊之辞,也暗含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歉疚。故选AE。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的思想核心进行具体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
【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2.(2017·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1)B;E
(2)①忠诚豪迈,对国家忠心耿耿,有赤子之心;②重视亲情,对兄弟饱含深情厚谊;③品性旷达。这首送别诗一改以往送别诗的缠绵悱恻,反之鼓励苏辙,叮嘱其要在契丹统治者面前,显示出朝廷的尊严,显示自己非同寻常的人格。在传统意义凄凉的分离场景中流落出一丝清雅,一份自豪,不得不让人称赞其旷达的品性。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这是对自己的弟弟的告诫,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失大国风范;D、“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应该是“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故选B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相关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
【参考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 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3.(2017·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D
(2)“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发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合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合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童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宫深意干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这是对李绅的一种戏谑称呼;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2)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意思对即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
【点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七律首联是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颈联由编集而引发出的对人生的慨叹;尾联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甘苦与自信,以及诗集编订后的轻松与喜悦。此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而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风格亦庄亦谐。
【参考译文】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赏析】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
二、模拟实训
4.(2017·乌鲁木齐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洞仙歌 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③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①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②蓝桥: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③流霞:神话中仙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人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极致。
E.“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2)词作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A;E
(2)①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词人觉得室内赏月不能尽兴, 所以还要携胡床,上南楼,彻夜赏月。②对纯洁美好人间的期望。以“玉”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千顷素白,暗含除去人间黑暗污浊的希望。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A“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错误,结合注释“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可知词人此时并非在海上;E“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名,词中语意双关,既借代酒,也指朝霞。但没有通感。(2)此题开叉了对佳句的赏析。题干明确要求从思想感情切入,划线句子意思是“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白玉铺成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明显有着对月色的喜爱之情。用“玉做人间”比喻月光普照大地,既写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象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
【点评】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再要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
【附参考译文】
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从碧海般的晴空里飞出一轮金灿灿的明镜。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斜影。夜露渐凉之时,多少秋蝉零乱地嗓鸣。思念京都路远,论路近唯有月宫仙境。
高卷水晶帘儿,展开云母屏风,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润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许多月色澄辉,倾入金樽,直到拂晓连同流霞全都倾尽。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白玉铺成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
赏析:
此为赏月词,作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中秋。作者时任泗州知州。全词从天上到人间,又从人间到天上,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境界阔大,想象丰富,词气雄放 ,与东坡词颇有相似之处。上片,写中秋夜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诗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句意,写词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和“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幂”是覆盖之意。夜空象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一轮明月穿过云层,象一面金镜飞上碧空 ,金色的光辉照亮了天上人间。“飞”字写乍见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极写月夜的静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悠长寂寞的中秋月夜图,烘托出词人的孤寂心境和万千感慨,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恋。
以下两句,写因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指北宋京城汴梁。蓝桥,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唐裴鉶《传奇 裴航》云 :“书生裴航在鄂渚遇仙人樊夫人,夫人赠诗云 :“一饮琼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后裴航经过蓝桥驿,口渴求浆,得遇仙人云英,寻得玉杵臼捣药百日,与之结为夫妇,一同仙去。裴航捣药时昼作夜息,夜里见有玉兔待玉杵臼相助夜捣,“雪光辉室,可鉴毫芒 ”,此与古代流传的月中有玉兔捣药的传说相合,故词中引用,以蓝桥神仙窟代指蟾宫月窟。这两句意思是说,京城邈远难至,倒是这一轮明月,与人为伴,对人更加亲近。作者为苏门四学十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后面两次都是因牵连党争而去职,被贬外郡;作此词前不久词人虽得脱出党籍,起任泗州知州,但朝中已无知音。“神京远”的“远”,主要是从政治的含意说的。上面这几句在赞美眷恋中透出了几分凄清。这时作者已五十八岁,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归来园隐居 ,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此词对仕途坎坷,也仅微露怅恨而已,全词的主调,仍然是旷达豪放的。两句明白点出孤寂心情,意脉紧接上文,而扬景则由环境景物转到望月抒怀。
下片转写室内宴饮赏月。“水晶帘不下”反用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云母屏开”化用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卷帘、开屏,都是为使月光遍满,为下文“付与金尊”预作地步,表现了对明月的极端爱悦。“佳人”脂席间的女性。“淡指粉”的“淡”字也与月光极协调。水晶做成的帘子高高卷起,云母屏风已经打开,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频频举怀,饮酒赏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辉全部纳入金尊之中,待天晓时同着流霞,一道饮尽。这里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赏月兴致的无比浓厚,都写到极致。月光本来无形。作者却赋予它形体,要把它“付与金尊”,真奇思妙想也。“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名,汉王充《论衡 道虚》载,项曼都离家求仙,被仙人带至月边,饥渴时则饮以流霞一杯 ,每饮一杯,数月不饥。词中语意双关,既指酒,也指朝霞。天晓时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将二者同时倾尽,意思是说赏月饮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罢。
结尾两句由室内转到室外 ,包举八荒 ,丽而且壮,使通篇为之增色。夜更深,月更明,虽然夜深露冷 ,作者赏月的兴致不但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豪壮。
此词写作者任泗州知府时,写下这首词不久作者就亡故了。这首词遂成绝笔。这首词写得清丽而豪壮。清人黄蓼园评论道:“前段从无月看到有月,后段从有月看到月满,层次井井,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象万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在此喻指湘灵。这两句可见舜帝与湘灵双方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彼此思慕,感情忠贞。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E.尾联以静写动,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答案】(1)A;D
(2)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的理解有误,“冯夷”“楚客”的表现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C项,“在此喻指湘灵”的分析有误。这两句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芬芳。没有比喻。E项,“以静写动”赏析有误,景确为静景,但“写动”无从落实。(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分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和“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手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6.(2017·德阳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 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E.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2)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A;E
(2)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A项,这首诗是诗人遇赦北归途而作,“七年”被贬,一朝被赦,“一勺甘”突出是甘之甜,而不是“甘之少”。选项赏析不正确。
E项,通读全诗可知,本诗语言平铺直叙,并没有突出“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选项赏析不正确。
B、C、D项赏析正确。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和E项。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能力。解答时,结合诗歌字面意思,紧扣关键字词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分析概括即可。这首诗是作者在遇赦北归途中所作。首联写了作者经过七年,终于被赦,“又试曹溪一勺甘”,再次饮了甘甜的曹溪之水,显示了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颔联“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作者感觉自己梦中被贬,醉里被赦,表达了作者豁达、洒脱。后两联描写了山中的景物,“波”“空涧”“雾”“山鸡”“花雨”,作者置身自然,享受自然,内心更是酣畅淋漓。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7.(2017·黄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或浅或深,还滋润着竹子的颜色。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曲折,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
【答案】(1)B;D
(2)①羁旅愁思之痛:借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作者借此 表达世事沧桑之感;③英雄末路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悲。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因此此项错误比较明显。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只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颈联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另外,通过下句也可推知上句的意思。因此此项涉及对颈联两句含义的理解且难度较大。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B项“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因此此项错误比较明显。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只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颈联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另外,通过下句也可推知上句的意思。因此此项涉及对颈联两句含义的理解且难度较大。(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结合颈联、颔联分析。“楚歌重叠怨”“陶公战舰”“贾傅承尘”,羁旅愁思之痛,世事沧桑之感,英雄末路之悲。
【点评】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2016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 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答案】(1)B;C
(2)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绝岸愁倾覆”,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B项,“视听结合”并非修辞手法。(2)题干问的是“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鹤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根据注释可以知道“鹤夷”是借指潮神伍子胥,“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洞”这些看重写所见;“声驱千骑疾”这是写所闻,诗歌尾联把前几联所写的钱塘江的巨浪和气势想象成伍子胥冤魂兴起的,江潮之大体现出伍子胥遗恨之强,“使人哀”表现出诗人对伍子胥的同情惋借。这首诗歌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
【点评】(1)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B项,考查修辞技巧,“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虽有视觉和听觉,但这二者属于描写的角度,并非是修辞,归类错误。C项,“绝岸愁倾覆”,江潮汹涌澎湃,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岸的气势,更衬托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2)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结合诗歌的注释把握“鹤夷”所指,再结合“遗恨”分析前面所写的潮水之势,最后分析“使人哀”中作者对伍子胥的情感。
9.(2017·崇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泊①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②空。
【注】①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②堞:城上的短墙。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开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人蜀的原因,引出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
B.本诗构思巧妙,颈联才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正式人题写“晚泊”。
C.颔联实写了蜀地“万死一生……‘千峰百嶂”的恶劣环境,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D.即使是夜泊,邻舟乞火、船夫祈风,渲染出热闹的气氛,烘托诗人愉悦的心情。
E.尾联“空”字用得妙,以景结情,渲染出萧索的气氛,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结合。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D
(2)首联自慨身世如转蓬,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归的凄凉心情;颔联想象入蜀的艰难,寄寓了自己身世坎坷、世路艰难的感叹;尾联寓情于景,感慨自己无法再在前线战斗的不满(或壮志难酬之叹)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C项,不是实写,首联“作梦到巴东”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D项,无“愉悦的心情”(2)题干问“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要对诗歌逐句加以分析。分析情感时首联抓住“转蓬”“作梦”自;颔联抓住“万死一生”“千峰百嶂”;尾联抓住“戍堞空”。
答案:(1)CD(2)首联自慨身世如转蓬,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归的凄凉心情;颔联想象入蜀的艰难,寄寓了自己身世坎坷、世路艰难的感叹;尾联寓情于景,感慨自己无法再在前线战斗的不满(或壮志难酬之叹)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六看:①看题目 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③看注释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④看意象⑤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⑥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附参考译文】
我半世以来飘零不定,像蓬草随风;谁想到今年又往巴东,那地方,已多次出现在我的梦中。我就要进入那险阻难行、万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机四伏的小路,面对高耸的百嶂千峰。邻船有人来借火种,荒野的神祠,总有人在祈求顺风。乘着晚潮船泊在淮水南岸,戍楼空无一人,只有乌鸦啼叫,回荡在凄迷的夕阳中。
10.(2017·潮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D;E
(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
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D.“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错,是借代而非借喻;E.“以乐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哀情”。(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结合注释①,再联系诗句“同云深处望三关”,遥望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的“三关”,诗人自然是 “断肠山又山”,表现出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悲痛之情,“三关”可望而不可及,隐含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消除此恨难”的意思是“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表现诗人了不忘国耻;“几时鸾辂还”,“鸾辂”运用的借代手法,指徽、钦二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什么时候能回来呢”,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期盼能够收复失地。
答案:(1)DE(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附参考译文】
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赏析: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全词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是南宋词人向子諲所作的一首词。全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了词人难消地亡国之恨,悲凉中充满愤慨,忧郁中见出有为,沉郁顿挫,表现了词人南渡之初的爱国之志和极其悲愤地心情。
11.(2017高三上·枣庄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C
(2)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E项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B项,“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无中生有;C项,“激昂乐观”概括不当。下片表现的是“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现实中词人还是“苦闷”的。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被白发、欺人奈何”明显看出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根据“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和注释中“南宋”的时代特征,可以分析出“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也可以理解为“扫除世间的黑暗”“还人间以光明”的情感。
故答案为(1)BC
(2)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
(2)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2.(2017高三上·桂林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汧阳县阁①
【唐】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②,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注】①汧(qiān)阳:今陕西千阳县,县内有发源于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经全境。唐时为吐蕃与内地交界之处。本诗写诗人登阁见闻。②(bēng):彩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以彩带喻水、翠眉喻山,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了汧阳优美的自然风光。
B.颔联点面结合,诗人选取僧寻野渡、雁带斜阳两个典型景物,一人一物,一空间一时间,突出环境的清幽。
C.颈联顺势而下,描绘边地局势,用“边静”“地贫”写出汧阳人民的寂寥与清苦,暗示了民族尖锐的矛盾。
D.尾联以动衬静,写羌笛的响声意在与前面六句营造的静谧形成反差,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令人回味。
E.全诗通过层层铺叙的方法,写汧阳的风土人情,并且视听结合,使读者在时空上加强了对汧阳的整体印象。
(2)试比较本诗中“僧寻野渡归吴岳”与韦应物《滁州西润》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意趣的异同。
【答案】(1)B;C
(2)相同点: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
不同点:诗人心境不同,所写景致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领联没有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只是从远眺和仰望两个角度来写景。C项,主要表现的是边陲的祥和宁静,并未暗示民族尖锐的矛盾。
(2)这是一道比较两首诗句异同点的题目。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要结合全诗内容进行赏析,不可片面。韦庄的诗:这首七律描述了诗人于黄昏时分伫立于县城头阁楼上的所见所闻。首联写登高所见,一连用带子、女子的粉黛眉痕两个比喻,描写汧阳的水和山;汧水悠悠远去,汧山横亘静卧。一幅山横水纵、动静并存的远景图展现在诗人的眼前。领联特写近景,“僧寻野渡”,暗衬出天色将晓;“雁带斜阳”,点明是秋日的黄昏。孤僧独寻,寒雁飞归,夕阳落照,展现出边地独有的风光。颈联深入一层揣摹边地风貌,说“边静”,补以“不收蕃帐马”;写地贫,续以“唯卖陇山鹦”,其贫、其静则无以复加。尾联则以阁上所闻,叙写边地景色;牧童羌苗吹奏《梅花落》古曲,说明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纵观全诗,诗人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形象,语淡情浓的文字,描绘出祖国的边地的壮美风光。
韦应物的诗: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从而可知相同点有:手法相同。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点: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
故答案为:(1)B、C
(2)相同点: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点:诗人心境不同,所写景致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
【点评】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3.(2017高三上·汕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答案】(1)B;E
(2)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此题考核写景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离任故国分析情感注意注释和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语。
故答案为:(1)B、E
(2)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点评】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4.(2017高三上·清远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屈原在《离骚》中曾铺陈以其制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
B.颔联极力描绘了急风骤雨之烈,芙蓉与薜荔仍屹立岿然,表现出坚贞的意志。
C.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D.从尾联来看,总写五人的遭际。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怠之愁。
E.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2)古代诗歌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则用“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A;E
(2)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景关系,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和情感,其中A项,应为“由实而虚”的写法。E项,应为无法顺利互通音讯,由尾联可知。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题中要求分析“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情感,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是“赋”;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是“比”;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是比兴的手法;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是比兴的手法。
故答案为:(1)A、E
(2)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点评】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5.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垓下①怀古
【唐】栖一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②归何处?万里鸿沟 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注释】①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②八千子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与其叔项梁杀会稽郡守,集吴中子弟,得精兵八千,在吴地举兵响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悼古伤今,以咸阳旧事入手,生发出楚歌悲思之事,令人慨叹。
B.颈联化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对项羽兵败的惋惜,让人沉思。
C.颔联描绘战事,既反映出战事的残酷,又流露出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
D.尾联充满激情,有荡气回肠之意,却又令人感叹世事多变的无奈。
E.全诗一唱三叹,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哲思,文笔深沉悲壮。
(2)结合全诗讨论,本文是否是在怀古伤今?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A;D
(2)没有。理由:①从诗题可知,本诗只是对垓下之围这一战事的怀古之情,而非伤今;②从全诗气势及诗意可知,诗人仅是对英雄末路的慨叹。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首联“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仅为怀古,怀想项羽立业而衰亡的过程,没有伤今;D项尾联“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写出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由于刚愎自用、暴戾骄矜,政治上霸道不仁而丧失民心,终于帝业无成,自杀身死的史实。并没有发出世事多变的无奈感慨。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本诗是否抒发了怀古伤今之情。本诗题目为“垓下怀古”,是诗人路经垓下而生发的怀想项羽之情。诗人想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集合吴地八千精兵抗秦,最后却落得四面楚歌、该下自刎的下场,抒发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整首诗没有联系诗人自己的经历和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因此没有流露“伤今”之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8年高考语文提分专练:第五题 诗歌鉴赏
一、真题演练
1.(2017·新课标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吧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2.(2017·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3.(2017·新课标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模拟实训
4.(2017·乌鲁木齐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洞仙歌 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②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③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注】①晁补之:北宋著名文学家,仕途坎坷。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②蓝桥:指秀才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结为连理之事。词中以此代指蟾宫月窟。③流霞:神话中仙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开篇即写仰望明月初升的情景。一轮金镜般的明月,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金色的光辉由天空洒向大地。“飞”字可见词人见月之欣喜
B.“永夜”以下三句中,闲阶、桂影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而露凉时零乱的寒螀声,以声衬静,突出了环境的静寂清冷,表现出词人此时的孤寂。
C.“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两句是写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是指京城,在词人心中,京城竟比月宫还远,含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怅恨。
D.下片开头三句写高卷水晶之帘,拉开云母屏风,月光照人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用叙述、描写的笔调把月色的美丽迷人写到极致。
E.“待都将”三句,综合运用借代、双关、通感等修辞手法,写出词人要把清辉全部纳入杯中,和着美酒一饮而尽的情景,想象奇特,豪放洒脱。
(2)词作结尾画线句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在此喻指湘灵。这两句可见舜帝与湘灵双方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彼此思慕,感情忠贞。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E.尾联以静写动,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青山。画面极其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6.(2017·德阳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 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E.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2)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7.(2017·黄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或浅或深,还滋润着竹子的颜色。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曲折,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
8.(2016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各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 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9.(2017·崇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泊①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②空。
【注】①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②堞:城上的短墙。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开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诗人人蜀的原因,引出了后文写自己的心情。
B.本诗构思巧妙,颈联才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正式人题写“晚泊”。
C.颔联实写了蜀地“万死一生……‘千峰百嶂”的恶劣环境,侧面烘托诗人的心情。
D.即使是夜泊,邻舟乞火、船夫祈风,渲染出热闹的气氛,烘托诗人愉悦的心情。
E.尾联“空”字用得妙,以景结情,渲染出萧索的气氛,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结合。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2017·潮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实有虚,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易水寒”为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
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消除此恨难”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1.(2017高三上·枣庄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2.(2017高三上·桂林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汧阳县阁①
【唐】韦庄
汧水悠悠去似絣②,远山如画翠眉横。
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边静不收蕃帐马,地贫惟卖陇山鹦。
牧童何处吹羌笛,一曲梅花出塞声。
【注】①汧(qiān)阳:今陕西千阳县,县内有发源于汧山南麓的汧水流经全境。唐时为吐蕃与内地交界之处。本诗写诗人登阁见闻。②(bēng):彩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以彩带喻水、翠眉喻山,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了汧阳优美的自然风光。
B.颔联点面结合,诗人选取僧寻野渡、雁带斜阳两个典型景物,一人一物,一空间一时间,突出环境的清幽。
C.颈联顺势而下,描绘边地局势,用“边静”“地贫”写出汧阳人民的寂寥与清苦,暗示了民族尖锐的矛盾。
D.尾联以动衬静,写羌笛的响声意在与前面六句营造的静谧形成反差,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令人回味。
E.全诗通过层层铺叙的方法,写汧阳的风土人情,并且视听结合,使读者在时空上加强了对汧阳的整体印象。
(2)试比较本诗中“僧寻野渡归吴岳”与韦应物《滁州西润》中“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意趣的异同。
13.(2017高三上·汕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14.(2017高三上·清远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②飐: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屈原在《离骚》中曾铺陈以其制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展现了登柳州城楼的所见所闻,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了由虚而实的写法。
B.颔联极力描绘了急风骤雨之烈,芙蓉与薜荔仍屹立岿然,表现出坚贞的意志。
C.颈联明写眼前景,实则吐露出诗人的愁肠百折,相望之殷,相思之苦,情景交融。
D.从尾联来看,总写五人的遭际。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怠之愁。
E.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诗可知,诗人虽然与朋友彼此隔离,但能顺利地互通音讯,用诗文传达问候及思念之情。
(2)古代诗歌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则用“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垓下①怀古
【唐】栖一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子弟②归何处?万里鸿沟 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注释】①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②八千子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与其叔项梁杀会稽郡守,集吴中子弟,得精兵八千,在吴地举兵响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悼古伤今,以咸阳旧事入手,生发出楚歌悲思之事,令人慨叹。
B.颈联化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对项羽兵败的惋惜,让人沉思。
C.颔联描绘战事,既反映出战事的残酷,又流露出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
D.尾联充满激情,有荡气回肠之意,却又令人感叹世事多变的无奈。
E.全诗一唱三叹,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哲思,文笔深沉悲壮。
(2)结合全诗讨论,本文是否是在怀古伤今?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A;E
(2)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写静,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项“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说法错误,此时是心情严肃的。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从最后一句“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可以看出,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这是谦逊之辞,也暗含作者内心的无奈与歉疚。故选AE。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诗歌的思想核心进行具体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
【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2.【答案】(1)B;E
(2)①忠诚豪迈,对国家忠心耿耿,有赤子之心;②重视亲情,对兄弟饱含深情厚谊;③品性旷达。这首送别诗一改以往送别诗的缠绵悱恻,反之鼓励苏辙,叮嘱其要在契丹统治者面前,显示出朝廷的尊严,显示自己非同寻常的人格。在传统意义凄凉的分离场景中流落出一丝清雅,一份自豪,不得不让人称赞其旷达的品性。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这是对自己的弟弟的告诫,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失大国风范;D、“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应该是“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故选B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相关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
【参考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 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3.【答案】(1)C;D
(2)“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发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合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合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童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宫深意干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这是对李绅的一种戏谑称呼;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2)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意思对即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
【点评】《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七律首联是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颈联由编集而引发出的对人生的慨叹;尾联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甘苦与自信,以及诗集编订后的轻松与喜悦。此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而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风格亦庄亦谐。
【参考译文】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赏析】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
4.【答案】(1)A;E
(2)①对皎洁月色的喜爱迷恋。词人觉得室内赏月不能尽兴, 所以还要携胡床,上南楼,彻夜赏月。②对纯洁美好人间的期望。以“玉”比喻月光普照大地,千顷素白,暗含除去人间黑暗污浊的希望。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A“穿过云层从海上升起”错误,结合注释“此词作于作者任泗州知州时”可知词人此时并非在海上;E“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名,词中语意双关,既借代酒,也指朝霞。但没有通感。(2)此题开叉了对佳句的赏析。题干明确要求从思想感情切入,划线句子意思是“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白玉铺成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明显有着对月色的喜爱之情。用“玉做人间”比喻月光普照大地,既写月色,也暗含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象如玉的明月一般美好之意。
【点评】赏析句子大致要注意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再要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种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种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种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种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就是平日里做的炼字题。
【附参考译文】
青色的烟云,遮住了月影,从碧海般的晴空里飞出一轮金灿灿的明镜。长夜的空阶上卧着挂树的斜影。夜露渐凉之时,多少秋蝉零乱地嗓鸣。思念京都路远,论路近唯有月宫仙境。
高卷水晶帘儿,展开云母屏风,美人的淡淡脂粉浸润了夜月的清冷。待我许多月色澄辉,倾入金樽,直到拂晓连同流霞全都倾尽。再携带一张胡床登上南楼,看白玉铺成的人间,领略素白澄洁的千顷清秋。
赏析:
此为赏月词,作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中秋。作者时任泗州知州。全词从天上到人间,又从人间到天上,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境界阔大,想象丰富,词气雄放 ,与东坡词颇有相似之处。上片,写中秋夜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诗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句意,写词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和“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幂”是覆盖之意。夜空象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一轮明月穿过云层,象一面金镜飞上碧空 ,金色的光辉照亮了天上人间。“飞”字写乍见月之突然升起,使人感到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极写月夜的静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充满凉意的,悠长寂寞的中秋月夜图,烘托出词人的孤寂心境和万千感慨,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月色的珍惜眷恋。
以下两句,写因望月而生的身世感慨。“神京”,指北宋京城汴梁。蓝桥,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唐裴鉶《传奇 裴航》云 :“书生裴航在鄂渚遇仙人樊夫人,夫人赠诗云 :“一饮琼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后裴航经过蓝桥驿,口渴求浆,得遇仙人云英,寻得玉杵臼捣药百日,与之结为夫妇,一同仙去。裴航捣药时昼作夜息,夜里见有玉兔待玉杵臼相助夜捣,“雪光辉室,可鉴毫芒 ”,此与古代流传的月中有玉兔捣药的传说相合,故词中引用,以蓝桥神仙窟代指蟾宫月窟。这两句意思是说,京城邈远难至,倒是这一轮明月,与人为伴,对人更加亲近。作者为苏门四学十之一,曾三次任京官,后面两次都是因牵连党争而去职,被贬外郡;作此词前不久词人虽得脱出党籍,起任泗州知州,但朝中已无知音。“神京远”的“远”,主要是从政治的含意说的。上面这几句在赞美眷恋中透出了几分凄清。这时作者已五十八岁,前次去官回家,就已修葺归来园隐居 ,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此词对仕途坎坷,也仅微露怅恨而已,全词的主调,仍然是旷达豪放的。两句明白点出孤寂心情,意脉紧接上文,而扬景则由环境景物转到望月抒怀。
下片转写室内宴饮赏月。“水晶帘不下”反用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云母屏开”化用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卷帘、开屏,都是为使月光遍满,为下文“付与金尊”预作地步,表现了对明月的极端爱悦。“佳人”脂席间的女性。“淡指粉”的“淡”字也与月光极协调。水晶做成的帘子高高卷起,云母屏风已经打开,明月的冷光照入室内,宛如浸润着佳人的淡淡脂粉。筵上的人频频举怀,饮酒赏月,似乎要把明月的清辉全部纳入金尊之中,待天晓时同着流霞,一道饮尽。这里把月下筵面的高雅素美,赏月兴致的无比浓厚,都写到极致。月光本来无形。作者却赋予它形体,要把它“付与金尊”,真奇思妙想也。“流霞”本为神话中的仙酒名,汉王充《论衡 道虚》载,项曼都离家求仙,被仙人带至月边,饥渴时则饮以流霞一杯 ,每饮一杯,数月不饥。词中语意双关,既指酒,也指朝霞。天晓时分,月尚未落,朝霞已生;将二者同时倾尽,意思是说赏月饮酒,打算直到月落霞消方罢。
结尾两句由室内转到室外 ,包举八荒 ,丽而且壮,使通篇为之增色。夜更深,月更明,虽然夜深露冷 ,作者赏月的兴致不但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豪壮。
此词写作者任泗州知府时,写下这首词不久作者就亡故了。这首词遂成绝笔。这首词写得清丽而豪壮。清人黄蓼园评论道:“前段从无月看到有月,后段从有月看到月满,层次井井,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象万千。”
5.【答案】(1)A;D
(2)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内容及手法分析。B项,“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的理解有误,“冯夷”“楚客”的表现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C项,“在此喻指湘灵”的分析有误。这两句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芬芳。没有比喻。E项,“以静写动”赏析有误,景确为静景,但“写动”无从落实。(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分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和“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手法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6.【答案】(1)A;E
(2)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A项,这首诗是诗人遇赦北归途而作,“七年”被贬,一朝被赦,“一勺甘”突出是甘之甜,而不是“甘之少”。选项赏析不正确。
E项,通读全诗可知,本诗语言平铺直叙,并没有突出“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选项赏析不正确。
B、C、D项赏析正确。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和E项。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能力。解答时,结合诗歌字面意思,紧扣关键字词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分析概括即可。这首诗是作者在遇赦北归途中所作。首联写了作者经过七年,终于被赦,“又试曹溪一勺甘”,再次饮了甘甜的曹溪之水,显示了作者乐观的生活态度。颔联“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作者感觉自己梦中被贬,醉里被赦,表达了作者豁达、洒脱。后两联描写了山中的景物,“波”“空涧”“雾”“山鸡”“花雨”,作者置身自然,享受自然,内心更是酣畅淋漓。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7.【答案】(1)B;D
(2)①羁旅愁思之痛:借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作者借此 表达世事沧桑之感;③英雄末路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悲。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因此此项错误比较明显。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只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颈联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另外,通过下句也可推知上句的意思。因此此项涉及对颈联两句含义的理解且难度较大。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B项“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错,作者借湘妃之“象”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幽怨哀伤之情。因此此项错误比较明显。D项“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错,颈联的“空滩雨”不是“呼风唤雨”,而是说“现在陶公的战舰已经没有了,只空荡荡的沙滩上,只见雨水在飞”。颈联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来写;另外,通过下句也可推知上句的意思。因此此项涉及对颈联两句含义的理解且难度较大。(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结合颈联、颔联分析。“楚歌重叠怨”“陶公战舰”“贾傅承尘”,羁旅愁思之痛,世事沧桑之感,英雄末路之悲。
【点评】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8.【答案】(1)B;C
(2)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1)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C项,“绝岸愁倾覆”,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B项,“视听结合”并非修辞手法。(2)题干问的是“本诗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鹤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根据注释可以知道“鹤夷”是借指潮神伍子胥,“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洞”这些看重写所见;“声驱千骑疾”这是写所闻,诗歌尾联把前几联所写的钱塘江的巨浪和气势想象成伍子胥冤魂兴起的,江潮之大体现出伍子胥遗恨之强,“使人哀”表现出诗人对伍子胥的同情惋借。这首诗歌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
【点评】(1)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比如B项,考查修辞技巧,“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虽有视觉和听觉,但这二者属于描写的角度,并非是修辞,归类错误。C项,“绝岸愁倾覆”,江潮汹涌澎湃,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岸的气势,更衬托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2)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结合诗歌的注释把握“鹤夷”所指,再结合“遗恨”分析前面所写的潮水之势,最后分析“使人哀”中作者对伍子胥的情感。
9.【答案】(1)C;D
(2)首联自慨身世如转蓬,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归的凄凉心情;颔联想象入蜀的艰难,寄寓了自己身世坎坷、世路艰难的感叹;尾联寓情于景,感慨自己无法再在前线战斗的不满(或壮志难酬之叹)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C项,不是实写,首联“作梦到巴东”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想象。D项,无“愉悦的心情”(2)题干问“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要对诗歌逐句加以分析。分析情感时首联抓住“转蓬”“作梦”自;颔联抓住“万死一生”“千峰百嶂”;尾联抓住“戍堞空”。
答案:(1)CD(2)首联自慨身世如转蓬,体现了诗人漂泊无归的凄凉心情;颔联想象入蜀的艰难,寄寓了自己身世坎坷、世路艰难的感叹;尾联寓情于景,感慨自己无法再在前线战斗的不满(或壮志难酬之叹)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六看:①看题目 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③看注释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④看意象⑤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⑥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附参考译文】
我半世以来飘零不定,像蓬草随风;谁想到今年又往巴东,那地方,已多次出现在我的梦中。我就要进入那险阻难行、万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机四伏的小路,面对高耸的百嶂千峰。邻船有人来借火种,荒野的神祠,总有人在祈求顺风。乘着晚潮船泊在淮水南岸,戍楼空无一人,只有乌鸦啼叫,回荡在凄迷的夕阳中。
10.【答案】(1)D;E
(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
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
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1)D.“这里借喻被金人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错,是借代而非借喻;E.“以乐景写哀情”错,应是“以哀景写哀情”。(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结合注释①,再联系诗句“同云深处望三关”,遥望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的“三关”,诗人自然是 “断肠山又山”,表现出诗人对国土沦丧的悲痛之情,“三关”可望而不可及,隐含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消除此恨难”的意思是“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表现诗人了不忘国耻;“几时鸾辂还”,“鸾辂”运用的借代手法,指徽、钦二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什么时候能回来呢”,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期盼能够收复失地。
答案:(1)DE(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附参考译文】
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赏析: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全词写的虽然是亡国之痛,却并不鼓噪喧哗,而是曲折深婉,层层推进,于沉郁压抑之中凌空设譬、突兀而起,复又归于深长的叹息与无尽的忧思。全词借对二帝的思念与亡国之痛,深刻地表现了南宋初期爱国志士中普遍存在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是南宋词人向子諲所作的一首词。全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了词人难消地亡国之恨,悲凉中充满愤慨,忧郁中见出有为,沉郁顿挫,表现了词人南渡之初的爱国之志和极其悲愤地心情。
11.【答案】(1)B;C
(2)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考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E项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B项,“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无中生有;C项,“激昂乐观”概括不当。下片表现的是“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现实中词人还是“苦闷”的。
(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被白发、欺人奈何”明显看出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根据“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和注释中“南宋”的时代特征,可以分析出“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也可以理解为“扫除世间的黑暗”“还人间以光明”的情感。
故答案为(1)BC
(2)①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
(2)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2.【答案】(1)B;C
(2)相同点: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
不同点:诗人心境不同,所写景致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领联没有采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只是从远眺和仰望两个角度来写景。C项,主要表现的是边陲的祥和宁静,并未暗示民族尖锐的矛盾。
(2)这是一道比较两首诗句异同点的题目。可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要结合全诗内容进行赏析,不可片面。韦庄的诗:这首七律描述了诗人于黄昏时分伫立于县城头阁楼上的所见所闻。首联写登高所见,一连用带子、女子的粉黛眉痕两个比喻,描写汧阳的水和山;汧水悠悠远去,汧山横亘静卧。一幅山横水纵、动静并存的远景图展现在诗人的眼前。领联特写近景,“僧寻野渡”,暗衬出天色将晓;“雁带斜阳”,点明是秋日的黄昏。孤僧独寻,寒雁飞归,夕阳落照,展现出边地独有的风光。颈联深入一层揣摹边地风貌,说“边静”,补以“不收蕃帐马”;写地贫,续以“唯卖陇山鹦”,其贫、其静则无以复加。尾联则以阁上所闻,叙写边地景色;牧童羌苗吹奏《梅花落》古曲,说明这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纵观全诗,诗人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形象,语淡情浓的文字,描绘出祖国的边地的壮美风光。
韦应物的诗: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从而可知相同点有:手法相同。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点: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
故答案为:(1)B、C
(2)相同点:都以“野渡”情景入诗,寓情于景,使所见景物烙上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点:诗人心境不同,所写景致表现的感情也不相同。前者写僧人寻找野渡,意在“归吴岳”,表现诗人对汧阳自然山水的喜爱;后者通过写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意在寄托诗人无所事事的寂寥与落寞。
【点评】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3.【答案】(1)B;E
(2)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
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此题考核写景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离任故国分析情感注意注释和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语。
故答案为:(1)B、E
(2)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点评】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4.【答案】(1)A;E
(2)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景关系,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和情感,其中A项,应为“由实而虚”的写法。E项,应为无法顺利互通音讯,由尾联可知。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题中要求分析“赋中之比”的手法表达情感,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是“赋”;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是“比”;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是比兴的手法;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是比兴的手法。
故答案为:(1)A、E
(2)诗人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托物寄兴。首联写诗人登临柳州城楼所见的苍茫景象,来暗语诗人及朋友的迷茫前景,颔联以“惊风”“密雨”喻恶势力,意在抨击政敌,以“芙蓉”“薜荔”两种意象自比,有坚贞之意;以“岭树”重重,“江流”回曲比远望之难和思念之苦,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点评】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答题的基本格式:“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15.【答案】(1)A;D
(2)没有。理由:①从诗题可知,本诗只是对垓下之围这一战事的怀古之情,而非伤今;②从全诗气势及诗意可知,诗人仅是对英雄末路的慨叹。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首联“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仅为怀古,怀想项羽立业而衰亡的过程,没有伤今;D项尾联“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写出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由于刚愎自用、暴戾骄矜,政治上霸道不仁而丧失民心,终于帝业无成,自杀身死的史实。并没有发出世事多变的无奈感慨。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本诗是否抒发了怀古伤今之情。本诗题目为“垓下怀古”,是诗人路经垓下而生发的怀想项羽之情。诗人想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集合吴地八千精兵抗秦,最后却落得四面楚歌、该下自刎的下场,抒发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整首诗没有联系诗人自己的经历和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因此没有流露“伤今”之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