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5.2《边城》(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5.2《边城》(课件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0 08:3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边 城
课前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3、理清文章思路。
自主学习反馈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
自主学习反馈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的十六字真言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张充和女士所写的挽联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黄永玉为沈从文陵园补刻一块石碑题词
自主学习反馈
《边城》内容简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自主学习反馈
读准字音:
蘸酒( )  翘起( ) 节拍( ) 擂鼓( ) 呐喊( )
泅水( ) 傩送( ) 吠着( ) 蚱蜢( ) 停泊( )
悖时( ) 吼啸( ) 俨然( ) 睨视( ) 滇池( )
蘸酒(zhàn) 翘起(qiào) 节拍(pāi) 擂鼓(léi) 呐喊(nà)
泅水(qiú) 傩送(nuó) 吠着(fèi) 蚱蜢(zhà) 停泊(bó) 悖时(bèi) 吼啸(xiào) 俨然(yǎn) 睨视(nì) 滇池(diān)
情境导入
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通过学习《边城》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学习目标
1.理解边城美在何处,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课文解读
《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分析概括。
生活环境太平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环境僻远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课文解读
民风淳朴
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总之: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风景美
青山、绿水、夕阳、朱红色的船、
白塔、黄狗、月亮、长颈大雄鸭
如诗如画、清丽明净、远离战火,
一片纯净秀美的人间净土
课文解读
端午节
第3节:眼前端午,筹备龙舟赛。
第4节:前年端午,巧遇傩送。
第5节:去年端午,巧遇天保。
第6节:眼前端午,爱情憧憬。
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
问题:课文节选部分围绕哪个节日展开的?每个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
1.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盛大场面,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作好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美丽的湘西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小说中都为我们展现了人世间哪些美好的感情?
淳朴的乡情、浓郁的亲情、纯洁的爱情。
(1)乡情
①傩送送素不相识的翠翠回家。
②爷爷对孤老汉的惦记。
③顺顺对翠翠祖孙的关照。
④爷爷与商人对钱财的推让。
(2)亲情
①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和依恋。
②爷爷对翠翠的无限关爱。
课文解读
(3)爱情
①翠翠:从翠翠的亲情和爱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灵秀、乖巧、清纯的少女。她对待爱情娇羞矜持,不敢敞开心扉,于是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这种含蓄羞涩正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情感的表现,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人情人性的美。
②傩送:他是一个英俊、淳朴、幽默的汉子。傩送因健壮俊美,浑名“岳云”。他看翠翠一个人天黑了还在河边时,便好意邀请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派人送她回家,可见他的淳朴善良。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幽默风趣的形象跃然纸上。
重点点拨
分组讨论:在《边城》中,除了爱和美,却能体会到人物的孤独 ,为什么故事里的人物命运都带有悲剧色彩




重点点拨
思考:在《边城》中,除了爱和美,却能体会到人物的孤独 ,为什么故事里的人物命运都带有悲剧色彩
翠翠:清纯可爱,心灵却孤寂,保守羞涩。
傩送:忠于爱情,却顾念家人,心怀愧疚。
祖父:善良慈爱,无心却伤人,忧虑烦恼。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却迷信保守,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着孤寂的色彩。
重点点拨
“边城”不只是远离中原的边远小城,还是社会传统美德的象征。 “边城”是大城市(文明、现代)的对立面——古朴、自然。这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
作者描写的湘西边城,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探究:分析作者命名为《边城》的用意?
重点点拨
赏析下列对话语言,分析人物的内心。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老二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重点点拨
(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作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重点点拨
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
(祖父:)“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翠翠)“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清丽明净、古朴自然风景美
古老淳朴、和谐安乐风俗美
自然纯朴、真挚善良人情美
边城美
课堂小结
同学们认真作答哟
随堂检测
随堂检测
1.有人说,《边城》让人想起了“世外桃源”,处处流露着美。下列对《边城》中的“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翠翠美好欢乐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风情美。
B.凭山依水的山城、吊脚楼的房子、清澈见底的溪水、溪边的白塔、古老的渡船、陡峭的山崖等怡人的景色,让边城如诗如画,具有风景美。
C.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赛龙舟、自由下水捉鸭子等,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具有风俗美。
D.边城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小说里的人热情真实,不谈功利,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具有人性美。
A
随堂检测
2.下列有关沈从文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B.1957年,由于种种原因,沈从文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后,他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C.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上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议论文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成为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D.沈从文的家乡在湖南省的凤凰县,那里风景优美、人情淳朴,沈从文试图从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质中挖掘出普遍性,以此建立他的“人性的小庙”。
C
考点聚焦
选出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②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
③再过一会儿,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
④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
⑤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
A.⑤③④②①  B.③⑤④②① C.①⑤④②③ D.①③④②⑤
B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
学会并整理以下问题。
(1)把握重点字词,梳理情节,理解感知,把握大意。
(2)解读形象,体会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