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理解宋词流派特点及代表作家;
2.理解辛弃疾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并向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积极备战的建议。遭到黄帝等人的猜忌和打压。甚至索性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的四十三年他的报国愿望一次次的落空,就是在这种心境下,作者写出了著名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巷陌( ) 舞榭歌台( ) 狼居胥( ) 佛狸祠下( )
气吞万里:
草草:
北顾:
可堪:
mó
xiè
xù
fúlící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回头向北望。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①孙仲谋和寄奴;
②都是在京口起步的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探究一:上阕写了哪两个人,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①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②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探究二: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①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探究三:作者描绘了佛狸祠下的什么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探究四:最后三句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探究五:《念奴 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不同点: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探究六:本词的主旨是什么?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上阕
英雄难觅
孙 权: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 裕:
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刘义隆:
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下阕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诗 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运用对比,强化情感
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1、完成本节课《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