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j n)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简介屈原的生平
朗诵课文
1、弄清字的读音与句读
2、理清文章的内容
概括屈原的人生经历,每个时期分别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
任
疏
作
绌
迁
沉
1、文言实词、虚词的多义
2、古今异义词
3、通假字
4、文言句式
5、翻译
词句练习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罹”,遭遇
通“返”,返回
通“现”,表现
通“旨”,旨趣
通“浊”,污浊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通“黜”,罢免官职
通“纵”,合纵
通“贽”,见面礼
通“纳”,接纳
通“披”,披散
一词多义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亡国破家相随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6、神情与苏、黄不属
7、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8、吾属今为之虏也
9、若属皆且为所虏
动词,zhǔ,写作
动词,zhǔ,连接
通“嘱”,嘱托,动词
属于
动词,掌管
动词,类似
名词,类,这些人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若属,你们这些人
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
3、初闻涕泪满衣裳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7、无何,宰以卓异闻
8、以勇气闻于诸侯
名词,学识,见闻
动词,听见
动词,听说
使动用法,
使……听到
懂得,明白
名词,声望,声名
动词,闻名
动词,闻名,出名
1、博闻强志
2、聊斋志异
3、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寻向所志
5、其志洁,其行廉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8、项脊轩志
记忆力
记述
志气
标记
志趣
理想
意愿
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
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后秦欲伐齐
3、此五霸之伐也
4、坎坎伐檀兮
本:
1、父母者,人之本也
2、今背本而趋末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本在冀州之南
夸耀
进攻,征伐
功绩,战功
砍,砍伐
来源
根本
原来的,固有的
本来,原来
疏:
1、王怒而疏屈平
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3、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4、<<论积贮疏>>
5、仗义疏财
约:
1、其文约,其辞微
2、决负约不偿城
3、怀王与诸将约曰
疏远,生疏
分条陈述
稀疏
上给皇帝的奏章
分散,分给
简约
约定,信约
定约,规定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词类活用
动作状
在内,在外
动作名,听觉,听力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形作名,邪恶小人
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形作动,阐明
名作状,像蝉一样
8、厚币委质事楚
9、其后楚日以削
10、时秦昭王与楚婚
11、亡国破家相随属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4、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作状,用厚币
名作状,一天天地
名作动,结为婚姻
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形作动,诋毁
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名作状,在内,在外
名作动,效法,模仿
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竟为秦所灭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闻秦王善为秦声
我为赵将
为刎颈之交
语气词,表反问
介词,被
变为,变作
介词,替,给
因为
弹奏
表判断
成为
以: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其后楚日以削
传以示美人
皆以美于徐公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无以,则王乎
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
连词,来
介词,拿,用
因为
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
动词,认为
连词,表并列
通“已”,停止
连词,表转折
介词,把
乃:
乃令张仪详去秦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
于是
才
却,反而,竟然
副词,表肯定,就是
你的
初,始
这样,如此
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姜氏欲之,焉辟害
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语气词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什么
兼词,于此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
4、形容枯槁
5、而能与世推移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古义:变化
今义:移动
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断句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方正之不容也
文中的被动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翻译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
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诚信的却被怀疑,忠心的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君王无论愚昧、智慧、贤能,(还是)没有才能,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侍奉自己,选拔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还是)一件接一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怀王因为不知道忠臣的区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顷襄王生气地放逐了屈原。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6、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那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界事物拘束,而能够跟世俗一道变化。
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终莫敢直谏。
8、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
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了。
1、成语典故
2、名句默写
延伸拓展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
而变化以合时宜。
4、信而见疑,____________ ,能无怨乎?
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忠而被谤
名句默写
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__
5、举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
见放。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3、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
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__.
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6. 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新浴者必振衣
受物之汶汶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