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劝 学
学习思路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章释义
写作技巧
现实意义及读后感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国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令(今山东苍山)。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荀子。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著,后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写作背景
荀子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劝学
第一段
本文中重点词句解释
中:符合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槁暴:晒干 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知:通“智”,智慧
第二段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可:可以 已:停止 以:虚词
蓝
青
出
揉
青于蓝
不复挺
虽槁暴
水
冰
寒于水
就砺
利
青于蓝
不复挺
寒于水
就砺则利
外物加工结果
君子
君子
博学
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 出 于 蓝
冰 寒 于 水
輮 以 为 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为什么学
正面比喻
本文中重点词句解释
尝:曾经 须臾:片刻 跂:提起后脚跟 疾:强,指声音宏大
彰:清楚 假:借助 利足:跑得快 舟楫:船只 水 :游泳
绝:横渡 生非异也:生通“性”,本性没有差别
物:外物,客观条件
兴焉:在这里兴起 神明:人的智慧 跬步:一步半步
骐骥: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
锲:刻 镂:雕刻 跪:蟹钳 躁:浮躁,不专心
第四段
第三段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至千里
绝江河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至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善假于物的结果
君子生非异
学习的作用
提高改变自身
弥补不足
学不可以已
学习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反面设喻
学习
要积累
(对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
要有恒心
(对比)
学习
要专一
(对比)
怎么学
本文语法运用
一、通假字
輮以为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二、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表时间名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面下)讲
三、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作游泳讲,名词活用为动词
本文语法运用
四、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2、加舆马者,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
五、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
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
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
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
9、而绝江河(渡/断绝)
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
而
并列连词
递进连词
顺承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一词多义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 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吾尝终日而思矣
递进连词 而且
因果关系顺承连词 就
转折连词 却
修饰连词 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假设连词 如果
于
介词,从
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被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从
比
对
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
被
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学习不可以停止,只有通过学习、磨炼才能进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要善于借助于外界条件,讲究效率。通过借助外物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学习要善于积累,不可一蹴而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戒急戒躁、态度专一。
本文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此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态度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