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巩固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练习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煮沸的鸡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溶液都具有导电性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液体
D.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属于乳化
2.向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30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 B.乙、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甲、丙烧杯中的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蔗糖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3.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步骤依次是:称量、量取、计算、溶解
B.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漏斗、烧杯
C.量取水的体积为100mL
D.溶解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4.下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t℃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30℃时,3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可得到饱和溶液
D.将40℃时一定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5.若要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应对比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 在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
C. 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适量水
D. 恒温条件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7.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都发生改变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8.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一定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称取氯化钠质量时,左码右物
B.转移氯化钠时,纸上有少量固体残留
C.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俯视刻度
D.配好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
9.实验室配制50g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步骤:量取、计算、溶解、装瓶、贴签
B.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
C.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D.若在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10.某同学需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配制过程中出现了两处操作错误
B.实验操作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蒸发
C.若所有操作都正确,完全溶解后有液滴溅出,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
D.配制时应称量氯化钠固体质量为15g
11.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①和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但均小于溶液③
B.溶液⑤一定是饱和溶液
C.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溶液⑤的溶质质量分数
D.溶液中溶剂质量:①=②=③=④=⑤
12.关于100g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将10g氯化钠溶于90g水中,可制得该溶液
B.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
D.100g水中溶有10g氯化钠
13.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12.5g甲
B.20℃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甲=乙
C.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50℃降至20℃,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D.乙中混有少量的甲,若提纯乙应采用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1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B.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
C.t3℃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15.如图是NaCl和KN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B.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0%
C.50℃时,40gKNO3在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饱和溶液
D.通过加溶剂、升温等方法能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6.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向100g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如图所示的混合物体系①~⑤。
(1)①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②中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克。
(3)②~③变化过程中,溶剂的质量________,溶质的质量_______。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4)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⑤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克。
17.小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1)图示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 (填序号),小红发现实验操作步骤不完整,应补充的是_____。
(2)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g.
(3)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4)对配制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中混有不溶性杂质 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
(5)把500g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g。
18.水与溶液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家庭生活中常用净水器,净水器滤芯中可用____________去除水中杂质。
(2)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可以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____作用。
(3)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
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____________物质(“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
②小东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________g碳酸钠;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③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该物质形成的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_______。
A.氢氧化钠 B.碳酸钙 C.硝酸铵 D.氯化钠
(4)现有 两个反应,其反应规律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类似,则Br2、C12、12三种非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_____。
19.用下图装置完成“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提纯实验中的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以及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
(2)操作③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_。
(3)操作③中,当观察到蒸发皿内出现______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
20.实验室用稀硫酸制取H2,并进行相关实验。
(1)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
①计算: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80%的浓硫酸(密度为1.72g·mL-1)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水(密度为1.0g·mL-1)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计算结果均精确至0.1mL)
②量取: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液面接近指定刻度时,改用___________(填仪器)添加液体。
③稀释: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加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④装瓶:把配制好的稀硫酸转移至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2)制取H2
①利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H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H2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用于制取并收集H2的装置可选用如图1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
③启普发生器是荷兰科学家启普(Kipp)发明的一种气体发生装置,能用于实验室制取H2。图2中表示活塞已经打开,并正在产生H2的示意图为___________(填“甲”或“乙”)。
(3)检验H2燃烧产物
①点燃H2之前,预先要___________,防止造成危险。
②如图-3所示,集气瓶中已集满H2,将瓶上的导管___________(填“a”或“b”)端与c端相连,打开弹簧夹,从另一导管注水排出H2,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如图回答:
(1)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_____;
(2)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将甲、乙、丙的固体各25g分别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___;
(3)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2.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1)图甲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溶解
②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
③称量
④计算
(3)按实验要求,图甲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_____(填名称),在该实验中其作用是___。
(4)小靖按图乙的操作称取氯化钠。她称取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____g。
(5)小明所取蒸馏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水的密度约为lg/cm3)。
(6)实验过程中可能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盘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23.实验室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步骤为:
(1)计算:需氢氧化钠固体______g,水______mL。(水的密度是1g/cm3)
(2)称量:用质量为23.1g的烧杯作称量容器,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____盘。在下列砝码中(100g、50g、20g、20g、10g、5g)选出所需砝码______,并在下列标尺中选出能正确表示游码位置的选项______(填字母)。
量取:选择量程为______(填“100”“500”或“1000”)mL的量筒。量取时,视线应与______保持水平。
(3)溶解: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用______搅摔,使其全部溶解,冷却至室温。
(4)装瓶贴标签:请在图中填写相关信息。
(5)配制氯化钠溶液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不会对溶质质量分数造成影响的是______。
A.称量NaCl时右侧托盘没有放纸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氯化钠和水倒入烧杯后没有立刻搅拌 D.向细口瓶转移液体后烧杯中残留溶液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1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鸡汤中含有氯化钠等其它物质,沸点比水高,故煮沸的鸡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A正确;
B、溶液不一定都具有导电性,如酒精溶液不导电,B错误;
C、溶液不一定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液体,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C错误;
D、汽油洗去手上的油,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D错误。
故选A。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对比乙丙图可知,升温固体溶解,可采用升温的方法使乙烧杯中剩余的固体溶解,A正确。
B、乙、丙烧杯中溶剂质量相等,乙部分溶解,丙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B错误。
C、溶液中没有固体不溶解,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C正确。
D、对比乙丙图可知,升温固体溶解,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正确。
故选:B。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此选项错误;
B、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等,用不到漏斗,此选项错误;
C、量取水的体积为=84mL,此选项错误;
D、溶解不能在量筒中进行,要在烧杯中进行,此选项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温度不能确定,溶解度也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
B、t°C时,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相同,所以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选项正确;
C、3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30g,所以30gNaCl加入到100g水中可得到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将40°C时一定质量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C,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C
【解析】
【详解】
研究温度对蔗糖溶解快慢的影响,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控制蔗糖的质量,水的体积是常量,温度是变量;
A、甲和乙,水的体积是变量,不符题意;
B、乙和丙,水的体积和温度都是变量,不符题意;
C、甲和丙,只有水的温度是变量,符合题意;
D、丙和丁,水的体积是变量,不符题意;
答案:C。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相等,图示不符。
B、在充满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点燃红磷,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图示不符。
C、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蒸发适量水,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图示不符。
D、恒温条件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溶质质量分数增加,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图示相符。
故选:D。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解度降低析出晶体,但仍为饱和溶液,说法不正确;
B、溶液中析出溶质, 但溶剂不变,说法不正确;
C、溶液中析出溶质,溶剂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说法不正确;
D、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解度降低析出晶体,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使用托盘天平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时,采用左码右物,若使用了游码则会导致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致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若未使用游码,则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不变,不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或偏高,错误;
B.转移氯化钠时,纸上有少量固体残留,导致实际的氯化钠质量会偏小,从而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俯视刻度,会使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从而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正确;
D.配好溶液装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洒出,不会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错误;
故选C。
【点睛】
9.B
【解析】
【详解】
A、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应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取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签,选项A错误;
B、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 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3g=47g,即水的体积为47mL,可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选项B正确;
C、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不是引流,选项C错误;
D、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D错误。
故选B。
10.A
【解析】
【详解】
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的位置放反了;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是仰视读数,故配制过程中出现了两处操作错误,正确;
B.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要计算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和量取水的体积,最后进行溶解即可,错误;
C. 若所有操作都正确,完全溶解后有液滴溅出,溶质质量分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错误;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则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5%=7.5g,错误;
故选A。
11.C
【解析】
【详解】
A、由溶液的形成过程可知,溶液①和溶液②中含有的溶质和溶剂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溶液③中多溶解了一部分溶质,溶液①和溶液②溶质的质量分数均小于溶液③,该说法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溶液⑤是同一温度下溶液④中过滤固体沉淀得到的,溶液④是饱和溶液,所以溶液⑤一定是饱和溶液,该说法正确,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溶液④是饱和溶液,进行过滤后得到的⑤是同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溶液④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溶液⑤的溶质质量分数,该说法错误,选项C符合题意;
D、整个过程没有蒸发溶剂,溶剂质量不变,故溶液中溶剂质量:①=②=③=④=⑤,该说法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A
【解析】
【详解】
A、将10g氯化钠溶于90g水中得到100g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选项A正确;
B、温度未知,所得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选项B错误;
C、100g10%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10g,水的质量为90g,则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10g:90g=1:9,选项C错误;
D、100g10%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g,水的质量为90g,是90g水中溶有10g氯化钠,选项D错误。
故选:A。
13.C
【解析】
【分析】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最大的质量。
【详解】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5g甲,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2.5g甲,故62.5g甲的饱和溶液中才能含有12.5g甲,错误;
B.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即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甲=乙,但题中未说明甲、乙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所以无法比较,错误;
C.由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甲的减小趋势比乙大,故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50℃降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正确;
D.由曲线图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且甲的减小趋势比乙大,若乙中混有少量的甲,若提纯乙应采用的方法是蒸发结晶,错误;
故选C。
【点睛】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未指明温度,所以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在t2℃时,升温或降温乙的溶解度均会减小,所以t2℃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或降温均会析出晶体,正确;
C.t3℃时,甲、乙两条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该温度下,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是未说明甲、乙两物质是否为饱和溶液以及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错误;
D.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混合,二者均会互相溶解在对方的溶液中,所以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错误;
故选B。
【点睛】
15.D
【解析】
【详解】
A、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有温度的限制,否则不能比较溶解度大小,故A错;
B、20° C时,NaCI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故B错;
C、50° C时,KNO3的溶解度是85.5g,即在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85.5gKNO3,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42.75g, 50° C时,40gKNO3在50g水中充分溶解,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C错;
D、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通过加溶剂、升温等方法能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 D。
16.(1)不是
(2)131.6
(3) A B
(4) 39.0% 18.1g
【解析】
(1)
①中温度20摄氏度,硝酸钾溶解度31.6g,故100g水加入30g硝酸钾是不饱和溶液,故填:不是。
(2)
②中60g硝酸钾只能溶解31.6g,溶液的质量为31.6g+100g=131.6g,故填:131.6。
(3)
②~③升温变化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解度增大,溶质的质量增大,故填:A;B。
(4)
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⑤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为30g+30g+3.9g-45.8g=18.1g故填:39.0%;18.1g。
17.(1) ②①④③⑤ 计算
(2)100
(3)搅拌加快固体的溶解速率
(4)ABD
(5)1500
【解析】
【分析】
(1)
根据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即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所以可知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步骤为:②①④③⑤,缺少的步骤为:计算,故填:计算
(2)
根据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知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500g×20%=100g,故填:100。
(3)
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故填: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
(4)
A、氯化钠中混有不溶性杂质会造成溶质质量减少,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
D、氯化钠没有完全溶解会使溶质质量减少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故填ABD
(5)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设稀释后的溶液质量为x由此可列式为:500g×20%=x×5%可解的x=2000g,故需要水的质量为2000g-500g=1500g故填1500
【点睛】
18.(1)活性炭
(2)乳化
(3) 易溶 1.8 有晶(固)体或有粉末析出 A Na+、OH-、H2O
(4)Cl2>Br2>I2
【解析】
【分析】
(1)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净水器滤芯中可用活性炭去除水中杂质,故填:活性炭。
(2)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以将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随水冲走,利用的是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故填:乳化。
(3)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20℃溶解度为21.8g,大于10g,属于易容物质,故填:易溶。
②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48.8g-47g=1.8g碳酸钠;升温至60℃时碳酸钠溶解度降为46.4g,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有晶(固)体或有粉末析出,故填:易溶;1.8;有晶(固)体或有粉末析出。
③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说明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大,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氢氧根离子、钠离子、水分子,故填:A;Na+、OH-、H2O。
(4)
Br2+2Nal=I2+2NaBr说明非金属性Br2>I2,Cl2+2NaBr=Br2+2NaCl 说明非金属性Cl2>Br2,则Br2、C12、I2三种非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大到小为Cl2>Br2>I2,故填:Cl2>Br2>I2。
19.(1)②①③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出现较多固体
【解析】
(1)
粗盐提纯时,需要将粗盐溶解在烧杯中,然后进行过滤去除泥沙等杂质,然后进行蒸发结晶获得较为纯净的盐,所以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故填②①③;
(2)
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
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让余热蒸干剩余液体,故填出现较多固体。
20.(1) 14.5
75 胶头滴管##滴管
(2) Zn+H2SO4=ZnSO4+H2↑ BD或BE 乙
(3) 验纯
b
【解析】
【分析】
(1)
①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80%的浓硫酸的体积为:
≈14.5mL,故填:14.5;水的体积为:=75mL,故填:75;
②量筒中量取液体时在液面接近刻度时要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故填:胶头滴管或滴管;
(2)
①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②由于H2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又因为可用锌粒和稀硫酸固液常温下制,所以制取并收集H2的装置可选用如图1中的BD或BE;
③图2中表示活塞已经打开,并正在产生H2的示意图为乙,因为此时固液接触反应发生,而甲图固液已经分离,反应已经停止,故选:乙;
(3)
①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H2之前,预先要要检验气体的纯度,防止造成危险。故填:验纯;
②要将已经集满氢气的瓶内的氢气排出时,要将水从a通入,气体从b排出,所以将导管b与c相连,故填:b。
21.(1)甲>乙>丙
(2)丙
(3)乙>甲>丙
【解析】
【分析】
(1)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t2℃时,甲、乙、丙三者的溶解度关系为:甲>乙>丙。
(2)
t2℃时,乙的溶解度为60g,而此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即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乙,至少溶解60g甲,则50g水最多溶解30g乙,甲溶解大于30g,因此甲、乙达不到饱和;从图像可以看出,t2℃时,丙溶解度近似于乙的的溶解度的一半,此时50g水溶解丙物质的质量应该在15g左右,所以此温度下,25g丙不能完全溶解在50g水中,所以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丙,故填:丙。
(3)
因为降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都减小了,所以降温至t1℃后,甲、乙两种物质仍为饱和溶液,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所以此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大小为:乙>甲;降温后,丙的溶解度变大了,所以降温至t1℃后,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在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此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丙的不饱和溶液的大,所以此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乙>甲>丙,故填:乙>甲>丙。
22.(1)烧杯
(2)④③①②
(3) 玻璃棒 加快溶解速度
(4)12
(5)18%
(6)①②③
【解析】
【分析】
(1)依图作答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化钠溶液的实验步骤;
(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化钠溶液的实验器材的选择及其作用分析;
(4)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左物右码,进行相关计算;
(5)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进行计算;
(6)误差分析
(1)
依图仪器a是烧杯,故填:烧杯;
(2)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化钠溶液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完成此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故填:④③①②;
(3)
按实验要求,图甲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作用是:加快溶解速度。
(4)
由图可知砝码和物品的位置放反了,并且使用了游码,所以物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15g-3g=12g,故填:12
(5)
由图可知,量桶中水的体积为82ml,对应质量为82g,由托盘天平的使用,可知实验要称取药品的质量为10g+5g+3g=18g,溶液的质量为82g+18g=100g,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填:18%;
(6)
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含有杂质,导致称取的氯化钠固体偏少,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①正确;
②称量时,砝码盘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导致称取的氯化钠固体偏少,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②正确;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③正确;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影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选项④错,
故选:①②③
【点睛】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化钠溶液,涉及到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23.(1) 40 960
(2) 左 50g、10g B 1000 凹液面的最低处
(3)玻璃棒
(4)
(5)CD
【解析】
(1)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
(2)
称量药品时,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要放在天平的左盘上;由于称量氢氧化钠质量为40g,烧杯质量为23.1g,总质量为63.1g,所以所选砝码为:50g、10g,游码移到3.1g处,故游码的位置的选项为B。
所需水的质量为960g,由于水的密度为1g/mL,因此所需要水的体积为:,量筒的量程要等于或稍大于所量液体的体积,所以选用1000mL的量筒,在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
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用玻璃棒搅摔,加快氢氧化钠的溶解速率。
(4)
标签上的内容为所配溶液的名称及溶液的浓度。
(5)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所以溶质或溶剂的变化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A、称量氯化钠时右盘没有放纸,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偏小,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使所量取水的体积比读数多,即溶剂体积偏大,使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氯化钠和水倒入烧杯中没有立刻搅拌,只影响溶解速率,不影响溶解多少,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无关;
D、向细口瓶转移液体后烧杯中残留溶液,此时溶液配制已经完成,溶液具有均一性,该操作不会引起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故选CD。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1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