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知识点01 作者与背景
【作者】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做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微点拨】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的。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知识拓展】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即学即练1】下列说法不对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B.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C.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散文诗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D.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答案:C
解析:鲁迅的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
【即学即练2】
1.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 )、( )、( )、( )。著有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
答案: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
2.萧红,原名( ),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
答案:张迺莹;生死场;呼兰河传
知识点02 基础知识梳理
(1)注音。
舀(yǎo) 轻捷(jié) 校对(jiào) 藤躺椅(téng) 抹杀(mǒ) 调羹(tiáo gēng) 绞肉机(jiǎo) 悠然(yōu) 喘着(chuǎn) 腻(nì) 摘掉(zhāi) 阖一阖眼睛(hé) 揩(kāi) 疙瘩(gē da) 深恶痛绝(wù)
(2)解词。
抹杀:彻底勾销,完全去掉。
安顿:安详,安稳。
揩:擦、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对。
旷代:历时长久。
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校对:查对、订正。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疙瘩:①指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等。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疙瘩: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②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等。
【即学即练3】
1.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juǎn)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sou)起来。
B.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lǜ),鲁迅先生是深恶(è)痛绝之的。
C.他说不新鲜(xiān),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mǒ)杀是不对的。
D.鲁迅先生出书的校(jiào)样,都用来揩(kāi)桌子,或做什么的。
答案:B
解析:“草率”的“率”应读作shuài,“深恶痛绝”的“恶”应读作wù。
2.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揩油(kāi) 调羹(gěng) 烧瓷(cí) 舀水(yǎo)
B.阖眼(hé) 疙瘩(gē) 碟子(dié) 喘着(chuǎn)
C.保姆(mǔ) 咳嗽(suò) 绞肉(jiǎo) 薪金(xīn)
D.抹杀(mǒ) 吩咐(fū)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答案:B
解析:A.调羹(gěng)——gēng;C.咳嗽(suò)——sou;D.吩咐(fū) ——fù”;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B.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四方竹纸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虽然这次考试失利,但是宋明始终很冷静,有着不以为然的良好心态。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使用正确,“旷代”指当代没人比得上。B项,使用正确,“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着。C项,不合语境,“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句意是虽然这次考试失利,但是宋明有着良好的心态,而不是对此结果表示不同意。D项,使用正确,“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B.她开始无精打彩地收拾房间,叠被子,洗碗碟,又扫又擦。
C.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拆起来。
D.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郎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重点字形的能力。A项,正确。B项,彩——采。C项,拆——折。D项,郎——朗。
知识点03 整体把握
1.片段一(1),明朗的笑声。开篇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便跃然纸上。
2.片段二(2),写鲁迅先生走路轻捷快速。
3.片段三(3~13),写作者到鲁迅家中做客的事情。
4.片段四(14~17),鲁迅先生开玩笑。
5.片段五(18~23),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也乐观起来。
6.片段六(24~26),写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
7.片段七(27~30),写鲁迅先生对随意使用校样纸不以为意。
8.片段八(31~34),写许先生的忙碌,侧面表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9.片段九(35~40),写看电影。
10.片段十(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11.片段十一(43~54),用白描手法描写了鲁迅先生的三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
12.片段十二(55~60),写吃鱼丸的事情。
13.片段十三(61~63),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包得整整齐齐。
14.片段十四(64~67),写鲁迅先生拼命工作,无暇休息。
【知识拓展】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
〔答案〕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即学即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鲁迅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选取了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的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
2.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知识点04 精读感悟
1.细节赏析,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走路很轻捷,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与朋友相处的融洽、愉悦可见一斑。
(4)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鲁迅先生也有幽默风趣、可爱可亲的一面。
(5)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严格要求,同时又深切关爱。
(6)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
这个细节展现了鲁迅先生实事求是的一面。
2.课文记叙了一件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似杂乱,但有一条情感上的线索贯穿全文。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
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知识拓展】详略得当。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琐事,有详有略。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即学即练1】精读文段,回答问题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走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得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他的保姆在前边往楼上拖他,说是爸爸睡下了,不要喊了。可是他怎么能够听呢,仍旧喊。
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像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明朝会,明朝会。”说完了就咳嗽起来。
许先生被惊动得从楼下跑上来了,不住地训斥着海婴。
海婴一边笑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爸爸是个聋人哪!”
鲁迅先生没有听到海婴的话,还在那里咳嗽着。
1.文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有本杂志在刊载这段内容时,把“海婴一边笑着一边上楼去了”印成“海婴一边哭着一边上楼去了”,你认为妥当吗 请说说理由
3.面对儿子的喊叫,病重的鲁迅是怎样对待的 你感觉鲁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4.鲁迅先生曾说:“我爱过你们,而且永远爱着……我对于‘教我学会了爱你们的你们’的要求,只是受取我的感谢罢了。”联系上文,说说鲁迅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孩子的无知。
〔明确〕 1.主要概括了鲁迅先生的儿子有睡觉前说“明朝会”的习惯,而鲁迅先生因为喉咙有痰回答声太小,所以海婴没听到。海婴又叫,但被许先生训斥了。
2.合适。因为海婴不但被训斥了,还听见了爸爸的咳嗽声,心里应该是难过的。而且他也可能真的以为鲁迅聋了,毕竟他们是父子。
3.努力让自己喊出“明朝会”,让儿子放心睡觉。是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4.鲁迅先生是个爱国爱民、严格律己、宽容待人的人。
考法01 技巧分析
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明确〕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居然也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语言描写也很出彩,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喝牛奶、鸡汤;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中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的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评论青年人写信:“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 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1.写作特点:描写具体而生动;
2.语言朴实无华;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3.人物神态等描写生动。
【典例1】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账,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考法02 主旨情感
回忆情感的亲情化。
萧红这篇文章在对鲁迅的回忆中,我总觉得具有一种对原型意义上的“父亲”形象的追寻。萧红幼年丧母,后来不顾父亲的反对,外出求学,记忆中的父亲是冷漠的。“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亲情的缺失,使她更强烈地渴望一种父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美国心理分析学家阿瑟·科尔曼说:“女儿获得父亲注意的幻想通常会转移到其他男人身上去。”可是,自以为是的萧军和萎缩怯懦的端木蕻良这前后两任丈夫,都没有给予萧红以应有的情感上的慰藉。恰恰相反,从鲁迅先生那儿,萧红得到了合适的赞许、奖掖和关爱,获得了缺失已久的同时又是终生寻觅的父爱般的温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篇文章的1939年,也是她创作《呼兰河传》的时候,是萧红生命中最为孤独和寂寞的时候 。一个很有价值的现象是,两篇文章前一篇回忆鲁迅先生,后一篇回忆了自己的祖父。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作者,用近乎絮叨的低语式写作,呼唤着曾经给予过自己精神安慰的“父亲”和祖父。我们先来看一处《呼兰河传》中的著名片段: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这种近乎啰嗦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在凄婉幻灭中对情感交流的伙伴——祖父深情的眷恋和不舍。
类似的写法,在《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里数见不鲜,比如写到先生陪客人的片段:
“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透过这样的描写,我们分明能够感到作者在苦苦追忆一位精神之父,和前述的对祖父的叙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整篇文章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声吻口气进行倾诉,比如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地出现“鲁迅先生”这个称谓,在不违反语法规范的情况下,绝不用代词“他”来称呼,其中的钦敬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表面的师长身份蕴含着本质上的精神之父的诉求。
总之,这篇文章在回忆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渗透着萧红式的独特情感体验,和萧红的小说创作是一脉相承的。
【典例2】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青年人和热爱祖国、勤勉工作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舀(yǎo) 咳嗽(ké) 调羹(gěng)
B.碟(dié) 绞肉(jiǎo) 草率(shuài)
C.揩(xié) 薪金(xīn) 洗澡(zǎo)
D.捆(kǔn) 校对(xiào) 疙瘩(gē)
答案:B
解析:A项中“羹”应读gēng;C项中“揩”应读kāi;D项中“校”应读jiào。
2.下列字形和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筹划 矗立(zhù) 一返既往 诲人不倦(huì)
B.销蚀 炽热(chì) 不期而至 深恶痛绝(wù)
C.锁碎 粗拙(zhuó) 春华秋实 千钧重负(jūn)
D.羸弱 震悚(sǒng) 锋芒必露 怏怏不乐(yāng)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A项,矗chù,返一反。C项,锁一琐,拙zhuō。D项,必一毕,怏yàng。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元勋 抱歉 取谛 锋芒必露 心不在焉
B.深宵 奠基 镶嵌 迥乎不同 家喻户晓
C.霹雳 烦锁 卓越 妇孺皆知 言外之意
D.惶恐 烦躁 诧异 群蚁排衙 深恶痛决
答案:B
解析:A.谛→缔,必→毕。C.锁→琐。D.决→绝。
4.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B.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
C.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D.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豫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豫”应为“郁”。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B.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四方竹纸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虽然这次考试失利,但是宋明始终很冷静,有着不以为然的良好心态。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肯放下架子,不耻下问,你就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使用正确,“旷代”指当代没人比得上。B项,使用正确,“群蚁排衙”指整齐地排列着。C项,不合语境,“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句意是虽然这次考试失利,但是宋明有着良好的心态,而不是对此结果表示不同意。D项,使用正确,“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的作品经过多重改编,以绘本、舞台剧、电影等多种形式______在人们眼前,其永恒价值,在于给人__________和警醒的人物形象,在于给人无限希望的思想,在于或辛辣讽刺或震撼心灵的语言,在于对后人道德情操的________,更在于它历经大浪淘沙还能千古流芳,代代____________,且历久弥新。
A.呈现 启迪 熏陶 传承
B.出现 启发 陶冶 传播
C.出现 启迪 陶冶 传承
D.呈现 启发 熏陶 传播
答案:A
解析:“呈现”指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来。“出现"”指人或事物显露出来或产生出来。语段中用来说明鲁迅作品表现的多种形式,使用“呈现”更合适。排除B、C两项。“启发”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指开导。语段中“永恒价值”使用“启迪”更合适,排除D项。所以选A。
7.下列词性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是最可爱的人?(句中的“最”是副词)
B.他在学校里读书呢。(句中的“在”是介词)
C.“红花绿叶”中的“绿”是形容词。
D.他身体不好,对他要照顾。(句中的“对”是副词)
答案:D
解析:“对他要照顾”中的“对”是介词。
二、填空题
8.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_______(明朗 爽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2)鲁迅先生走路很__________(轻捷 轻快),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答案:(1)明朗 (2)轻捷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校对(jiào) 调羹(gēng) 舀水(y o) 弄堂(nòng)
B.干枯(kū) 绞肉(ji o) 揩油(xié) 铁栏杆(gān)
C.油腻(nì) 竭力(jié) 不济(jì) 翟秋白(qú)
D.阖眼(hé) 起劲(jìng) 捆上(k n) 果戈理(g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读音正误。A“弄”应读lòng,B“揩”应读k i。D“劲”应读jì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元勋 抱歉 取谛 锋芒必露 心不在焉
B.深宵 奠基 镶嵌 迥乎不同 家喻户晓
C.霹雳 烦锁 卓越 妇孺皆知 言外之意
D.惶恐 烦躁 诧异 群蚁排衙 深恶痛决
答案:B
解析:A.谛→缔,必→毕。C.锁→琐。D.决→绝。
3.下列加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像邓稼先一样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B.鲁迅先生必须休息,医生是这样说的,可鲁迅先生听了却不以为然,脑子里想的事更多了,想做的事也更多了。
C.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了,在武汉抗疫前线有时还要通宵达旦地工作。
D.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答案:B
解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安顿:安稳。)
B.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C.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了然:轻松。)
D.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不济:不好;不顶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C“了然”是“明白;清楚”的意思。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句中加粗的“最”是副词。
B.“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句中标点使用无误。
C.“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句中加粗的“明朗”和“从别是形荐词、介词。
D.“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B
解析:句中的逗号应为顿号。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永远都是那么光鲜,它不会因岁月的流逝 而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魅力
②所以,我们不能任梦想流失
③也不会因人的成败得失而停滞
④而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
A.②④③① B.③②④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排序的能力。③句中 “也不会因”和所给句子中“它不会因”衔接紧密,故应紧随其后,放在首位;②句中“所以”和前面两个“因”构成因果关系,故②句放于③句后;④句和②句构成明显转折关系,故④句置于②句后:①句中“这样”是对前面语句的总结,故置于最后。
二、材料题
综合性学习。
2018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37周年。全国各地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文坛巨匠。让我们再次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回味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为此,你们班将举办一次纪念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1)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2)请你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并写一句推荐语。
(3)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答案:(1)【示例】纪念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开展文学阅读活动。
(2)推荐作品:《【示例】狂人日记》
推荐语:【示例】这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示例一】第①句,说明了我们的知识涉及面要广,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收获;不能只在一个区域采集信息,要多方面地去收集整理,那样才能有丰富的收获。【示例二】第②句,坚持到底,即使是落后了,也不轻言放弃,即使失败,也坚持走下去,不管我们的过程怎样,只要坚持着,就能胜利!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内阅读。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闰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 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
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友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
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
人家一明亮亮的,照看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2.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3.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1.热情、和蔼、有耐心;
2.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3.“背影灰黑色”写出了鲁迅的工作习惯,因为夜晚写作,经过灯光的照射,背影是灰黑色的;作者强调工作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的形象高大。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的太爷老师
漆永祥
①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上,那是一个贫寒闭塞的小山村。村子的中间有一个小学堂,学堂里有几排高低不等的长桌和板凳,西墙上挂着块小黑板。
②学堂只有一个老师,官名漆润江,四十多岁,民办教师。农村人讲究辈分,我叫他太爷。他有个绰号叫“行人”,“行人”就是能干能行的意思。他很早就入了党,作宣传抓革命,样样在行。他精于木工、画画,还会女红,村里唱戏穿的各类戏服,绝大部分出自他的手,最厉害的是,他还担任村里社戏的总导演和主演。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他的学堂在全县大有名气。
③学堂只有一间教室,但太爷调配得秩序井然。他教完一年级生词,就让他们在外面的窗台下对着太阳去狂喊狠读,再教二年级或者三年级,互相岔开,互不干扰。他教书有声有色,形神兼具。有娃问,“拖”字是个啥 咋个念 太爷就拽着他的手满院子跑,直到他说出“拖”字来才放手,从此他永志不忘。我至今还记得他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声嘶力竭地喊:“龙梅——,玉荣——,你们在哪里 ”喊得我们都为英雄小姐妹揪心。
④那年月课本经常不能按时到,好在每年的课本也没有什么区别,太爷就抄在黑板上让我们跟着抄。没有复写纸,他有时一页一页地抄下来,发给大家。我觉得他抄得比课本还要好,可惜那些字纸都已经不存在了。
⑤太爷对我们纪律的要求有些酷苛,不许迟到,更不许逃学旷课。如果谁没来上课,太爷会派一个娃子去他家请,如果还不来,就派四个男娃去抬。所以如果不想上学,我们哪怕跑到野地里去,也不敢在家里呆着。如果你今天没有来,那明天一大早提前去,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太爷才不会处罚你。
⑥西土边壤,春夏之交时才山青草绿。每到这时,太爷就带着我们排着队,敲锣打鼓地去山野,那时我还不知道世上有所谓的踏青。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我们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大把的狗艳艳花,将里面的蚂蚁和小虫子抖出来,盘成花环戴在头上;把开了花的马莲从节上掐下,一吸一吹,“啾啾”鸣响。十几个娃娃,背着装满野菜的背篼,戴着鲜花的王冠,吹着自己的号角,像打了胜仗的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敲着得胜鼓满载而归。
⑦夏天麦收时节,太爷带我们排着队去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秋天,太爷带我们去山里采草药,柴胡、甘草、杜仲之类的,或挖或采;到了冬天,太爷让我们去拾柴,以作御寒之用,他要求我们必须把柴一捆一捆地码得整齐好看……
⑧太爷会唱戏,但却不会唱革命歌曲,可是他要强得很,到公社或县里去开会,听到一句半句,回来就教我们。太爷还充分发挥他的木匠美工优势,给我们每人做了一杆木枪一把木刀。有了刀枪,太爷就教大家跳舞。我们持枪舞刀,变换队形,边唱边舞。有时我们挎枪背刀去邻村作宣传,一二三四,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些学校的学生娃看了,羡慕得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
⑨太爷得过公社、县里甚至地区的各种奖励,奖状贴满了他家厅房里的一面墙,那就是他的一切。他还经常作为先进代表去市里作报告,讲一个只读过十八天书的泥腿子,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⑩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小学教学逐步走上正轨。小学数学中有了方程之类的内容,这些对于太爷来说,就等于是天书。他总是努力地学,也仍然不许他的学生考得不好。但现实是残酷的,他和他的学生终究是跟不上了。太爷经过痛苦的抉择,辞了职,还原成一个地道的农民。九十年代,民办教师纷纷转正,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但他已经享受不到这些福利了。只有那些发黄的奖状和照片,记载着他过去的荣光。
在我们那个小村,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都是太爷的弟子。他为这个村子打下了读书识字的根基,使三代人摆脱了文盲命运。我想,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像太爷这样的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年代应该有一大批,他们给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心智的大门,使数以亿计的农家子弟,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名,走出了山沟,融入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太爷们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遗憾的是,我很少见过有人记述他们的功绩。他们是无言的丰碑,太上的大德。
(作者:漆永祥。有删改)
(1)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的太爷老师”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2)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
(3)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我的太爷老师”的许多事,他是如何把这些事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作答。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我的太爷老师”的用意。
答案:(1)①能干能行,多才多艺,把自己的才艺都用在教学上。②克服困难,在艰苦的条件下灵活地组织教学。③教学有方,有声有色,形神兼具。④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逃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艺术启蒙。(或: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艺体活动。)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适应教学。
(2)①通过描写景物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山野清新宜人、生机盎然的景象,衬托孩子们快乐的心情。②通过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展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山野活动,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山野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和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表现孩子们的快乐。(其中“写人”方面答出两点即可。如果从词语使用、修辞方法、句式特点等角度分析,能关注到“写景”和“写人”两方面,分析合理亦可)
(3)①以“我”对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为线索,将这些事组织在一起。②详写太爷老师教书生涯中的事,略写他辞职后的境遇。【或:先概述(略写)太爷老师作为“行人”的各种才能,再详述他作为老师的具体事情。或:略写学堂内的文化课教学,详写学堂外(山野田间)的各种教学活动。】③按时间顺序写太爷老师的教书生涯和辞职后的境遇。(或:写教学暗含空间顺序,由学堂内到学堂外;写学堂外教学活动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①表达对“我的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②肯定所有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们对农村教育的巨大贡献,表达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③引发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贡献与命运的关注。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段讲述太爷多才多艺,能干能行,而最后一句“太爷做老师的时候,把自己这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表明太爷将自己的才艺都用在了教学上。第③④段讲述太爷克服困难,灵活组织教学,且教学有方,有声有色,形神兼具。第⑤段讲述太爷对学生要求严格,不允许迟到、逃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第⑦段和第⑧段分别讲述太爷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活动和艺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艺术启蒙。第⑩段讲述太爷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以适应教学。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分析第⑥段语句,“山野翠绿,风和日丽,花香气清,百鸟欢鸣”等“春夏之交”的景物描写色调明亮、生机盎然,衬托出了孩子们出游时的快乐心情;接下来,通过写孩子们出游时“挖野菜”“追蝴蝶”“采花蜜”“摘野花”“编花环”“吹马莲”等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活动,以这些细节表现孩子们出游中的快乐;场景描写上,还有孩子们出游路上“敲锣打鼓”以及归来时志得意满、“满载而归”等,也表现了孩子们出游的快乐。据此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回忆了太爷老师一生的主要事迹,第②段略写他的各种才能,第③——⑨段详写他的教书生涯,第⑩段略写他辞职后的境遇;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将太爷老师的主要事迹组织在一起,有详有略。从情感上看,从前十段的叙事和第 段的议论抒情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太爷老师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这条感情线索贯穿了全文。
(4)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从文章最后一段便能找到答案。这一段,肯定了所有像太爷老师一样的民办教师们对农村教育的巨大贡献,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感激、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现在少有人记述这一已然消逝的群体曾经做出的贡献,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据此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