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多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能辐射2种频率的光子
C.α粒子的穿透本领比β射线强
D.光照射金属时,只要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截止频率,无论光的强弱如何,都能发生光电效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具有能量,但光子不具有动量
C.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转变成质子时释放出来的电子流
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针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
E.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可能是因为这束光的光强太小
3.下列四幅图中,相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图甲可以证明平抛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图乙中离心机高速旋转,可以从血液中分离出血浆和红细胞
C.图丙运动员要想射中靶心,必须将箭延水平方向瞄准靶心射出
D.图丁中垫起的排球在最高点瞬间的速度、加速度均为零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所做的无规则运动
B.沿各个方向对一块均匀薄片施加拉力,发现其强度一样,则此薄片一定是非晶体
C.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间距r0,故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
5.下列四幅图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m2的速度一定为v
B.射线甲是α粒子流,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C.在光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
D.链式反应属于重核的裂变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已知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可以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间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就越多,布朗运动越明显
C.当两个分子的间距从很远处逐渐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势能不断增大
D.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并非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
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过等温压缩后,其压强一定增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证明,组成固体小颗粒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不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
C.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对外做功,温度降低
E.物体内热运动速率越大的分子数占分子总数的比例与温度有关
二、单选题
8.大量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的光照射下列三种金属,已知三种金属的逸出功:钨4.31eV;钙3.04eV;钾2.14eV。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仅钾能产生光电子
B.钾、钙能产生光电子
C.都能产生光电子
D.都不能产生光电子
9.如图是氢原子的能级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能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群氢原子跃迁时能够发出2种不同频率的光
B.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中,能量最大为10.2eV
C.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发出的光能量最小
D.这群氢原子能够吸收任意光子的能量而向更高的能级跃迁
10.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如图所示为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无关
B.黑体热辐射只能是高温下才能进行,低温下不辐射
C.一定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有一个极大值
D.从图象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是先增加后减小
11.在光滑水平面上,两个小球沿一条直线相向运动的过程中,同时经历了接触、停止、反弹、分离的各个状态,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两个小球碰撞前后,它们的动量一定相同
B.在两个小球碰撞前后,它们的动能一定相同
C.两个小球碰撞之后的速度大小与他们的质量成反比
D.由于条件不足,无法判断以上说法是否正确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0℃的水和0℃的冰具有相同的内能
C.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时,分子势能最小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都越大
13.在“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如下表所示,仔细观察“p·V”一栏中的数值,发现越来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序号 V(ml) p(×105Pa) p·V(×105Pa·ml)
1 20.0 1.0010 20.020
2 18.0 1.0952 19.714
3 16.0 1.2313 19.701
4 14.0 1.4030 19.642
5 12.0 1.6351 19.621
A.实验时注射器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力越来越大
B.实验时环境温度升高了
C.实验时外界大气压强发生了变化
D.实验时注射器内的气体向外发生了泄漏
14.家庭装修使用的大理石中常含有放射性元素氡(),其衰变方程为:,半衰期为3.8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变中释放出的射线比射线的穿透能力强
B.10个氡核经过3.8天的衰变剩余5个氡核
C.钋()的比结合能大于氡()的比结合能
D.若采用增大压强的方法,可以改变氡()的半衰期
三、实验题
15.用DIS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注射器活塞移至注射器中间位置,将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逐一连接;
移动活塞,记录注射器的刻度值V,同时记录对应的由计算机显示的气体压强值p;
③用V-图像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如图b所示图线。
(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V-图线不过原点,则V0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对实验结果PV乘积值的影响是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16.两位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1)实验中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A.斜槽轨道尽量光滑以减小误差
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C.入射球A每次必须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
D.两球的质量必须相等
(2)测量所得入射球A的质量为mA,被碰撞小球B的质量为mB,图甲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水平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A从斜轨上的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点的位置P,测得平抛射程为OP;再将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与小球B相撞,分别找到球A和球B相撞后的平均落点M、N,测得平抛射程分别为OM和ON。根据课堂探究的不变量,本实验中表示碰撞前后不变量的表达式应为______。
(3)乙同学也用上述两球进行实验,但将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装:如图乙所示,将白纸、复写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条上,用来记录实验中球A、球B与木条的撞击点。实验时,首先将木条竖直立在轨道末端右侧并与轨道接触,让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撞击点为B′;然后将木条平移到图中所示位置,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确定其撞击点P′;再将入射球A从斜轨上起始位置由静止释放,与球B相撞,确定球A和球B相撞后的撞击点分别为M′和N′。测得B′与N′、P′、M′各点的高度差分别为h1、h2、h3。乙同学实验中表示碰撞前后不变量的表达式应为______。
四、解答题
17.如图所示,容积均为V的导热气缸A、B下端有细管相连接,阀门K2位于细管的中部。A、B顶部各有一阀门K1、K3,B中有一可自由滑动的活塞(质量、体积均可忽略)。初始时,三个阀门均打开,活塞在B的底部;关闭K2、K3,通过K1给气缸充气,使A中气体的压强达到3p0后关闭K1。已知室温为27℃,大气压强为P0,且保持不变:
(1)打开K2,求稳定时活塞上方气体的体积和压强;
(2)接着打开K3,等活塞稳定后再缓慢加热气缸内气体使其温度升高20℃,求此时活塞下方气体的压强。
18.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将油酸溶于酒精,其浓度为每mL溶液中有lmL油酸。用注射器测得lmL上述溶液有20滴,把1滴该溶液滴入盛水的浅盘里,待水面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用彩笔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的轮廓,再把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其形状和大小如图所示,坐标中正方形方格的边长为1cm,试求:
(1)油酸膜的面积是多少;
(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是多少;
(3)按以上实验数据估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9.H的质量是3.016050u,质子的质量是1.007277u,中子的质量是1.008665.1u相当于931.5MeV,c为光速,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则:
(1)写出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为氚核时的核反应方程。
(2)氚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各是多少?
(3)如果释放的核能是以射出2个相同光子的形式释放,则每个光子的频率是多少?
20.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原子从能级 n=4 向 n=2 跃迁所放出的光子,正好使某种金属材料产生光电效应。现有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较低能级跃迁时所发出的光照射该金属。普朗克常量h 6.631034Js,求:
(1)该金属的逸出功为多少?截止频率是多少?(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一群处于 n=4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可以辐射几种频率的光子?在辐射出的各种频率的光子中,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频率共有多少种?
(3)这些光子使该金属材料产生光电效应时,产生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21.质量为m的小物块A,放在质量为M,长度为L的木板B的左端,B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滑动,且A、B相对静止,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过一段时间, A在B上相对于B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后刚好没掉下来,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且,求B在地面上滑行的距离s.
五、填空题
22.某理想气体经历从A到B的过程,如图所示,则当V=______时,T取极大值,此时P=______。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AD
【解析】
【详解】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A正确;大量处于n=3激发态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最多能辐射种频率的光子,选项B错误;α粒子的穿透本领比β射线弱,选项C错误;光照射金属时,只要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截止频率,无论光的强弱如何,都能发生光电效应,选项D正确;故选AD.
2.ACD
【解析】
【详解】
A.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正确;
B.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B错误;
C.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部的中子转变成质子时释放出来的电子流,C正确;
D.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D错误不;
E.能否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E错误.
故选ACD.
3.A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图甲中观察到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说明右边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故A正确;
B.图乙中,因为血浆和红细胞的密度不一样,二者在做离心运动时,可以分离,故B正确;
C.箭射出后因为重力原因将做平抛运动,所以瞄准靶心射出后,将从靶心下面某一位置射出,故C错误;
D.垫出的排球将做竖直上拋运动,在最高点时,排球的速度为零,但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故D错误。
故选AB。
4.CD
【解析】
【详解】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而固体颗粒是大量分子构成的,所以布朗运动不是固体分子所做的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沿各个方向对一块均匀薄片施加拉力,发现其强度一样,表现出各向同性,可能是非晶体,也可能是多晶体;故B错误.
C.液体表面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间距r0,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故C正确.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满足pV=c,可知压强p与体积V成反比;故D正确.
故选CD.
【点睛】
本题关键掌握热力学基本知识,知道布朗运动的实质,知道多晶体也是各向同性.掌握分子动理论,理解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5.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球碰撞过程动量守恒,碰撞过程机械能不增加,如果两球质量相等,则碰撞后的速度不大于v,但不是一定等于v,故A错误;
B.由左手定则可知,丙带正电,则丙射线由α粒子组成,具有很强的电离能力,较弱的穿透能力,故B错误;
C.图中光的颜色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光照越强,光电子数目越多,则饱和光电流越大,故C正确;
D.重核裂变是质量较大的核俘获中子后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核的反应过程。重核裂变时会放出几个中子,图中的链式反应属于重核裂变,故D正确;
故选CD。
6.ADE
【解析】
【详解】
A:已知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可得阿伏伽德罗常数.故A项正确.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越小,在某一瞬间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就越少,固体微粒各个方向受到的撞击越不平衡,布朗运动越明显.故B项错误.
C:开始时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分子力为引力,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力的变化是先变大后变小;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力为斥力,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力增大;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则当两个分子的间距从很远处逐渐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到零,然后再增大,分子势能是先减小后增大.故C项错误.
D: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并非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故D项正确.
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过等温压缩后,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其压强一定增大.故E项正确.
【点睛】
温度升高,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但物体中有少量分子的动能(速率)可能减小.
7.BCE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布朗运动证明,液体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选项A错误;不可以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选项B正确;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选项C正确;根据可知,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对外做功,温度升高,选项D错误;物体内热运动速率越大的分子数占分子总数的比例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的分子数越多,选项E正确;故选BCE.
考点:布朗运动;热力学第二定律;晶体和非晶体;热力学第一定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3-3的多个知识点的内容,解答的重点要掌握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以及布朗运动的实质和晶体非晶体的特点等内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基础题目.
8.A
【解析】
【详解】
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辐射出的光子的能量为
E=(-0.85)-(-3.4)=2.55eV
只大于钾的逸出功,可知只能使钾发生光电效应。
故选A。
9.C
【解析】
【详解】
A.这群氢原子跃迁时能够发出种不同频率的光,故A错误;
B.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中,能量最大为从n=3跃迁到n=1辐射的光子能量,即
故B错误;
C.n=3和n=2间的能级差最小,辐射的光子频率最小,波长最大,故C正确;
D.氢原子吸收的光子能量必须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才能被吸收发生跃迁,故D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
【详解】
A.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有关,故A错误;
B.任何温度下的物体都会发出一定的热辐射,B错误;
CD.根据黑体辐射实验规律可得,一定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分布有一个极大值,黑体热辐射强度的极大值随温度的升高向波长较小的方向移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两个小球沿一条直线相向运动的过程中,同时经历了接触、停止、反弹、分离的各个状态,可知两个小球碰撞前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才会有停止过程,即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为零,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后反弹有
由于质量的关系不知道,所以动能的大小不一定相等,故选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表面的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反映,选项A错误;
B.0℃的冰化成同温度的水要吸收热量,可知0℃的水和0℃的冰具有的内能不相同,选项B错误;
C.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时,如果分子间距离增大则表现为引力,分子间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做负功,分子势能也增加,因此分子势能最小,选项C正确;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但非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选项D错误。
故选C。
13.D
【解析】
【详解】
A.实验时注射器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不会影响气压与体积,故A错误;
B.实验时环境温度增大了,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乘积变大,故B错误;
C.封闭气体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无关,故C错误;
D.实验时注射器的空气向外发生了泄漏,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常数C与质量有关,变小,故PV乘积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4.C
【解析】
【详解】
A.由射线及射线的特点可知:衰变中释放出的射线比射线的穿透能力弱,故A错误;
B.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少数原子核不适用,故B错误;
C.钋核比氡核稳定,钋()的比结合能大于氡()的比结合能,故C正确;
D.半衰期不受外界环境及化学状态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15. 在注射器内壁上涂一些润滑油 手不能握住注射器的封闭气体部分 缓慢推动活塞 注射器和压强传感器连接处的气体体积 无影响
【解析】
【详解】
(1)[1] 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注射器活塞上涂润滑油,这样可以保持气密性;
(2)[2][3] 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移动活塞要缓慢;不能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这样能保证装置与外界温度一样;
(3)[4] 体积读数值比实际值大,根据
C为定值,则
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则代表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连接部位的气体体积
(4)[5]实验中气体压强由计算机测得,气体体积由注射器刻度测得,均与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无关,实验中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对实验结果PV乘积值无影响。
16. BC
【解析】
【详解】
(1)[1]
A.斜槽轨道没有必要光滑,因为每次都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小球每次所受摩擦力相同,不会产生实验误差,A错误;
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保证小球做平抛运动,B正确;
C.入射小球A每次必须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保证每次以相同的初速度平抛,C正确;
D.为了防止入射小球退回,入射小球的质量必须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D错误。
故选BC。
(2)[2]设平抛的初速度为v0,射程为x,抛出点的高度为h
解得
参照图甲,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解得
(3)[3]参照图乙,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解得
17.(1),2p0;(2)1.6p0
【解析】
【详解】
(1)设打开K2后,稳定时活塞上方气体的压强为p1,体积为V1,依题意,被活塞分开的两部分气体都经历等温过程。由玻意耳定律得
p0V=p1V1
(3p0)V=p1(2V-V1)
联立式得
p1=2p0
(2)打开K3后,活塞必定上升。设在活塞下方气体与A中气体的体积之和为V2(V2≤2V)时,活塞下方气体压强为p2。由玻意耳定律得
(3p0)V=p2V2
由上式得
由上式知,打开K3后活塞上升直到B的顶部为止,此时压强为
设加热后活塞下方气体的压强为p3,气体温度从T1=300K升高到T2=320K的等容过程中,由查理定律得
将有关数据代入上式得
p3=1.6p0
18.(1)132cm2;(2);(3)
【解析】
【详解】
(1)面积超过正方形一半的正方形的个数为132个,则油酸膜的面积约为
(2)每滴酒精油酸溶液中含有纯油酸的体积为
(3)把油酸分子看成球形,且不考虑分子间的空隙,则油酸分子直径为
19.(1) ;(2)7.97MeV;2.66MeV;(3)
【解析】
【详解】
(1)核反应方程式是
(2)反应前各核子总质量为
mp+2mn=1007277u+2×1.008665u=3.024607u
反应后新核的质量为
mH=3.016050u
质量亏损为
△m=3.024607u-3.016050u=0.008557u
释放的核能为
△E=△mc2=△m×931.5Mev=0.08557×931.5Mev=7.97MeV
氚核的结合能即为
△E=7.97MeV
它的比结合能为
=2.66MeV
(3)由题意可知
△E=2h
放出光子的频率为
20.(1),;(2)6,4;(3)
【解析】
【详解】
(1)原子从能级 n=4 向 n=2 跃迁所辐射的光子,正好使某种金属材料产生光电效应,则逸出功为
截止频率为
(2)一群处于n=4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可以辐射种频率的光子;要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光子能量需要大于等于,对应的能级跃迁有、、、四种,所以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频率共有4种。
(3)能级跃迁产生的最大光子能量为,对应光子能量为
产生的最大初动能的最大值
21.
【解析】
【详解】
设A、B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v.撤去外力后至停止的过程中,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其加速度大小,
此时B的加速度大小为
由于,所以
即木板B先停止后,A在木板上继续做匀减速运动,且其加速度大小不变.
对A应用动能定理得
对B应用动能定理得
消去v解得.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22.
【解析】
【详解】
[1][2]由图象可知,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为
由公式知
当V=2×10-3m3时,T取极大值,此时
试卷第页,共页
试卷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