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1 11: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1、请列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重点成就。
2、中国梦是什么?其内涵?
3、“四个全面”战略的内容有哪些?
温故知新
这,是我们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向往和追求的美好境界,如今实现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的民族大团结吧!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目标导航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自主研学
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初步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
请大家利用5分钟时间:
(2)西部多,东部少
(1)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民族分布特点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1)我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
(3)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4)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5)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1.背 景
友好交往
西汉时期加强同西域各族友好往来的使者是谁
温故知新
唐朝促进了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
步辇图
历代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
管辖
汉代:西域都护
元代: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回族形成。
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和驻藏大臣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含义
3.提出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被载入宪法。
(2)1984年,《________________》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
4.概况
(1)5个自治区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尔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2)自治州,自治县(旗)
我国已经建立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
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
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新疆维尔
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5个民族自治区
三级
自治区(5个)
省一级
自治州(30个)
设区的市一级
自治县(旗)
县一级
注: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自治地方的设置: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5.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由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
2.举措及成效
(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
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废除
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
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高山族 满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苗族 壮族
瑶族 侗族
满族
高山族
朝鲜族
布依族
壮族
苗族
侗族
瑶族
汉族
蒙古族
彝族 维吾尔族
回族 藏族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西气东输
新疆塔里木油田
民主改革前,次尼是一名农奴,如今过上
了富裕的生活,养花是这位老人的最大爱好
农业总产值 (亿元) 工业总产值
(亿元)
1952年 46.5 11.4
1978年 155.6 212.1
2014年 11352.3 64369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大学电教室
  西藏大学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现设有7个系、15个专业,在校生1400多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0%以上,教职工700余人,每年向社会输送300~400名毕业生。
  雪顿节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节日起源于17世纪前,时间从藏历的6月29日到7月5日结束。
(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
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
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范围:
6省: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
5自治区、直辖市重庆,
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吉林延边。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 藏 铁 路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民族柱象征着什么?
民族团结万岁

族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提出
5个自治区
课堂小结
1、中共中央提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议是在( )
A、筹建新中国时
B、制定宪法时
C、修改宪法时
D、中共“八大”上
A
检测目标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西藏、新疆等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制度,这一政策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C
检测目标
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是 (  )
A.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
B.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C.有利于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D.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B
检测目标
4、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前提是( )
A.祖国大陆统一
B.设置自治政府
C.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D.民族团结
C
检测目标
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B.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
C.真正实现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平等
D.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C
检测目标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
作 业 :
1.完成同步练习题
2.背诵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