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27 19: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一、甲骨文和金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思考下面的问题商朝人为什么进行占卜?
科学不发达,迷信鬼神
商代能够进行占卜是什么人?
统治者
他们在遇到什么事情之前会占卜?
农事、国事、征伐、生育、疾病等
这些文字主要可在什么上?
龟甲和兽骨甲骨文含义:
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地点:
殷墟(今河南安阳)
内容:
记录反映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等
意义: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猜一猜:这些甲骨文是什么意思?金文含义:
商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
代表: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中国文字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
武器及生活用具的文化发展阶段。当时的青铜
器已经渗透到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之
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青铜文明:即在青铜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戈 矛 剑 刀一种仪仗兵器 炊蒸器青铜盥洗器皿飪食器容酒器1、青铜器发展的过程:出现——
发展——
繁荣——
丰富——原始社会末期夏朝 商朝发展过程西周二、青铜工艺特点:代表作品:规模大 品种多 工艺精美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2、青铜器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司母戊鼎1.33米1.1米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这说明了什么?特点一:生产规模大酒 
器盥水器乐器铜镜觥觚爵食器兵 器农 具特点二:品种多鼎纹豆鼎铲斧凿蕉叶纹
纹理清晰四只大卷角羊羊的前腿三、工艺精美双角龙头 四羊方尊的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 羊,露出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器物四壁装饰着蟠龙纹,双角龙头点缀在羊头之间,布局新颖。返幻灯片 19回三星堆铜人头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 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 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四川境内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现有保存较完整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三星堆遗址的重大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三星堆大型铜立人像三星堆金面铜人头像三星堆千里眼三星堆顺风耳三星堆大型铜神树通高3.96,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史海拾贝:“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呢?
一言九鼎、人声鼎沸、三足鼎立、问鼎中原、大名鼎鼎、革故鼎新等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想一想 商周青铜器为什么没有完全相同的?1、制模:用洁净细匀的泥土做一个模子。
2、翻范:将模子烘干,表面涂上油脂或草木灰,随即将泥片敷在模上,用力按压,使陶模上的纹饰、铭文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将它切割成若干部分从模上取下并烧烤。
3、合范:将从模上取下的陶范修饰烧烤后,合拢在一起作为器物的外范。再将原来的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做内范,其刮去的厚度就是要铸的青铜器的厚度。
4、浇注:从浇注口注入铜液,待铜液凝固后,将内、外范打碎,取出所铸器皿。